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说必须细细地辨别这些觉受,这样有助于我们来调整它,如果不对修行产生的觉受进行调整,认为这个觉受就是证悟,那么将使这个修行者陷入到极度偏道里去,他就没办法去走向最终的开悟了,所以在修行过程中依止善知识修行,善加调整觉受,从而趋入智慧圣果,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最早依止善知识修行,应该修行戒,明辨是非,取舍微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我应该怎样怎样修行,行为上怎么做到,发心上应该怎样发才可以,这都是属于修戒的层面,其次因戒而心得安定,渐渐能够生禅定,进入禅定以后,种种善根,种种觉受乃至种种魔境显现,这个时候要依善知识来调整这种觉受。好,在调整觉受依圣观口诀,或者是圣观智慧的印证引导下,趋入修行智慧的层面,这个时候一一辨别智慧深浅、究竟与否,这个善知识通过各种方便的方式来指导他,如是行者若能在辨别智慧上面完全透脱,那么他将获得证悟。实际上这三个阶段是行者依止善知识修行将必不可少的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梯,三个层次。这些东西都离不开一心依止善知识而产生。何以故?因为很显然,智者大师在这个童蒙止观里是教他在家的兄弟陈针来修,若陈针自己本人会懂得这样殊妙的佛法是不可能的,智者大师是他的兄弟,他教了他,智者大师是他的善知识,他依止修行最后得到延年益寿这样一个果报。何以故?因为他的发心是这样的,但是智者大师虽因这样的缘起而作了这个童蒙止观,但菩萨的悲心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延年益寿,实际上智者大师在这里面以非常精要、非常婉转的方式向我们开示了如何修行止观坐禅成佛的法要,所以说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外道或者是泛泛浅浅的法门看。好了, ,所, 以说略说,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明了些什么道理,如上所说。
那么这个善根发相,有两种不同,一者外,一者内。“有二种不同。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等等,这里讲到两种善根发相,一外一内,从外善根上来看,就是平常这个人,就是说,所谓布施、持戒,孝顺行为、尊重供养三宝,这指的是什么?指行者的行为、品德,通俗来讲,就是说这个修禅的人,他善根发相的时候,他的行为、他的品格变得高尚,他原先非常的悭吝,吝啬,不肯去做种种布施供养,现在他不,他乐于去从事布施供养。原先对持戒可有可无,现在反过来更加更勤持戒,乃至世间道德孝顺父母,为人弟子之德,尊敬师长,三宝弟子供养三宝,等等功德,以及听学比任何时候都专心听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好学,这些外在的德行显露了出来,这是从外相上看。好了,如果这个人不是正修行,什么叫正修行?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的发心来修行,那样的调整方便来修正行,而平常我们如果看这个人,好像看起来表面也会做这个样子,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种种,但是他所追求的,他所修行的趋向的目标是一种魔境,所以这里叫与魔境相滥,他实修的是魔业,因为他不是建立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修行的,他或许这样做,外表看过去很好,但是实际上他没有走在正道上,这种情况很多,我们有很多人,见到师父都会磕头,我们语言上也会说得很好,“顶礼师父,我们怎么怎么,是多么大的信心”,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许这样的话是一种虚伪的话,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这样想,或许乃至说他进入佛门修行,他真正求的是什么,有的是求得自我在佛门中的价值体现,有的是利用佛门的一些实现他自己世俗中得不到的东西,这种人有时候往往会表现为什么,他就会以另外一种价值标准来衡量佛法,这个情况很多,特别是今天修行的人非常多,实际上这是一种魔业,因非正修,好了,这个前面已经广为分别了,所以智者大师说今不分别,略表不提。
现在来看第二,二,内善根发相是什么,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在修禅过程中内在身心发生变化,有三种义。“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第一个明什么?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来看看哪五种善根发相不同,第一,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先读到这里,这是一种什么善根发相?息道,息道就是把那些妄念止息了,粗重的妄念止息了,因为他非常善巧地修习止观,身心得到调柔,所谓身心调适,身心得到调柔,而且安和,适我们讲就是适应、适合,就是安合的意思,那么因为身心调适的缘故,妄念渐渐止息,这个时候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报?自己会感觉他的心渐渐入定了,心渐渐地趋入安定平静,心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平定,所谓渐渐入定,他会产生什么呢?他会首先达到欲界定,我们讲定有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那么这里首先达到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分为欲界禅定、色界禅定和无色界禅定,那么首先发起欲界禅定,从欲界定一步一步地深入,直到走,走到在快到色界定,所谓初禅定,初禅定也叫根本定之前,这个定叫作什么? 叫作未到地定。大家注意看啊,这个未到地定在后面的文句中讲到它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许多的功德,都在未到地定中展现,这个未到地定非常之重要,现在有一些法本也说叫欲界一心专注定,也有这样的提法,其实就是未到地定,它做到了一心专注,一心不乱,但是他却不能达到色界的初禅定,因为到达色界初禅定这种禅定物资开发起来的时候,()这个初禅开发起来的时候,它在六根识中有部分在这个时候需要断去的,那么这个未到地定呢,因为处在欲界中,六根的功能都在,只是心非常专注安定,那么其实在这个未到地定当中,转过来进入禅观就足够了,譬如四念处的修法,禅定你能够达到未到地定,转过来进入观的修习已经足够了,未必要等到修习到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乃至无色界禅定方有这样一个支持,修观的这样一个禅定基础,这种说法是历代祖师大德所共许的。所以现在很多人解说佛法说,你要修观啊,要想获得智慧,你修禅定你要修到四禅八定,他一句四禅八定已经把色无色界禅定都包揽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根器很弱,修法的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精进能力都有限,想达到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么高深的禅定它是不容易的,估计一个行者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更何况能够在此禅定中出定入定无碍,那么这么说,今天的人也就没有证果的希望了吗?也不然,因为这些定虽然定功高深,像有些定可以达到安住几万大劫这样一个功力,但是于求证菩提,于智慧观照上并不见得非常大的作用,当然有这么高深的禅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等下还会讲,其实在前面也有说过,定慧的修持必须等持,不可偏重,如果我们终极一生只是为了修习到三禅定,然后以此发起神通而忽略了定慧双修这样圣道的修习,那没有必要,也非常可惜,人生有限,短暂无比,你与其花着毕生的精力去这样深入这个世间的禅定,为什么不好好定慧等持,去走上正修行路呢?所以说从这点上,若执著于此,也是陷入歧途颠倒中去。好,这里我们略微讲一下未到地定,那么这个时候觉“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这就是所谓的身心感到没有,空空的感觉,打坐打到这个境界,一般有的平常注重打坐的人,一时会进入这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也有两种不同,一种人是迷迷糊糊快睡着了,他的意识力非常弱了,所以他感觉他身体没了,心也没了,空空的,这是一种无明的状态。但是真正修习禅定到进入未到地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感觉身心泯然空寂,安安静静,但是他明明了了,这是不同,在明了当中感觉,身心好像是空的,身体非常轻安,所以说身相的感觉不明显,心非常的安定,飘泊非常微细,所以说感觉好像心没有动一样,所以看不见有身心相貌,那这样安住下去,“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也许人经过一坐或两坐,一坐比如从你开始修前行开始入坐,然后结行回向起坐,这样为一坐,也可以称为一次两次的入定,乃至有的人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这个时候将息不得,这个时候好像很喜欢坐,让他不这么坐,他还真的做不到,不会退转也不会失去,非常的稳定的意思,那么就在定中他就会有这个八触产生,禅定八触,主要是身体上的感觉,所以原文说“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运动八触,是讲这种八触它是辗转相生的,比如说冷,它不是说固定这样的,他冷冷冷,然后越来越冷,从这里冷到那里冷,有八种触受产生,称为运动八触,它是变幻不定的。这个时候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就是这个八触,痛,痒、冷、暖,暖就是热,轻,轻就是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重感觉身体很沉重,涩滑,涩就是感觉身体臃涩,滑表示身体舒畅,顺畅的意思,那这都是身体所产生的触受,“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这个就是说到这种八触产生的情况,所谓当触发,正当触发,发生的时候,这种触法的发生其实也不一定,不一定说先有痛后有其它的觉受,不一定,有的最初可能突然觉得身体很沉重,有的人突然觉得很冷,反正总共大概是八种触受,会不定地产生着,但是这个时候,产生这种八触的时候,并不同于我们平常生病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感觉,他是在不见身心相貌,安住入定,很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起运动的,所以它是身心安定,虚微悦豫,虚就是空虚,微就…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