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假實觀▪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俱舍頌說:“地謂顯形色,隨世想立名”。就是眼所見的大地,不論是黃黑等的顯色,抑或是長短等的形色,嚴格說來,不得稱爲真正的地大,只是隨順世間衆生的想像,施設安立假名爲地。地是如此,余水火風亦然。而其地大,以堅爲體,唯是身所覺觸到的,眼是沒有辦法可以看得到。地大如此,水火風大亦然。能造所造的一切色法,是佛所說固然不錯,但佛並未分析它是假是實,可是後代學者根據佛說加以研究的結果,一切有系的學者,不但承認能造的四大是實有的,就是四大所造的一切色法亦是實有的,如生命體上所有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及五根所對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無不各有實體。

  不特色蘊是實有的,就是非色的四蘊,在有部系及其兄弟行的犢子系,亦堅定的認爲是實有的。于非色的四蘊中,主要的是講心王與心所,而王、所在有部以爲是別體的,即心王有心王的自體,心所有心所的自體,各各差別獨立。爲什麼這樣講?他們的理由是:諸法既然都是實有的,王所當亦各有自體。順正理論說:“同依一根,同緣一境而得生故。所說一切和合無異,是故一切心心所法,隨其所應俱時而起”。意思是說:眼識依于眼根,與眼識相應而起活動的心所亦依于眼根,是爲同依一根;眼識緣于色塵境界,與眼識相應而起活動的心所亦緣于色塵境界。雖王、所緣總、別相亦還有其差別,但同緣一境是沒二致的。如心王緣青色,心所亦緣青色,心王緣長,心所亦必緣長。如是有其獨立自體的心所法,必與心王同時相應而起,即任何心所活動的生起,都是隨它所應該與何識相應,即與何識相應而起。因此,上、所別體論者,雖主各別有其自體,但因王、所可以同時相應而起,所以又名王、所俱起論。

  還有一類非色非心法,亦即所謂心不相應行法,小乘有部及其兄弟行的犢子部,同樣的把它看成是有實在自體的。不相應行,大乘唯識學說有二十四種,小乘務學派說有十四種。俱舍論所列十四不相應行的名目是:一、得;二、非得;叁、衆同分;四、無想果;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命根;八、生相;九、住相;十、異相;十一、滅相;十二、名身;十叁、句身;十四、文身。可是由于造論者的意樂不同,各論所列不相應行的名目,不特有著相當不同,且亦可能多一兩個,這不是什麼重要的論題,不必去分別它的誰是誰非。

  有部說不相應行法的實有:如得與非得,成就與不成就,一概是有實在自體的。因舉“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不善法;有學成就八支,無學成就十支;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十力等的種種聖教,以證明成就等的足實非假”。至于異生性,是約我們凡夫不獲一切叁乘聖法而得名的,當然有實自體,不是假名安立。同分,有部同樣認爲是實有物,“假定同分不是別有實物的話,而于衆生由種種別類更互不同,此也是衆生,彼也是衆生,像這樣的同智及同言說,那就無法成立了”。無想果,能遮未來心心所法的暫時不起;無想定,能遮合心心所法的滅而不生;滅盡定,順正理說:“滅盡定體爲假爲實

  應言此定體實非假,能遮礙心令不生故”。所以這叁者,在有部立場,認爲都是有實自體的。命根,爲生命生存的主要動力,有它,生命就繼續生存,無它,生命就宣告崩潰,其有實體自不待言。順正理說:“此中生者謂有別法”、“住謂別法”、“異謂別法”、“滅謂別法”:明顯的指出有部承認四相的實有自體。最後說到名句文身的叁種不相應行,有部學者同樣的說它有實自體。俱舍論說:“昆婆沙師說有別物爲名等身,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實而非假,所以者何

  非一切法皆是尋思所能了故”。順正理論對這更清楚的說:“由教及理知別有物。教謂經言:語力、文力,若交即語,別說何爲

  ……又說:如來獲得希有名句文身。又說:彼彼勝解文句甚爲希有。由此等教,證知別有能诠諸義名句文身,猶如語聲,實而非假。理謂理見:有時得聲而不得字,有時得宇而不得聲,故知體別”。總說一句,萬有一切諸法,不論是色是心乃至非色非心,在有部的思想體系中,沒有一法不是有實自體的,所以一一說爲實有。

  如上分析,有部主張蘊是實有,可說是很堅定而不含糊的。蘊是假有論者,雖從蘊是積聚義的立場,否定蘊的實有,可是實有者的有部,卻不接受那樣的論說。他們以爲:蘊的狀態形成,固由衆多極微的積聚,但一一極微的本身,也是具有蘊之相狀的,加一一極做的本身,根本沒有蘊的相狀,就是衆多極微的積聚,亦不得成其爲蘊。婆沙七十四說:“一一極徽有蘊相故,亦可各別立爲色蘊,若一極做無色蘊相,衆多聚集亦應非蘊”。極做是實有法,爲部派學者所一致承認的,一一極微既具蘊相,我們說蘊是實有物,試問又有什麼不可

  性空學探源對這有著透辟的分析說:“蘊是聚義,是聚之義,是以一一實法爲體性的積聚,從法體上說,還是實有。他的觀點注重在聚中的一一法,忽視了總聚的本身。有部師的意思,蘊之聚義,並不是說聚,而是說一一法;如說人類如何如何,並不足離開一個個的人說明另有類性,即是從人類的共同性,這一個個人如何如何”。由于有部從這一觀點來看聚義,所以不論別派學者怎樣的顯示蘊是假有,但有部學系的學者,仍然站穩自己的立場,堅認五蘊法足實有的。

  其次,再說十二處的實有。十二處,就是內六根,外六境。經中常說:“一切法者,謂十二處”。原來有情的認識活動,是根源于六處的,由此六處爲依,産生能識的六識,去了別外界的六境,因而就關涉到一切。佛于經中雖處處顯示,離十二處無別有法,但佛只是就事論事,並未分別什麼假實。可是到了部派佛教的學者,特別重視十二處法,而且對這展開種種論爭。論爭的中心,仍不外于諸處是假是實。從學派去看:有部、犢子、刹那論者、俱舍論主,都是屬于主張處是實有的一派,而經部,說假部,立于相反的立場,說處是假有的。

  現在先從有部說處實有說起:有部所以極力主張十二處是實,是從教理雨方面來加以證明的。如他引經證成十二處是實說:“世尊告日:梵志當知,言一切者,謂十二處,此勝義有,余皆虛僞”。順正理論本于這個聖教而作這樣說道:“世尊不應依不實法說勝義有……故十二處皆是實有,非于假法可說勝義”。

  教證固然如此,理證尤爲有力,就是他們認爲十二處是有共各自作用,既有作用怎麼可以說假

  性空學采源說:“有部說:根境和合生識,雖沒有作者士夫,但在和合關系中,不能說沒有根境的自體作用:如眼識生起見色,雖另須光線等緣,但見色不能不說是眼根的作用;見他是青,而知道不是黃赤白,這也不能不說是境的作用,所以雖是和合,仍是一一法的自體作用”。這種理論,有部認爲是最有力的。

  因此,衆賢論師在順正理論(卷第七)中強調的說:“謂有爲法雖皆緣生,而不失于自定相用,故世尊說法從緣生,亦說地等有別相用,如地界等雖從緣生,而有如前堅等自相,亦有持等決定作業。如是眼色及眼識等雖從緣生,而必應有種種差別決定相用,由此差別決定相用,眼唯名眼,非色非識,色唯名色,非識非眼,識唯名識,非眼非色”。問題就發生在這諸法的相用上:有部認爲諸法要有各別相用,方可成立諸法的因果差別,假定總別的作用完全沒有,不特差別因果無法建立,而且顯然有違世俗勝義的谛理!還有色蘊既是實有的,由四大四做組織成的五色根及五塵境,當然亦是實有的。所以有部學者,不論怎樣,總要想出方法,維持他的十二處實有說。

  最後,一論十八界的實有。十八界,就是六根界、六境界、六識界。他的假實,在學派中,如一般所知的有部、犢子、經部,乃至出入有部與經部之間的世親論師,一致承認它是實有的,只有很少爲人注意的刹那論者,似乎主張它的非實,所以,這在部派之間,沒有多大诤論。如俱舍及正理論中,先說根境色法的實有,接著就說十一色中,除了無表色,其余的五根五境,在十二處中,即立爲五根處與五境處的十處,如說眼處、色處等,在十八界中,即立爲五根界與五境界的十界,如說眼界、色界等。所以有部本此,認爲十八界是實有的。在解釋界義的時候,順正理論又有這樣的解說:“由此別應釋種族義:如雄黃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如是眼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若爾!意界望于六識,無別體類應非別界!此難不然!所依能依體類別故”。正由于體類差別,主張界是實有的有部,不得不堅定的說界是真實的。還有,在建立十八界時,正理論中有這樣的話說:“如五識界,別有限等五界爲依,第六意識無別所依,如離所緣識無起義,離依亦爾,識不得生,爲成此依,故說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應知各六,界成十八”。問題是這樣來的:小乘明諸識的生起,不立第七末那識,爲意識生起的所依,而是以無間滅意爲意界,作爲第六意識生起的所依。這末一來,六識即意,無有別體,豈不是界唯有十七或十二?爲解答這難題,特就六識身轉謝過去立爲意界。如是根境識叁各六,立爲實有的十八界。

  叁 經部系的假實說

  在前敘說中,曾經說過,經部學者,對叁科的看法,只承認界是真實,至于五蘊與十二處,都是假有。現在就對他的這一看法,作一簡略的敘述,好讓我們對于叁科的假實,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從部派思想史上去看,說五蘊是真實的,在各家各派中,只有主張一切實有的有部及其兄弟行的犢子系。不過客觀的說,蘊是實有的這一論題,在理論上是難以成立的。因此,經部堅定的主張蘊非實有。關于這,世親在俱舍論中,曾站在經部的立場,破斥蘊是實有說:“蘊應假有(宗);多實積集共所成故(因);如聚如我(喻)”。要知蘊的是假是實,先當了知蘊的意義爲何。蘊是積聚義,這是每個佛教學者都這樣解說的。然而凡是積聚的,決不是一樣東西,而是由許多東西…

《部派時代的假實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