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假实观

  部派时代的假实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佛法所说的诸法,要不出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而这世出世间的诸法,在部派时代的各学派中,没有不论说到,可是由于各家的观点不同,不免产生有无假实的论诤。无为法的假实,在讲部派时代的无为观中,会要详细说到。现在所要说的,是有为法的假实。生灭变化的有为法虽多,但不外乎迁流的时问及活动于时间的诸法。关于时间的有无假实,在部派时代的时间观中,已详细的论说。从时间观中,虽可看出有二世无与三世有的思想出入,但现在实有则为各派思想所一致承认的,亦即是说,在部派时代,还没有三世如幻的假有时间观的出现。

  正因各派主张现在实有,所以在现在实有的思想上,又产生了很多问题,因现在有中所有的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三科法门,这是佛教术语中,最一般而又最多用的,亦是很多经论中,所常说到的法门,稍为学过几天佛法的,无不知有这三科法门。常识的知道三科名义,并不是太难的事,但进一步的了解三科法门,每非一般学佛者所能。可是在事实上,如不能善为分别这些,不能算是已真正的了解三科之义。但做一个求真的学者,对这一切的一切,应该求得正确的认识。如以为这是口头上所常说到的,把它看得很平常而予以忽视,不去寻求它的真实意义,那就未免大错特错!本题名为部派时代的假实观,就是重在说明三科的假实。

  蕴处界的三科,扩大点说,是佛对宇宙万有诸法的分类说明,缩小点说,是佛对现实有情生命的分析说明。当佛说三科法门时,只是就当前的具体事实加以论说,并没有分别什么是假是实,于中分别何者是假何者是实,而且发生热烈的诤论,无疑是部派时代的学者间事。这虽是很难解说的论题,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论题,所以值得我们对它们加以论说。直捷了当的说三科皆有,虽较近于根本圣典的原说,但从蕴处界的名称内含,加以论理的考察,自然发现其中假实问题的所在,从而于中分别假实,当也不致有违佛意。现在所成为问题的,就是部派时代学者,怎样分别三科假实

  讲到这个,在学者间,约有几种看法,现在就我所知,略为分述如下。

  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是主三科都是实有;经部师则主蕴处假有,唯界真实;大众部中的说假部,也认十二处为非实,至于五蕴是否假有,在文献上,似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文证,不过从异部宗轮论说他主张“谓苦非蕴”的意义看,也可推知他是承认五蕴非实有的;出入于有部与经部之间,而以理长为宗的世亲论师,既不同情有部的蕴是实有,亦不赞同经部的处是非实,而主五蕴是假,处界真实;另有一派刹那论者,却认唯处是实有的,蕴与界都不可说有实体。大家同本佛说的三科法门,而有这么众多意见的出入,亦可想见研究佛法足怎样的困难。彼此所见不同,解说自然有别,矗管意见纷歧,只要善为分析,亦不难寻出一个契于理顺于情的结论来。

  首先我们须要知道的,三科假实的思想发展,就是佛法从有到空的思想发展,如果真能通达一切法空,三科假实是就不成问题。在未论说各派假实思想以前,先来说一说诸宗共认的思想。比如一个军团,是由一个一个的士兵及统烦士兵的军官结合起来的队伍,有严格的纪律,有坚强的阵容,有雄厚的实力,不是不堪一击而瓦解的。虽则如此,但在常识上,使人一听军团这个名字,立刻就会想到这是假有的,因为除了个别的士兵和军官,所谓军团根本是不可得的。又如树林,是由一棵一棵的树木所形成的,远看一片青葱,好似一个丛林,实际亦是假有,因为除了一棵一棵的树木,所谓丛林究竟何在?其他如瓶、盆、衣服等,凡由很多条件结合成的,都是假名无实。

  这思想是从佛说的道理中推论出来:如五蕴四大和合的生命体,佛每告诉我们其中是无我的,常人以为它是我,不过是常人的妄想执著,实际我是了不可得的,设使勉强的说为我,那也不过是假名我。从内在的生命无我,推论出外在的军林等亦是假有。和合是假非实,这是部派时代每个学派所共同承认的,彼此间从没有诤论。

  佛在经中以三科统摄一切法,从有情的生命体到外在的无情,从生灭的有为法到不生灭的无为法,无不摄于其中。所以蕴处界的三科,看起来似很简单,实在包括一切法。由于佛对一切法,没有明显的指出什么是假有什么是实有,所以到了后代学者,一探到诸法的假实,自然就显出思想的纷歧。前虽略为点出,下再详为分别。

  二 有部系的假实说

  蕴处界的三科法门,是佛在经中所常说到的,但佛不特没有指出其中何者是假有,反而有时统说一切有,于是有部学者就坚定的执著蕴处界有实自体。从表面看,有部的这一说法,非常契合如来所说的三科法门,可是深一层的去分析考察,不难发现有部的实有说,有著问题存在。有部虽主一切法是有,但和合假有亦是他们所承认的,如军、林等的假有,他们亦从不反对,只是他的假有说,范围非常的狭小,其他学派看作是假有的,有部还是认为实有。因此,婆沙论论到有部说有,把一切有分为两类:一、实物有,指蕴处界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真实有的;二施设有,指军、林、男、女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绝对不可得。

  再进一步分析,一切有者说有,分为五有来说:一、名有,就是名称虽有,实质是没有的,如龟毛死角之类。二、实有,就是实体是有,不仅说说而已,如蕴处界等一切法的自性,各各安立于本位上,不能说其没有。三、假有,如军、林、瓶、衣物等,都是假有无实自性的。四、和合有,如补特伽罗,只是众缘和合而有,要想找个实有的补特伽罗,是绝对不可得的。五、相待有,如彼此、长短、高下、大小相待而有,不是绝待的,虽有亦非真。从名称上看,固有五种有,但归纳起来,实不外于前面所说的实物有与施设有。施设的假有,虽为有部学者所不否认,但其中心思想,还是在于成立一切法的实有,所以他们坚定主张蕴处界三科皆是实有。

  讲到诸法之多,当然数如恒沙,决不可能一个个的加以详细说明,因而对于万有诸法必须予以分类。佛在经中亦曾用分类法为众生说法,最原始的分类,是把诸法分成有为与无为,其次如上所说的三科,虽可说是对众生的分析说明,但亦可以视为分类方法之一。后代成为佛教定型的分类法,就是所谓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的五位。五位的分类法,虽为佛教各派学者所共遵行的,但在部派开始分裂时,也有把诸法分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的三大类。佛教的分类法,依俱舍说是“摄义”,以普通哲学及论理学说,摄是一种归纳法,就是把白性与自性相同的归纳于一类中,不属于此自性的他性,则归于他性之中。所以俱舍说:“摄自性非余,以离他性故”。

  比如色法,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是属色的自体性,都可摄入于色法的一类中。再如心法,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是具有精神作用,或属于知觉方面的,诸如心心所法等,皆归纳于心法之中,心色二法,为成立万有诸法的基本要素,所以自释尊以来直至原始佛教,都是如此说的,亦是后代各派系的学者所共同承认的分法,更可说是原始佛教以来的通则。除这两种要素外,还有共他不能归于色法或心法,好似介于色心二法之间者,在森罗万象中,不能说没有这类法,佛法把它叫做不相应行法,诸如关系、地位、时空、概念等,既不能归于色法,亦不能归于心法,学者对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特再建立第三类的非色非心法,且这渐为各学派所一致接受。

  世间万有诸法,于佛法立场看,没有一法是独立的,亦无一法是从一缘所生,这同样是各派学者所一致承认的。可是现在成为问题的,就是如上把有为法所分成的色法、心法、非色非心的三大类法,在假实方面去分析时,究竟是实有

  抑或足假有

  学派之间的思想,就不免有所纷歧,而发生激烈的诤论。

  有部之所以得名为有部,就是因他主张一切法足实有的,不用说,五蕴法在他看来,自然亦是有实自体的。有部学者认为:在五蕴组合的生命体上,找个实在的自我,固然是了不可得,但能组合的五蕴,不能不说它是实有,假定没有实有的五蕴,假相的自我从何而得

  婆沙九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

  关于这,我在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中,曾经作过这样的说明:“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真实,才能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和合相及相续相,虽假有无实自性,但在和合与相续的现象中,探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点,即成为实有自性了。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微细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物质点,即为实有的自性,是组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又如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后不可再分割的单元,即为实有的自性,是构成前后相续的精神实体。所以他们认为要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后才有世间的一切假有的现象。他们运用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质素 心、物、非心非物… ,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自性,这自性为万有的本元。顺正理论十三说:“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所以诸法实有,为萨婆多部最根本的见解”。

  进一步的说明色蕴实有是这样的:色法,佛在经中说有两类,就是能造色与所造色:前者指地水火风的四大,后者指由四大所创造组织的一切色法。色法虽有无量无边的那么多,但归纳起来不出此二大类。如婆沙论中说:“谓所有色总有二种:一、四大种;二、所造色。除此更无第三色体”。这全根据经中佛说四大及所造色的思想而来。

  地水火风的四大,为佛教学者所知,但这是实有还是假有,在学派中同样的被讨论到。依有部说:现实眼所见的地水火风是假四大,其中还有真四大在,是以坚湿暖动为自体的。如何辨别真假二种四大

  这从认识方面可以辨别出来。称为假四大的,是属眼所见的境界,称为真四大的,是属身所触…

《部派时代的假实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