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40

  ..续本文上一页是心非常的细,能够体会到微妙的境界和快乐的感觉,悦就是心情愉悦,悦愉就是说心情也没有什么烦恼,非常舒适的意思,快乐清净,这是一种整个心境的不一样,不可为喻,很难用言词来比喻,这个唯有真正去坐禅专修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坐禅产生的禅悦,一般普通的人根本就体会不了,跟他讲他也很难体会,这种禅定的快乐远远胜过世间的娱乐,我们世间人比如说今天很累洗个澡,洗个澡或者说是比如到医院里捶捶背、做做运动啊,乃至说世间男女之事,情欲之时,这种似乎在世间人看来是属于非常舒适的,非常快乐,但是真正跟这样的禅悦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往往有很多修行人,修行禅定获得稍许禅乐的时候,他就会贪著其中,欲望重的人他非常贪著禅定之乐,从而也堕入欲界,那这种狂慧心强的人,他稍微有这种禅定,他因为用心明利的缘故,他有狂慧啊,他那个智慧、邪见就会增盛,往往这个时候很快地就会误入其途,这种情况修行人很多。所以作为修行人,他必须依止自己的师父,要信心不二,要非常专心地来依止师父修行,必须有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否则的话修道修到一半的时候,他都会掉入魔道里去,所以为什么说作为一个修行者,依止善知识,他的信心、他的这种事师之道会有那么的重要,这个在我们的弟子当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有的弟子稍稍地教他一些呼吸法门,他用心地去修一下,感觉到身心愉悦、头脑清冽,他马上就会欢快,当他一狂的时候,就把过去的罪业种子统统翻出来,原先所隐藏的罪恶,现在突然暴发了,所以说他就会走上另外一条路,甚至狂妄自大、毁谤师长,堕入恶趣之中。这种情况很多,所以说这就是修行的危险。一个人如果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修行、如何修行,一个人如果对上师、对三宝没有坚定的信念,如果对因果没有深信,在学佛道路上没有真正获得正知见,那么这样的人来修习这些法真的是非常危险。所以不是真正懂得为什么要修行,不具备修行的缘,还不如不要修行,老老实实做一个人比什么都好,因为他不至于造罪吧,对吧?一个人在家里,他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天天念着阿弥陀佛,用三时系念也好,十口气呼吸念佛也好,音声念佛也好,等等,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念佛,他也是快乐增上,他不至于去毁谤阿弥陀佛。若他因贪心之故,又没有正心念,对师长又没有这种正信,他只是一味贪求趋入像这样更深的修禅法门,乃至说现在很多人讲的修密法等等,又不遵守誓言,那这样的人是不是要造这种可怕的罪业呢?完全有可能。轻僧慢法,谤佛谤法谤僧,毁谤师长统统都会做,所以说修行是为了求解脱,不是为了来下地狱的,所以我们修道者对戒律不可不知,对因果不可不察,对发心不可不正啊,这个非常重要。好了,这里说到这种禅定的快乐,真是用语言很难来言说的。今天有很多的所谓的法师大德,当然他会说法嘛就称他为法师,也不管是在家出家,他自己认为自己德行很高,那不妨称他为大德,他们有时候讲很多修道的东西,让很多修行者按照他说的那样快速地去修,而不注重道的次第,不注重道的根本,甚至觉得这东西可有可无,要么执著于法,要么高歌猛进,那这样的知识来引导行者去修行,大抵很多在修道的境界和思想上也仅仅停留在稍微的一些禅定的觉受,和因有稍微的定境出现的稍微的智慧上,并不究竟,再加上夹杂着世间的名闻利养、恭高我慢,所以说导学人于歧途偏道,所以今天修行的人为什么那么少的成就者,不要说成就者少,走正道的人都少,原因就在这里。一个是知识的缘故,所谓知识即是善知识,引众生于善道者、正道者为善知识;引众生于恶道者、邪道者为恶知识。那知识的引导很重要啊,楞严经里面讲,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可是个事实啊,所以大家有时候平常拜师求法也是毛毛躁躁,这边拜师,拜师完不久又造业,一会儿觉得师父好一会儿师父又不好,孰不知已经造下了这种很大的罪业,今天这种情况太普遍了,这是一种毛躁,自己修行不在根本发心上、基本品格上去严格要求自己,总想高歌猛进,赶快求得大法修回家,贪心、邪心来修道,然后对这个法不认真,不是如理发如法地去闻思而修行,而是用自己的意思东拼西凑、东想西想、东搬西套,以这样来修行,那么这些缘的不具足,当然会导致今天修道的人不要说成就,走在正道上都很难啊,所以大家要多从这三个方面去衡量,一个是自己所追寻的善知识的这个角度,一个是自己的发心,一个是自己对所修的法,这三方面要去衡量,师缘、自心缘和法缘这三缘圆满具足,那才会构成今生解脱的关键,反之,一样构成今生堕落的关键,所以说这个非常重要,这个要特意地提一下。

   好,再看下面这话,“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这是讲到第一个,好了,再看下面,“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这讲到第一种的时候,息道的时候,又讲到一种特别的情况,特别的情况是什么呢?前面所讲的是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那就是最普通的,那么这里面就特意提到了欲界未到地定,就是即将进入色界的初禅,色界初禅也被称为根本定,那么未到地定就是说即将趋入初禅定,忽然觉知到什么?在天台止观里面把呼吸和息区别开来,气和息区别开来,粗的进进出出,这个鼻孔里的称为气,那相貌微细的称为息,那么感觉这个息出入长短,这为什么讲长和短觉知变成更深的一种禅定觉知呢?我们必须了解,最初的时候能够觉知呼吸的进和出,但是这时候心还是粗的,对于呼吸的长与短的仔细的辨别和抉择还没有到,还很难把握。当然刚开始抉择呼吸的人,连找到呼吸在哪里都找不着,渐渐找得到的时候,也只是感觉呼吸的进和出,然后进一步感觉什么,连非常短的呼吸,呼吸如何长如何短他都清清楚楚,然后再深入一步,连最微细的呼吸他都能觉知和明了,所以说知呼吸之进出,知呼吸之长短,知呼吸之粗细,这样三个阶段为对呼吸的观察逐渐深入的步骤,三个步骤。所以当进入欲界未到地定的时候,就会觉知到息的存在,息就是微细的这种进出,这个时候进出的呼吸,一般旁边的人拿个手放到他的鼻孔上,甚至都不怎么感觉到他在呼吸,也有很多人行者把这个情况以为自己呼吸停止了,绝对不是,呼吸与人的心念相连,若呼吸停止则心念完全断绝,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个是一种误解,这个时候若没有善知识提点,他执著为实的话,就进入魔境里去了,那么好了,这样觉知呼吸之入出长短,这个时候有什么觉受产生呢?“遍身毛孔皆悉虚疏“。他渐渐感觉好像浑身的毛孔都在呼吸,呼吸越来越细,虚就是虚灵不窒碍,疏怎么理解,疏和紧相区分,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风箱要经过一个通道,如果这个通道的孔都非常的大,那么这个气流通过的时候是虚疏,非常顺畅,如果这个通道的孔非常的细,那么气流通过的时候它会发出声响,感觉很有阻碍,那么同样的道理,那感觉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就如同此义,也就是这个气息的进和出稍不留神就觉知不到,对这个景象的描述称为虚疏,一个是疏嘛,一个是紧啊。好了,当这种觉受产生的时候,智慧觉光也会增强,会以心眼看到身内有三十六物,身内三十六物,比如说身体讲内脏,大肠啊,小肠啊,心啊,肺啊,肝啊,一共加起来36种,会看到内脏,大家觉得很奇怪:心眼看见内脏,这不是有神通吗?是的,在世俗人看来很多东西是不可能的。世俗人认为,我们之所以看到东西是因为有眼睛,如果没有眼睛就不可能看见东西,但是修行者不这么认为,眼睛、眼根只是用它和色尘相对,产生眼识这样一个缘罢了,若不以根尘相对而产生的觉知则不受此限制,所以说这里称为心眼不是肉眼,因为这个心渐渐离开六根对六尘的执著以后,它这种心流自然会返流,返流的时候自心本性的功用自然会起现前作用,因为在本体的自性心中本来就是圆照十方的,所以说禅定越深入,修行越深入,佛性开发则越明显,所以这时候以心眼看到身内、内脏诸物这一点都不稀奇,感觉像什么呢?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就像把这个麻袋打开,或者仓库打开,哇!这里边这么多东西,以前我不知道!他这个时候,看见的时候非常寂静,清安快乐,感到非常的寂静安宁,并且非常愉悦,不一样,因为这是在禅定中所发生的觉光智慧。有人说那这个医院里面的外科医生做解剖的时候看见病人的内脏他会感到寂静安快吗?不会的,可能他手术做多了,他感到麻木倒是真的,他都没感觉了,普通人一看吓坏了,但是这里不是开刀人看见的,而是禅定深入智慧通达,以心眼见身内物,出现大轻安大快乐,所以称为寂静安快,那么这种景象称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这种景象是特别的殊胜。好了,这里讲到第一个,息道善根发相,息道就是息,大家知道,呼吸微细称为息,跟这个有关,这是第一种善根,这种善根的发相其实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修观的话,智慧将无穷地产生 。好,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再看经文的第二,第二个部分,“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看到没有,又是欲界示到地定,后面所说都在说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膖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这里说到三种情况,大家可以稍稍理解一下,这第二种善根发相是讲成就不净观…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