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功德。这里说下不净观,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存在呢?需要去声明它,我们平常凡夫,贪爱是因为什么?觉得对境清净可爱的缘故,比如说世间男女,男的见女相,女的见男相,心生爱著,皆因觉得此对境为清净可爱,所以会生贪著,那么在禅定当中智慧深入,善根发现,就会见到本来不净之相。就比如说我们的身体本来是不净的,几天不洗澡臭不可闻,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很干净,那是经过修饰的,世间男女的身体其实也只是个臭皮囊,但是若没有智慧观照,误以为很美丽。我们看到对方的形象,我们觉得那就像一幅画,但是人的身体并不是画,画用颜料画在布上它很干净的,那么人是这样的吗?不是,它皮毛裹着血肉,血肉内在又裹着种种不净之物,眼泪鼻涕涕沱屎尿到处都是,每天都在排泄这种不干不净之物,所谓九孔常流不净。那只是说我们因无明心中而取它如画一般的形象,这个在入菩萨行里对此有深入的阐述,我们就把这个虚幻当真实了,只看到它清净的一面,并且创造清净想而心生清净可爱之念,就觉得它是清净可爱的而生这种贪欲之念。而如果能够好好地修行,以实相来观待的话,就会看到不净相,那么因觉不净不可爱之缘故,则原来这种强烈的欲爱之心自然熄灭,对不对啊?就如同说世上的人,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他或许会觉得什么东西是很值得去做的,一旦他发现这个东西是很危险的,他就不会再去做了。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他想像当中,男女之身相是多么美丽可爱值得追求,可是他通过修行发现,其实实际上并不是可爱清净值得追求,那么他自然就不会去追求。所以佛教中讲获得真正的智慧,有了实相的智慧,因对境为空故,所以自然停息。所以看我们前面所讲的正修行分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若你能够善加观察对境的这种虚幻性,那么心自然不著,心不执取,妄念的这种漂流自然会停息,也是这样的道理,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为了趋入实相的观察,这略微说到不净观善根发相,讲到这个不净观的意义。好,我们来看这景象是什么呢,他到了欲界未到定的时候,在定心中身心感到虚灵寂静,这个时候他会看到男女之身的一种死亡相。他看,哎?这个身体迟早都会死的,而且他在禅定甚至会看到他身体死去这种景象,他见身体死后尸体膨胀烂坏,有虫啊有脓血啊不停地流出,然后慢慢幻幻幻幻,你看,剩下白骨,白骨乱七八糟堆在一起,所谓狼藉一片,啊,这个时候心里感到又悲又喜,经历这种感觉,为什么叫其心悲喜呢?悲的是可怜我们这短暂之身啊实在不可保,我们这生都在为它操劳,可是它无非最终是死尸一个,感到悲;喜什么呢?喜是感到自己终于知道此身不可爱乐,生起这样的一种喜乐之心。或者说是又喜又悲,又觉得爱乐,又看到不净相,又觉得可悲,所以说悲喜交加,其心悲喜交替之中,渐渐厌患所爱,原来所贪著不舍的东西渐渐地厌离,觉得那不是一件好的东西,这个就叫什么?九想善根发相。这个九想指的是什么呢?是世尊在很多经典里面开示如何观察尸体死亡腐烂直至死亡,一共有九种,九墓墟之观想,这个大家具体要了解这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的话,可以去看四念处经,里面专门有个章节讲到如何观察死尸,按照这九个方面去观察,就会生起大怖畏心,就会对治我们对肉身的贪爱,这叫九想善根发相。然后再看,在静定当中忽然看到自己的身体,内身的不清净。从外相上看过去,身体膨胀狼藉,自己身体的白骨从头到脚,就是出现白骨观的境界,看到街上的人,看到他们,哇,都是一个一个的骨架所堆起来的,骨架里面又包着种种不清净之物,因为这是在禅定中所看到的,心越来越安隐,惊悟无常,看到了无常的景象,厌患五欲,对这种五欲生起厌患之心,这个时候就不再执著我人之相,我们以前觉得,唉呀,这个东西是永恒的、是常住的,就是明明有个身体啊,就是明明有个爱乐之处啊,你怎么会说无我无人呢?好,行者经过这样禅定的修习,在禅定这个智慧观当中节节支解,就是把一件事情细细细细地拆开来看,你看看到前面所说的不净之相,看到前面所说的这种骨头啦,这种身体烂坏了,变坏了,等等,心悟无常,因为这是他在禅定当中非常深入地看到,不是原来没有修禅的时候只是听别人说的,凭空想像,那太粗糙,所以他这种厌离心不会很强烈,那么因为厌离心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他也渐渐知道这所谓的我和人原来那种景象其实是虚幻的,那么他对我和人的执著就会渐渐减少,就不会很执著于我人之相,如果他彻底不执著,彻底见到无常,他也就悟到这个无我相,这看他修行的智慧开发的程度不一,所以说此是背舍善根发相,就出现这种情况,他心会生厌离。什么叫背舍善根?背就是我们不是转过身来背朝着它,舍就是舍弃,从原来贪著不舍变成现在的厌患五欲,这为背舍之相,所以这是一种善根发相,故称为背舍善根发相。好,最后一种,“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也就是从自己内身外身到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统统感觉都是不清净的,都不是说真正的美好,都是无常变幻的,都是不可念不可爱不可寄托的,所谓统统称不净之相,他说这样叫作大不净善根发相”。也就是说他这种不净观就更加普遍,因为我们对这个轮回世间的一切只要心存贪爱,必然会投生轮回道其中,这时候行者生起大不净善根发相,那么也断绝了对外在环境的贪爱,从自身到他身,从自我生命他人的生命,从自己的身体到外在的山河大地种种环境,都是作不净想,这叫作不净观善根发相,这是第二。前面那个是感受到妙乐,第二个是生起厌离。
好,看第三,第三是什么?慈心善根发相。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时候慈悲喜舍的慈,也就是慈爱的心会自然显露出来,那么其实这里说到慈心善根发相,应该说是慈悲喜舍善根发相,因为原理都一样,慈心的生起和悲心的生起,喜心、舍心的生起,它都跟现在所说的慈心善根发相是一致的,所以这里先名慈心善根发相。好了,如何呢?我们来看原文,“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注意看还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c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这里讲到什么呢?讲到它这个慈悲喜舍这个心发起来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功德,心获得安定,而且深入了禅定,所以说慈悲喜舍这是一种功德的显现,那么它内在反过来就是成全他的定力,所以说一个人他这种善良的心,这种善根的心都是内在修证,是内心本体修证的功德所显现出来的,比如这个人他为什么这么慈悲呢,因为他有大智慧,因为他的定慧能力非常强,定慧能力越高,他在外在的功德就越显现,像从这种慈悲喜舍这种四无量心的生起,这种善根的发现来看,就是因为定力深入的缘故,那定深入的缘故,也是因为这种慈悲喜舍之善根功德显现以后,反过来使禅定更趋深入,所以这是一种互动的情况,实际上它是一体的,只是同一个本体它展现不同层面的功用罢了。从定深入角度来看,是讲定力之高低深浅,从智慧角度来讲,是讲智慧之高低,从善根发相来看,讲的是善根显现的多和少。它是一样的。所以因为修止观到欲界未到地定,在这定中的时候忽然心生对众生的慈念,所以说因为对众生生起慈爱之心,然后看到亲人获得快乐他也感到很快乐,发起深入禅定,这样随喜之心产生了,如果没有慈爱的心,看到他人快乐,我们凡夫众生不会觉得快乐,反而会心生嫉妒,心生木然,所以这样的心不可能发起深禅定,但是因为他慈心产生的缘故,看到别人得乐自己很高兴,内心悦愉清净不可为喻,而且还深入了禅定,显现功德的增上,乃至扩展出去,中人怨人,中人就是好像跟他没有仇也没有特别亲厚,普通的这样人,怨人就是跟他有仇的人,有怨恨的人,乃至扩展出去跟他毫无关系的十方五道众生,十方就是上下、东南西北、东西、东南这样整个十个方位法界,五道就是从五个方面去讲五道,从六个方面去讲六道,把阿修罗道撒入天道、畜生道、鬼道之中的话,不另外设一道就叫五道众生,说的是一样的,从这些有情众生当中都是这样慈念为怀,都生起慈心,那么他这样见一切有情众生都怀一颗慈心的时候,他入了这样一个慈心三昧的禅定,那么从禅定起,他的心感到悦乐,那么因为慈心充满的缘故,所以说随所见人颜色常和,不管见到谁,他都和颜悦色,经常看到他的眼神当中会有这种慈爱的光辉,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去看一些修行好的师父啊,或者是看到一个修行人他最近修行修得好,你会看到他的眼神充满了慈悲、慈爱,这就是禅定功德显现的缘故,所以这个就叫作慈心善根发相。那么其他的悲喜舍心就从这里去推知吧。好,这里说到了这个第三种善根显现的这种景象。好了,前面所说的这几种,我想,大家如果真的去每天坚持修行打坐,平常这样护持这颗心,一定会产生的,所以有的时候经常讲,我为什么不能像一些人那样有那样一颗好心肠,为什么我没有那样的功德呢?其实你不要一直在那里想,要去行,你去修行,它内在功德显现自然如此,那不是想出来的,就如同爱心是一个人智慧能力的显现,它不是说你去学某种爱的技巧能够产生的,所以说一个我们学佛修行的人都在开发我们自身本具的潜能。
好,再看第四,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这个善根是什么?体现为能够善加观察因缘法,这个了不起啊。再看,“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还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这个时候善根…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