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40

  ..續本文上一頁是心非常的細,能夠體會到微妙的境界和快樂的感覺,悅就是心情愉悅,悅愉就是說心情也沒有什麼煩惱,非常舒適的意思,快樂清淨,這是一種整個心境的不一樣,不可爲喻,很難用言詞來比喻,這個唯有真正去坐禅專修的人才能體會得到。這種坐禅産生的禅悅,一般普通的人根本就體會不了,跟他講他也很難體會,這種禅定的快樂遠遠勝過世間的娛樂,我們世間人比如說今天很累洗個澡,洗個澡或者說是比如到醫院裏捶捶背、做做運動啊,乃至說世間男女之事,情欲之時,這種似乎在世間人看來是屬于非常舒適的,非常快樂,但是真正跟這樣的禅悅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往往有很多修行人,修行禅定獲得稍許禅樂的時候,他就會貪著其中,欲望重的人他非常貪著禅定之樂,從而也墮入欲界,那這種狂慧心強的人,他稍微有這種禅定,他因爲用心明利的緣故,他有狂慧啊,他那個智慧、邪見就會增盛,往往這個時候很快地就會誤入其途,這種情況修行人很多。所以作爲修行人,他必須依止自己的師父,要信心不二,要非常專心地來依止師父修行,必須有堅定不可動搖的信念,否則的話修道修到一半的時候,他都會掉入魔道裏去,所以爲什麼說作爲一個修行者,依止善知識,他的信心、他的這種事師之道會有那麼的重要,這個在我們的弟子當中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有的弟子稍稍地教他一些呼吸法門,他用心地去修一下,感覺到身心愉悅、頭腦清冽,他馬上就會歡快,當他一狂的時候,就把過去的罪業種子統統翻出來,原先所隱藏的罪惡,現在突然暴發了,所以說他就會走上另外一條路,甚至狂妄自大、毀謗師長,墮入惡趣之中。這種情況很多,所以說這就是修行的危險。一個人如果不真正明白爲什麼要修行、如何修行,一個人如果對上師、對叁寶沒有堅定的信念,如果對因果沒有深信,在學佛道路上沒有真正獲得正知見,那麼這樣的人來修習這些法真的是非常危險。所以不是真正懂得爲什麼要修行,不具備修行的緣,還不如不要修行,老老實實做一個人比什麼都好,因爲他不至于造罪吧,對吧?一個人在家裏,他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天天念著阿彌陀佛,用叁時系念也好,十口氣呼吸念佛也好,音聲念佛也好,等等,不管他用什麼方式來念佛,他也是快樂增上,他不至于去毀謗阿彌陀佛。若他因貪心之故,又沒有正心念,對師長又沒有這種正信,他只是一味貪求趨入像這樣更深的修禅法門,乃至說現在很多人講的修密法等等,又不遵守誓言,那這樣的人是不是要造這種可怕的罪業呢?完全有可能。輕僧慢法,謗佛謗法謗僧,毀謗師長統統都會做,所以說修行是爲了求解脫,不是爲了來下地獄的,所以我們修道者對戒律不可不知,對因果不可不察,對發心不可不正啊,這個非常重要。好了,這裏說到這種禅定的快樂,真是用語言很難來言說的。今天有很多的所謂的法師大德,當然他會說法嘛就稱他爲法師,也不管是在家出家,他自己認爲自己德行很高,那不妨稱他爲大德,他們有時候講很多修道的東西,讓很多修行者按照他說的那樣快速地去修,而不注重道的次第,不注重道的根本,甚至覺得這東西可有可無,要麼執著于法,要麼高歌猛進,那這樣的知識來引導行者去修行,大抵很多在修道的境界和思想上也僅僅停留在稍微的一些禅定的覺受,和因有稍微的定境出現的稍微的智慧上,並不究竟,再加上夾雜著世間的名聞利養、恭高我慢,所以說導學人于歧途偏道,所以今天修行的人爲什麼那麼少的成就者,不要說成就者少,走正道的人都少,原因就在這裏。一個是知識的緣故,所謂知識即是善知識,引衆生于善道者、正道者爲善知識;引衆生于惡道者、邪道者爲惡知識。那知識的引導很重要啊,楞嚴經裏面講,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這可是個事實啊,所以大家有時候平常拜師求法也是毛毛躁躁,這邊拜師,拜師完不久又造業,一會兒覺得師父好一會兒師父又不好,孰不知已經造下了這種很大的罪業,今天這種情況太普遍了,這是一種毛躁,自己修行不在根本發心上、基本品格上去嚴格要求自己,總想高歌猛進,趕快求得大法修回家,貪心、邪心來修道,然後對這個法不認真,不是如理發如法地去聞思而修行,而是用自己的意思東拼西湊、東想西想、東搬西套,以這樣來修行,那麼這些緣的不具足,當然會導致今天修道的人不要說成就,走在正道上都很難啊,所以大家要多從這叁個方面去衡量,一個是自己所追尋的善知識的這個角度,一個是自己的發心,一個是自己對所修的法,這叁方面要去衡量,師緣、自心緣和法緣這叁緣圓滿具足,那才會構成今生解脫的關鍵,反之,一樣構成今生墮落的關鍵,所以說這個非常重要,這個要特意地提一下。

   好,再看下面這話,“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這是講到第一個,好了,再看下面,“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這講到第一種的時候,息道的時候,又講到一種特別的情況,特別的情況是什麼呢?前面所講的是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那就是最普通的,那麼這裏面就特意提到了欲界未到地定,就是即將進入色界的初禅,色界初禅也被稱爲根本定,那麼未到地定就是說即將趨入初禅定,忽然覺知到什麼?在天臺止觀裏面把呼吸和息區別開來,氣和息區別開來,粗的進進出出,這個鼻孔裏的稱爲氣,那相貌微細的稱爲息,那麼感覺這個息出入長短,這爲什麼講長和短覺知變成更深的一種禅定覺知呢?我們必須了解,最初的時候能夠覺知呼吸的進和出,但是這時候心還是粗的,對于呼吸的長與短的仔細的辨別和抉擇還沒有到,還很難把握。當然剛開始抉擇呼吸的人,連找到呼吸在哪裏都找不著,漸漸找得到的時候,也只是感覺呼吸的進和出,然後進一步感覺什麼,連非常短的呼吸,呼吸如何長如何短他都清清楚楚,然後再深入一步,連最微細的呼吸他都能覺知和明了,所以說知呼吸之進出,知呼吸之長短,知呼吸之粗細,這樣叁個階段爲對呼吸的觀察逐漸深入的步驟,叁個步驟。所以當進入欲界未到地定的時候,就會覺知到息的存在,息就是微細的這種進出,這個時候進出的呼吸,一般旁邊的人拿個手放到他的鼻孔上,甚至都不怎麼感覺到他在呼吸,也有很多人行者把這個情況以爲自己呼吸停止了,絕對不是,呼吸與人的心念相連,若呼吸停止則心念完全斷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這個是一種誤解,這個時候若沒有善知識提點,他執著爲實的話,就進入魔境裏去了,那麼好了,這樣覺知呼吸之入出長短,這個時候有什麼覺受産生呢?“遍身毛孔皆悉虛疏“。他漸漸感覺好像渾身的毛孔都在呼吸,呼吸越來越細,虛就是虛靈不窒礙,疏怎麼理解,疏和緊相區分,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風箱要經過一個通道,如果這個通道的孔都非常的大,那麼這個氣流通過的時候是虛疏,非常順暢,如果這個通道的孔非常的細,那麼氣流通過的時候它會發出聲響,感覺很有阻礙,那麼同樣的道理,那感覺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就如同此義,也就是這個氣息的進和出稍不留神就覺知不到,對這個景象的描述稱爲虛疏,一個是疏嘛,一個是緊啊。好了,當這種覺受産生的時候,智慧覺光也會增強,會以心眼看到身內有叁十六物,身內叁十六物,比如說身體講內髒,大腸啊,小腸啊,心啊,肺啊,肝啊,一共加起來36種,會看到內髒,大家覺得很奇怪:心眼看見內髒,這不是有神通嗎?是的,在世俗人看來很多東西是不可能的。世俗人認爲,我們之所以看到東西是因爲有眼睛,如果沒有眼睛就不可能看見東西,但是修行者不這麼認爲,眼睛、眼根只是用它和色塵相對,産生眼識這樣一個緣罷了,若不以根塵相對而産生的覺知則不受此限製,所以說這裏稱爲心眼不是肉眼,因爲這個心漸漸離開六根對六塵的執著以後,它這種心流自然會返流,返流的時候自心本性的功用自然會起現前作用,因爲在本體的自性心中本來就是圓照十方的,所以說禅定越深入,修行越深入,佛性開發則越明顯,所以這時候以心眼看到身內、內髒諸物這一點都不稀奇,感覺像什麼呢?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就像把這個麻袋打開,或者倉庫打開,哇!這裏邊這麼多東西,以前我不知道!他這個時候,看見的時候非常寂靜,清安快樂,感到非常的寂靜安甯,並且非常愉悅,不一樣,因爲這是在禅定中所發生的覺光智慧。有人說那這個醫院裏面的外科醫生做解剖的時候看見病人的內髒他會感到寂靜安快嗎?不會的,可能他手術做多了,他感到麻木倒是真的,他都沒感覺了,普通人一看嚇壞了,但是這裏不是開刀人看見的,而是禅定深入智慧通達,以心眼見身內物,出現大輕安大快樂,所以稱爲寂靜安快,那麼這種景象稱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這種景象是特別的殊勝。好了,這裏講到第一個,息道善根發相,息道就是息,大家知道,呼吸微細稱爲息,跟這個有關,這是第一種善根,這種善根的發相其實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修觀的話,智慧將無窮地産生 。好,這個我們就不多說了。

  

  再看經文的第二,第二個部分,“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看到沒有,又是欲界示到地定,後面所說都在說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爲九想善根發相。或于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不淨。外身膖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見是事已。定心安隱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或于定心中。見于內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爲大不淨善根發相”。這裏說到叁種情況,大家可以稍稍理解一下,這第二種善根發相是講成就不淨觀…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