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功德。這裏說下不淨觀,爲什麼有這樣一個存在呢?需要去聲明它,我們平常凡夫,貪愛是因爲什麼?覺得對境清淨可愛的緣故,比如說世間男女,男的見女相,女的見男相,心生愛著,皆因覺得此對境爲清淨可愛,所以會生貪著,那麼在禅定當中智慧深入,善根發現,就會見到本來不淨之相。就比如說我們的身體本來是不淨的,幾天不洗澡臭不可聞,我們之所以覺得它很幹淨,那是經過修飾的,世間男女的身體其實也只是個臭皮囊,但是若沒有智慧觀照,誤以爲很美麗。我們看到對方的形象,我們覺得那就像一幅畫,但是人的身體並不是畫,畫用顔料畫在布上它很幹淨的,那麼人是這樣的嗎?不是,它皮毛裹著血肉,血肉內在又裹著種種不淨之物,眼淚鼻涕涕沱屎尿到處都是,每天都在排泄這種不幹不淨之物,所謂九孔常流不淨。那只是說我們因無明心中而取它如畫一般的形象,這個在入菩薩行裏對此有深入的闡述,我們就把這個虛幻當真實了,只看到它清淨的一面,並且創造清淨想而心生清淨可愛之念,就覺得它是清淨可愛的而生這種貪欲之念。而如果能夠好好地修行,以實相來觀待的話,就會看到不淨相,那麼因覺不淨不可愛之緣故,則原來這種強烈的欲愛之心自然熄滅,對不對啊?就如同說世上的人,他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他或許會覺得什麼東西是很值得去做的,一旦他發現這個東西是很危險的,他就不會再去做了。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在他想像當中,男女之身相是多麼美麗可愛值得追求,可是他通過修行發現,其實實際上並不是可愛清淨值得追求,那麼他自然就不會去追求。所以佛教中講獲得真正的智慧,有了實相的智慧,因對境爲空故,所以自然停息。所以看我們前面所講的正修行分的時候就講得很清楚,若你能夠善加觀察對境的這種虛幻性,那麼心自然不著,心不執取,妄念的這種漂流自然會停息,也是這樣的道理,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爲了趨入實相的觀察,這略微說到不淨觀善根發相,講到這個不淨觀的意義。好,我們來看這景象是什麼呢,他到了欲界未到定的時候,在定心中身心感到虛靈寂靜,這個時候他會看到男女之身的一種死亡相。他看,哎?這個身體遲早都會死的,而且他在禅定甚至會看到他身體死去這種景象,他見身體死後屍體膨脹爛壞,有蟲啊有膿血啊不停地流出,然後慢慢幻幻幻幻,你看,剩下白骨,白骨亂七八糟堆在一起,所謂狼藉一片,啊,這個時候心裏感到又悲又喜,經曆這種感覺,爲什麼叫其心悲喜呢?悲的是可憐我們這短暫之身啊實在不可保,我們這生都在爲它操勞,可是它無非最終是死屍一個,感到悲;喜什麼呢?喜是感到自己終于知道此身不可愛樂,生起這樣的一種喜樂之心。或者說是又喜又悲,又覺得愛樂,又看到不淨相,又覺得可悲,所以說悲喜交加,其心悲喜交替之中,漸漸厭患所愛,原來所貪著不舍的東西漸漸地厭離,覺得那不是一件好的東西,這個就叫什麼?九想善根發相。這個九想指的是什麼呢?是世尊在很多經典裏面開示如何觀察屍體死亡腐爛直至死亡,一共有九種,九墓墟之觀想,這個大家具體要了解這九想分別指的是什麼的話,可以去看四念處經,裏面專門有個章節講到如何觀察死屍,按照這九個方面去觀察,就會生起大怖畏心,就會對治我們對肉身的貪愛,這叫九想善根發相。然後再看,在靜定當中忽然看到自己的身體,內身的不清淨。從外相上看過去,身體膨脹狼藉,自己身體的白骨從頭到腳,就是出現白骨觀的境界,看到街上的人,看到他們,哇,都是一個一個的骨架所堆起來的,骨架裏面又包著種種不清淨之物,因爲這是在禅定中所看到的,心越來越安隱,驚悟無常,看到了無常的景象,厭患五欲,對這種五欲生起厭患之心,這個時候就不再執著我人之相,我們以前覺得,唉呀,這個東西是永恒的、是常住的,就是明明有個身體啊,就是明明有個愛樂之處啊,你怎麼會說無我無人呢?好,行者經過這樣禅定的修習,在禅定這個智慧觀當中節節支解,就是把一件事情細細細細地拆開來看,你看看到前面所說的不淨之相,看到前面所說的這種骨頭啦,這種身體爛壞了,變壞了,等等,心悟無常,因爲這是他在禅定當中非常深入地看到,不是原來沒有修禅的時候只是聽別人說的,憑空想像,那太粗糙,所以他這種厭離心不會很強烈,那麼因爲厭離心越來越強烈的時候,他也漸漸知道這所謂的我和人原來那種景象其實是虛幻的,那麼他對我和人的執著就會漸漸減少,就不會很執著于我人之相,如果他徹底不執著,徹底見到無常,他也就悟到這個無我相,這看他修行的智慧開發的程度不一,所以說此是背舍善根發相,就出現這種情況,他心會生厭離。什麼叫背舍善根?背就是我們不是轉過身來背朝著它,舍就是舍棄,從原來貪著不舍變成現在的厭患五欲,這爲背舍之相,所以這是一種善根發相,故稱爲背舍善根發相。好,最後一種,“或于定心中。見于內身及外身。也就是從自己內身外身到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統統感覺都是不清淨的,都不是說真正的美好,都是無常變幻的,都是不可念不可愛不可寄托的,所謂統統稱不淨之相,他說這樣叫作大不淨善根發相”。也就是說他這種不淨觀就更加普遍,因爲我們對這個輪回世間的一切只要心存貪愛,必然會投生輪回道其中,這時候行者生起大不淨善根發相,那麼也斷絕了對外在環境的貪愛,從自身到他身,從自我生命他人的生命,從自己的身體到外在的山河大地種種環境,都是作不淨想,這叫作不淨觀善根發相,這是第二。前面那個是感受到妙樂,第二個是生起厭離。
好,看第叁,第叁是什麼?慈心善根發相。顧名思義,就是說,這個時候慈悲喜舍的慈,也就是慈愛的心會自然顯露出來,那麼其實這裏說到慈心善根發相,應該說是慈悲喜舍善根發相,因爲原理都一樣,慈心的生起和悲心的生起,喜心、舍心的生起,它都跟現在所說的慈心善根發相是一致的,所以這裏先名慈心善根發相。好了,如何呢?我們來看原文,“叁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注意看還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發心慈念衆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爲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如是。從禅定起其心悅樂。c是爲慈心善根發相。悲喜舍心發相。類此可知也。”這裏講到什麼呢?講到它這個慈悲喜舍這個心發起來的時候,因爲這樣的功德,心獲得安定,而且深入了禅定,所以說慈悲喜舍這是一種功德的顯現,那麼它內在反過來就是成全他的定力,所以說一個人他這種善良的心,這種善根的心都是內在修證,是內心本體修證的功德所顯現出來的,比如這個人他爲什麼這麼慈悲呢,因爲他有大智慧,因爲他的定慧能力非常強,定慧能力越高,他在外在的功德就越顯現,像從這種慈悲喜舍這種四無量心的生起,這種善根的發現來看,就是因爲定力深入的緣故,那定深入的緣故,也是因爲這種慈悲喜舍之善根功德顯現以後,反過來使禅定更趨深入,所以這是一種互動的情況,實際上它是一體的,只是同一個本體它展現不同層面的功用罷了。從定深入角度來看,是講定力之高低深淺,從智慧角度來講,是講智慧之高低,從善根發相來看,講的是善根顯現的多和少。它是一樣的。所以因爲修止觀到欲界未到地定,在這定中的時候忽然心生對衆生的慈念,所以說因爲對衆生生起慈愛之心,然後看到親人獲得快樂他也感到很快樂,發起深入禅定,這樣隨喜之心産生了,如果沒有慈愛的心,看到他人快樂,我們凡夫衆生不會覺得快樂,反而會心生嫉妒,心生木然,所以這樣的心不可能發起深禅定,但是因爲他慈心産生的緣故,看到別人得樂自己很高興,內心悅愉清淨不可爲喻,而且還深入了禅定,顯現功德的增上,乃至擴展出去,中人怨人,中人就是好像跟他沒有仇也沒有特別親厚,普通的這樣人,怨人就是跟他有仇的人,有怨恨的人,乃至擴展出去跟他毫無關系的十方五道衆生,十方就是上下、東南西北、東西、東南這樣整個十個方位法界,五道就是從五個方面去講五道,從六個方面去講六道,把阿修羅道撒入天道、畜生道、鬼道之中的話,不另外設一道就叫五道衆生,說的是一樣的,從這些有情衆生當中都是這樣慈念爲懷,都生起慈心,那麼他這樣見一切有情衆生都懷一顆慈心的時候,他入了這樣一個慈心叁昧的禅定,那麼從禅定起,他的心感到悅樂,那麼因爲慈心充滿的緣故,所以說隨所見人顔色常和,不管見到誰,他都和顔悅色,經常看到他的眼神當中會有這種慈愛的光輝,所以爲什麼我們有時候去看一些修行好的師父啊,或者是看到一個修行人他最近修行修得好,你會看到他的眼神充滿了慈悲、慈愛,這就是禅定功德顯現的緣故,所以這個就叫作慈心善根發相。那麼其他的悲喜舍心就從這裏去推知吧。好,這裏說到了這個第叁種善根顯現的這種景象。好了,前面所說的這幾種,我想,大家如果真的去每天堅持修行打坐,平常這樣護持這顆心,一定會産生的,所以有的時候經常講,我爲什麼不能像一些人那樣有那樣一顆好心腸,爲什麼我沒有那樣的功德呢?其實你不要一直在那裏想,要去行,你去修行,它內在功德顯現自然如此,那不是想出來的,就如同愛心是一個人智慧能力的顯現,它不是說你去學某種愛的技巧能夠産生的,所以說一個我們學佛修行的人都在開發我們自身本具的潛能。
好,再看第四,四因緣觀善根發相。這個善根是什麼?體現爲能夠善加觀察因緣法,這個了不起啊。再看,“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靜定。”還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爲因緣觀善根發相。”這個時候善根…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