..续本文上一页了师教,这样的人非常容易偏离修行的方向。
师父教弟子修行也有不同的方式,大家要明白,可以支分两种。一种大家知道的就是传授的方式。比如说我今天跟你讲一个经讲一个内容,大家在一起听,听完以后我受了这个法,今天法师是说三皈五戒的内容,听完以后得到这个传承后我就去修,这种是以传授的方式来教导。另一种教导方式不太一样,他是一种成熟教导。怎么说呢。就是说师父教你这样修,你达到一定的经验以后再进一步来求师父印证,在师父印证的方便下你进一步再去修,那师父就根据你修行经验的结果再进一步地来指授你该怎么修,这种修行方法叫成熟教导。这不一样。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大多数有接受传授教导这种方式,听完后回馈也很少,至于修到哪里也不太清楚。或者说再好学的人这里书看一下那里大德处听一下,如此而已罢了。真正进入这种成熟教导那要具备福缘,被上师完全摄受。其实在过去的这种高僧大德当中都是长期地依止他的上师,大家熟悉的密宗里面的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年的时间依止他的根本上师西日桑哈。蒋华西宁也是大圆满的祖师七十五年的时光来依止他的上师极喜金刚嘎让多杰。我的大圆满传承法系里面的师祖阿秋喇嘛法王他四十四年依止昌根阿瑞仁波切。这些高僧大德获得这样的成就都是近侍三宝依止善知识侍奉善知识而得成就的。所以说这些过去的祖师大德们经验难告诉我们什么是修行解脱的正途,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多的今天就不说了,怎么理解上师?上师从外相上的理解内在的理解还是究竟意义上的理解等等。今天作为讲止观之前的前行略为讲到这些,讲到修行上的事。同时我们要天天观想,我们来到这世上一趟不容易,能得暇满之身能听闻佛法今生得解脱的机会太不容易了,今生能得遇三宝能够遇到善知识那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要观想这个人生难得。要想想人生得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过去世没有这个愿力今生得人生得不到,过去没有修行今生得不到,而且是轮回了好几生才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才有的,不是说每一次轮回都能够得这样宝贵的人生。还要经常想这个寿命无常,一切皆无常,观想无常。时不我待啊,切莫虚度年华拖延修行。还要想因果不虚轮回处处是苦这样一个真相,这样你就会生起出离心来来修道,若心不生出离心欲求解脱道那是龟毛兔角,这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好了这些是我们平常经常讲的这种发心修行。好了,在了解这个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今天的内容。(好了,大家看经文。屏幕上管理员可以打出来。)今天讲到正修行第六,修止观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一共有五意不同。首先讲了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今天讲第二种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
“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其心闇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相。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这里说到第二种对治心沉浮,什么是心沉浮呢?沉就是沉倒、昏昏沉沉,浮就是浮燥不安、散乱掉举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昏沉和散乱,这是一种病,是禅病,在昏沉与散乱心中想开悟心地想获得智慧这是不可能的。前面也说过,它们也是禅定五盖中的内容,因为它们掩盖藏覆的缘故使我们不能够证得智慧,所以说在整个修习止观的过程当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与昏沉和散乱作斗争。有的人在昏昏沉沉当中这个觉性没有显现出来就说哦~我开悟了,他开哪门子的悟啊,对不对,开悟是圆照十方,圆明,明亮的明,你这个昏昏沉沉的,难道说世上还有昏昏沉沉的佛吗?显然不是的。既然这是个禅病应如何对治呢?这里说了,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暗就是不明不白迷迷糊糊不知发生了什么,塞就好象这头脑反应不了,老是绞在一种境界当中不通畅。比如一个人处在昏昏沉沉当中,别人问他,你干什么事啊?他却说哦你说什么?他心处在暗塞的状态。无记瞪瞢,无记就好象是记不得东西,迷迷糊糊的刚才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瞪瞢就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好象很清醒但实际上他迷迷糊糊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严重一点就是会睡觉会睡着。在五盖中告诉我们睡就是昏昏沉沉地,眠就是睡着了,都是一种昏沉状态,这时候怎么办呢?应该修观照亮,前面有说到观,这里的观是观照,我们拿一个手电筒是为了看清楚东西,修观就是为了让自已的心明了。比如说我现在念住在佛号上,如何修观照了呢?就是说你要去听这个佛号的声音怎样怎样传出来的,对它明明了了的,这是一种观,要照亮。迷迷糊糊的就不叫修观。你有脑筋里面拼命想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国,这不叫修观照亮。观就象用手电筒照亮让心明亮。比如说你念住呼吸的时候你看到这个呼吸进出进出,你如果随着它睡着那你就睡着了。如果这时候你修观,打个问话,这呼吸它从哪时进来的从哪里出去的?你给自已这样一个任务你去修这时候你人就会越来越清醒,你这样就能够去对治这种昏沉。前面讲修止也讲了三种,一种系缘守境止二是制心止三是体真止等等,这个止观经常互相交融,前面介绍了止观交修的方法,所以要修这个。如果反过来在坐当中心浮燥不安应怎么办?这时候应该修止。让心慢慢专注在一对境上,虽然是这么说,这里略略说一下对治心沉浮病去修止观。“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这话什么意思呢,大家理解一下。我举个例子。比如修呼吸的时候如果你不善加对治,善加对治就是你要明白我现在的状态是处在昏沉状态还是处在散乱状态,如果你处在昏沉状态你自已觉得无所谓,你今天打坐修行好象等于睡了一觉,那么修与不修有什么区别呢?对不对,比如同样念住呼吸,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个昏沉非常严重必须去对治它的时候,你不善加对治,你只是把心安住在你的呼吸上,呼吸进来出去,你说你知道呼吸如何进来和出去,这样慢慢的你就睡着了,这就是不善识药病相对,你就不觉得定,对治有乖。因为昏昏沉沉导致的糊思乱想,实际上应该用修观把它照破,你不去这样做,只是把心修止安住在这个呼吸上迷迷糊糊的这跟睡觉没有什么差别。“于对治有乖僻之失”,乖就是违背,已经偏离了修禅所要达到的目标了。好了这就叫做第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三个。
“三随便宜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沈故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然安隐。当知宜观。即当用观安心。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先到这里。这里面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里说到要止观交修。按照前面所说的,我这时候的心非常昏沉,那我修观照亮,我可以让他明了明了,可是这心越来越迷迷糊糊,所谓心不明净,这时候没多大的意义。这时候要怎么做呢?要去除这种昏沉,这时候应改成修止来止息这种昏沉。如果你变成修止了,这时候不会让心更觉知,而是集中在守住一点意念上,止越来越止在这个禅观对境上的时候,这个时候反而明觉起来。所以这时候你感觉到什么呢?身心安静。反之也一样,心浮燥的时候如果用止不行就修观,心神宁静自然安宁,所以说明修观可以。这里教我们善巧方便,所以叫随便宜修止观。好了,道理是这样,后面一句话“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隐烦恼患息。证诸法门也。”就是说要不断地于当下清醒于刚才前面所说的去对治。这很重要,前面讲到一些前行的时候也说了很多,比如说如何调身、如何调心,禅定五盖等等,这些道理必须通达。然后在实际修止观的过程当中,就以此来观察来对治。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这个时候你就根本谈不上止观交修,昏昏沉沉的整天还是昏昏沉沉,散乱还不知道自已是散乱,那么如何谈得上调整呢?若你反过来能以如是止观交修的方式越修越熟练,最后掌握它的这种窍诀,那么就凭这个止观的功夫就能证悟各种各样的法,所谓证诸一切法门,因为一切佛法不出止观二字。好了,再来看第四。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粗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生贪着。若生贪着执以为实。若知虚诳不实。即爱见二烦恼不起。是为修止。虽复修止若心犹着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是名修观。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好了来看这段话。讲到第四个这里就深一步了,我们来理解这个概念。什么叫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定中细心,很显然经过前面所说的经过初心粗乱来对治散乱,那心这个乱心就会慢慢地止息,这时候就能够入定,定就是安定的意思,心不会粗粗糙糙,说明有明觉。心不会散散乱乱,就说明他心能安止,这种止观能力强自然能入定。定就是平静安定的意思,没有昏沉,没有散乱,这就趋入定。人在定中的时候他的心相就更能觉知到细相,所以叫定中细心修止观。细还有一个就是精致的意思,人处在定中的时候他觉受方面就更加精致,由禅定而生的功德也会显现出来。这时候觉到身空寂受于快乐。就是说通过这个止而受乐,这是一个现象,产生乐。或利便心发,什么叫利便心发?因为心非常的安定,他这种觉观能力很强,突然他这个智慧好象非常的通达,所以叫利便,利便心就是这个意思。很快,他一闪念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是说智慧超群。那么一个有功德的人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人他因为智慧超群的缘故结果他…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