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38

  ..续本文上一页以此所缘诸佛佛土献 愿诸众生清净佛刹行

  

  章母古鲁 Ra纳 曼扎拉 波匝 美噶萨摩扎萨帕Ra纳萨玛耶阿吽

  

  依于一切有情之 各别根器与意乐

  大小共同乘教法 祈请常转妙*轮

  

   如是祈愿上师三宝赐予加持,为遍虚空之际如母有情证得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我发心在此为大家讲解《童蒙止观》,今天讲到的内容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这《童门止观》是隋朝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法师所叙述的,在前面的六个章节中,我们讲到了正修行,正修行已经全部说完了,今天接下去要讲的是善根发相第七,就是说在坐禅的过程中随着功夫的深入,会呈现种种善根显发之相,都有哪些呢?今天就要讲到,那一样的,在我们正式讲法之前,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今生皈依佛门而修行?我们皈依佛门的动机是什么?大家会回答说,我是为成佛,为了得到安乐、究竟永恒的安乐而来皈依佛门,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是仍然不够,我们还应该理解,那为什么说我们活到世上有种种痛苦需要去解脱呢?而来皈依佛门呢?皈依佛门他又在做什么呢?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如果说为了追求幸福永恒的安乐,那么世俗的任何人都是这么追求的,在六道之中,一切众生都有这个愿望,那么一个修行者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要这样去思考,在六道之中,有情众生,大多数都在追逐以物质的方式来获取这种幸福,但是我们想一想,物质再丰盛,能够解决生命的痛苦吗?那么实际上呢,生命真正的痛苦在于内心痛苦,内心如果能够获得解脱,将不会有痛苦。所以说不一样,一个修行者,他是为了什么?同样是追求幸福安乐,他是为了祛除心的苦,让心得到自由获得安宁,而普通的众生他只是在无明当中不断地追逐物质外在的东西来实现生命的永恒安乐,这两个虽然出发心是一样,但是因为追求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说结果就有天壤之别,那么一个修行者他进入了佛门他修什么?很显然,修心,那修心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修心?是不是把这颗心锻炼、改造成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坚固就叫作修行呢?不是,不应该这么理解,如果这颗心通过锻炼通过修饰能够变得非常坚固圆满,这叫修行的话,那么佛陀所证悟的:一切众生本来皆具佛性,在本体当中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无修无证而得,此话又怎讲呢?显然不是,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什么叫解脱?什么叫作束缚在世间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在梦中的时候,在他梦中的时候他不觉得这是梦,他执著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他感受种种痛苦,当他梦醒的时候,他就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梦的当下——梦中之梦,就在做这个痛苦之梦的当下就觉知这是梦,那么梦中所出现的种种幻像都不可能去伤害一个人,这就名叫作解脱。所以我们从一个凡夫成佛,我们所谓的修行修心就是修这个,就是为了破迷开悟,这是一条修行的道路,所谓的证得本具的佛性而修行的,所以说作为一修行者,还应该理解到这个层面上,那这样才算是趋入佛门,准备开始修行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条件。好了,在了解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明白,今生努力地修行求得解脱是非常之必要,因为什么呢?因为今生能够获得这个瑕满难得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可以从原因、数量、比喻等各个方面去反复地观想,从而对人生难得生起珍贵稀有之想,你则不会去虚度年华,还要观想生命是无常的,死亡终究降临,而且不知何时降临,去思考这个真实的情况,让自己的心中生起这样的正量,对无常死亡感到怖畏,从而发心出离,精进勇猛地修行,这样我们的修行就不会拖延。有了这样的见量,我们对今世的种种欲求就会断绝,我们不再贪求今生,我们就会舍弃今生,有人说我舍弃今生,我把希望寄于来生吧。不,来生也很渺茫。为什么?因为我们轮回在三界六道中,都是由惑造业,因业感果,惑业果循环不断,从来没有停息过在轮回上,而且因果绝对不昧,因果绝对不虚,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因缘会聚时,所做业不亡。而我们纵观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少恶多,来生不容乐观。来生投入到无论是哪怕是天道,还是说下界,地狱道就不用说了,在六道当中,没有一道有真正的安乐可言,就算有稍许的安乐也是稍纵即过,越堕越深,超生无望,所以说来世也不可希,也不值得依靠,应该舍弃对来生的欲求,所以说观想因果之不虚、 轮回之过患,从而舍弃后世的希求,把今生与后世的希望断绝,我们的出离心就生起了。生起这样一个出离心,我们就会去勤求法要,努力精进地修行,感觉我们能活在世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修行献出我们的生命。如果不是把心缘在修行上,我们这一生白白浪费了,因为今生哪怕享乐再丰盛,今生今世你哪怕能够遇到你理想中的爱人,相守到老,就算你活上一万岁,十万岁吧,长命百岁已经算太短了,那又能怎么样?终究是场空,还是不能解脱。所以如是观想生起出离心,这样我们就对修道有了强烈的希求心,以道乐为乐,以俗乐为苦,以道心为重,以俗心为卑,返俗向道,那么今生就完成了,这样一个修行,从一个善良的世间的人,有善根的信佛者,转变成今生要修行的一个修行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继续来学习《童门止观》,智者大师所告诉我们的甚深微妙的禅定法门。这个禅定法门有人说很高深,但是佛法的修行,八万四千法,何尝离开过止观之禅定修行呢?佛法的戒定律,定为中心,为枢钮,定慧力庄严啊,这是任何一尊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未来世的众生欲想成就佛果亦当亦步亦趋,如佛一般的修行方能成就道果。认为禅定法门与我无关,我今生念一句佛号就好了,我何必去学这些戒定慧的法门呢?这样的想法是一种邪见。昨天下午,我给一些居士讲解了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法门,按照信愿行三个大纲来讲,下面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讲完。讲到如何念佛行的时候,讲到如何生信愿的时候,你就发现一切佛法在根本点上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今日修行的人,大可不必邪见自钻,不要把佛法拿去肢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量法门誓愿学,就光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的受持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从念佛法门来看,有外相念佛、内相念佛、密相念佛之分。从修止观也有有相止、无相止之分,同样的有相止又可以支分为世间的有相止和出世间有相止,同样的无相止又可以分为无明无相止和光明无相止。诸佛法要甚深微妙,非解行相应实修实证不能趋入。所以我们来给大家讲解童门止观,目的就是开示,给一些有缘的同修提供一个进入禅定修行,也就是说把你所修行的法门深入的这样一个开示的引导和理论基础,当然了,很多同修现在目前的修行根本还没有走到这个程度,依然徘徊在是不是真正信佛,或者信佛有没有老实做人这个层面上,徘徊在出离心是否生起,是否对佛法有正见这个层面上。但是呢,个人善根不一样,还是有同修能够趋入这样解脱门的,所以说我们讲的七净门和禅观诸要以及这个童门止观就是作为这样讲法的开始,在此之前,曾经讲了一两节课的念身经,都属于同一类法要的讲解,所以真正投入实修的同修应该专心听讲,去除浮躁的东西,实实在在地来听经闻法修行。

   我们来看今天所要说的,善根发相第七。“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这是讲的第一段,第一段什么意思呢?讲行者,行者就是我刚才说的修行者,他如果能够从假入空观中,乃善修止观。我们来看,什么叫从假入观,在天台宗告诉我们,假观、空观和中观,这个熟悉天台教理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今天不作详细的辨识。这所谓的从假入空观,我们联系我们前面正修行所讲的,在我们前面所学习正修行所讲的修止的时候,都是以假入,都是在了知的知见上去观想自己所修禅的对境,是虚幻不实的,从而令心不执取而止息妄念烦恼,如是名为修止,所以这叫从假。那入空观呢,因为前面讲止观交修啊,那进入观的层面的时候,去返观这个内心实相,去看因缘所生之心法它是了不可得的,虚幻为空,所以这叫作入空观。那么这里所讲的从假入空观,就是前面我们正修行分所讲的这个止观法门,那么讲善修止观者,所谓善修就是前面所说,若以止而修,心不能止息那么立刻转为以观为修,以观修发现能够得力,身心明利,那说明宜观;若以观修而不能得入妄念无,不能止息,则马上修止,于修止后觉身心明利通达,那么说明应该修止为好,所以这样的方便善巧以及前面所说的种种助行,如果能如实地去做,在实践中善加抉择,融汇于心,贯穿于行,那么就名为善修止观者。所以说如是,行者若能如前面这样的修行的话,则于坐中身心明净,那么就会体验到这样一种善根发相,所谓身心明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神,都感觉明净,明就是明亮,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净就是清净,心神不混乱,不至于有很多杂念,清净无染的意思。那么明净实际上是止观力的缘故,观力强则明,止力强则净,止观交修止观双增长则得身心明净之果,这个时候会有种种善根开发出来,要一一地辨别它。那么这种善根发相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呢?我们如果来了解,一个修行者他从开始了解这个法,到依法而修产生种种感受、种种觉受,最后调整这个觉受而证悟了这个法的实相,这样三个步聚来看,很显然,这里所说的身心明净种种善根发相开发出来的景象就是讲的修行者的觉受,当修行者有这样觉受产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所产生的见解,往往是一种定解,所以说不同于刚开始的时候,以了知,以文字理解的层面、思惟逻辑的层面,来理解的法。在禅宗里面也把般若分成三个层次,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那么和这里所说的,我刚才所说的了知、觉受、证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显示着证悟实相…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