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境界。俱舍颂说:“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就是眼所见的大地,不论是黄黑等的显色,抑或是长短等的形色,严格说来,不得称为真正的地大,只是随顺世间众生的想像,施设安立假名为地。地是如此,余水火风亦然。而其地大,以坚为体,唯是身所觉触到的,眼是没有办法可以看得到。地大如此,水火风大亦然。能造所造的一切色法,是佛所说固然不错,但佛并未分析它是假是实,可是后代学者根据佛说加以研究的结果,一切有系的学者,不但承认能造的四大是实有的,就是四大所造的一切色法亦是实有的,如生命体上所有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及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无不各有实体。
不特色蕴是实有的,就是非色的四蕴,在有部系及其兄弟行的犊子系,亦坚定的认为是实有的。于非色的四蕴中,主要的是讲心王与心所,而王、所在有部以为是别体的,即心王有心王的自体,心所有心所的自体,各各差别独立。为什么这样讲?他们的理由是:诸法既然都是实有的,王所当亦各有自体。顺正理论说:“同依一根,同缘一境而得生故。所说一切和合无异,是故一切心心所法,随其所应俱时而起”。意思是说:眼识依于眼根,与眼识相应而起活动的心所亦依于眼根,是为同依一根;眼识缘于色尘境界,与眼识相应而起活动的心所亦缘于色尘境界。虽王、所缘总、别相亦还有其差别,但同缘一境是没二致的。如心王缘青色,心所亦缘青色,心王缘长,心所亦必缘长。如是有其独立自体的心所法,必与心王同时相应而起,即任何心所活动的生起,都是随它所应该与何识相应,即与何识相应而起。因此,上、所别体论者,虽主各别有其自体,但因王、所可以同时相应而起,所以又名王、所俱起论。
还有一类非色非心法,亦即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小乘有部及其兄弟行的犊子部,同样的把它看成是有实在自体的。不相应行,大乘唯识学说有二十四种,小乘务学派说有十四种。俱舍论所列十四不相应行的名目是:一、得;二、非得;三、众同分;四、无想果;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相;九、住相;十、异相;十一、灭相;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可是由于造论者的意乐不同,各论所列不相应行的名目,不特有著相当不同,且亦可能多一两个,这不是什么重要的论题,不必去分别它的谁是谁非。
有部说不相应行法的实有:如得与非得,成就与不成就,一概是有实在自体的。因举“补特伽罗成就善法及不善法;有学成就八支,无学成就十支;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十力等的种种圣教,以证明成就等的足实非假”。至于异生性,是约我们凡夫不获一切三乘圣法而得名的,当然有实自体,不是假名安立。同分,有部同样认为是实有物,“假定同分不是别有实物的话,而于众生由种种别类更互不同,此也是众生,彼也是众生,像这样的同智及同言说,那就无法成立了”。无想果,能遮未来心心所法的暂时不起;无想定,能遮合心心所法的灭而不生;灭尽定,顺正理说:“灭尽定体为假为实
应言此定体实非假,能遮碍心令不生故”。所以这三者,在有部立场,认为都是有实自体的。命根,为生命生存的主要动力,有它,生命就继续生存,无它,生命就宣告崩溃,其有实体自不待言。顺正理说:“此中生者谓有别法”、“住谓别法”、“异谓别法”、“灭谓别法”:明显的指出有部承认四相的实有自体。最后说到名句文身的三种不相应行,有部学者同样的说它有实自体。俱舍论说:“昆婆沙师说有别物为名等身,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实而非假,所以者何
非一切法皆是寻思所能了故”。顺正理论对这更清楚的说:“由教及理知别有物。教谓经言:语力、文力,若交即语,别说何为
……又说:如来获得希有名句文身。又说:彼彼胜解文句甚为希有。由此等教,证知别有能诠诸义名句文身,犹如语声,实而非假。理谓理见:有时得声而不得字,有时得宇而不得声,故知体别”。总说一句,万有一切诸法,不论是色是心乃至非色非心,在有部的思想体系中,没有一法不是有实自体的,所以一一说为实有。
如上分析,有部主张蕴是实有,可说是很坚定而不含糊的。蕴是假有论者,虽从蕴是积聚义的立场,否定蕴的实有,可是实有者的有部,却不接受那样的论说。他们以为:蕴的状态形成,固由众多极微的积聚,但一一极微的本身,也是具有蕴之相状的,加一一极做的本身,根本没有蕴的相状,就是众多极微的积聚,亦不得成其为蕴。婆沙七十四说:“一一极徽有蕴相故,亦可各别立为色蕴,若一极做无色蕴相,众多聚集亦应非蕴”。极做是实有法,为部派学者所一致承认的,一一极微既具蕴相,我们说蕴是实有物,试问又有什么不可
性空学探源对这有著透辟的分析说:“蕴是聚义,是聚之义,是以一一实法为体性的积聚,从法体上说,还是实有。他的观点注重在聚中的一一法,忽视了总聚的本身。有部师的意思,蕴之聚义,并不是说聚,而是说一一法;如说人类如何如何,并不足离开一个个的人说明另有类性,即是从人类的共同性,这一个个人如何如何”。由于有部从这一观点来看聚义,所以不论别派学者怎样的显示蕴是假有,但有部学系的学者,仍然站稳自己的立场,坚认五蕴法足实有的。
其次,再说十二处的实有。十二处,就是内六根,外六境。经中常说:“一切法者,谓十二处”。原来有情的认识活动,是根源于六处的,由此六处为依,产生能识的六识,去了别外界的六境,因而就关涉到一切。佛于经中虽处处显示,离十二处无别有法,但佛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分别什么假实。可是到了部派佛教的学者,特别重视十二处法,而且对这展开种种论争。论争的中心,仍不外于诸处是假是实。从学派去看:有部、犊子、刹那论者、俱舍论主,都是属于主张处是实有的一派,而经部,说假部,立于相反的立场,说处是假有的。
现在先从有部说处实有说起:有部所以极力主张十二处是实,是从教理雨方面来加以证明的。如他引经证成十二处是实说:“世尊告日:梵志当知,言一切者,谓十二处,此胜义有,余皆虚伪”。顺正理论本于这个圣教而作这样说道:“世尊不应依不实法说胜义有……故十二处皆是实有,非于假法可说胜义”。
教证固然如此,理证尤为有力,就是他们认为十二处是有共各自作用,既有作用怎么可以说假
性空学采源说:“有部说:根境和合生识,虽没有作者士夫,但在和合关系中,不能说没有根境的自体作用:如眼识生起见色,虽另须光线等缘,但见色不能不说是眼根的作用;见他是青,而知道不是黄赤白,这也不能不说是境的作用,所以虽是和合,仍是一一法的自体作用”。这种理论,有部认为是最有力的。
因此,众贤论师在顺正理论(卷第七)中强调的说:“谓有为法虽皆缘生,而不失于自定相用,故世尊说法从缘生,亦说地等有别相用,如地界等虽从缘生,而有如前坚等自相,亦有持等决定作业。如是眼色及眼识等虽从缘生,而必应有种种差别决定相用,由此差别决定相用,眼唯名眼,非色非识,色唯名色,非识非眼,识唯名识,非眼非色”。问题就发生在这诸法的相用上:有部认为诸法要有各别相用,方可成立诸法的因果差别,假定总别的作用完全没有,不特差别因果无法建立,而且显然有违世俗胜义的谛理!还有色蕴既是实有的,由四大四做组织成的五色根及五尘境,当然亦是实有的。所以有部学者,不论怎样,总要想出方法,维持他的十二处实有说。
最后,一论十八界的实有。十八界,就是六根界、六境界、六识界。他的假实,在学派中,如一般所知的有部、犊子、经部,乃至出入有部与经部之间的世亲论师,一致承认它是实有的,只有很少为人注意的刹那论者,似乎主张它的非实,所以,这在部派之间,没有多大诤论。如俱舍及正理论中,先说根境色法的实有,接著就说十一色中,除了无表色,其余的五根五境,在十二处中,即立为五根处与五境处的十处,如说眼处、色处等,在十八界中,即立为五根界与五境界的十界,如说眼界、色界等。所以有部本此,认为十八界是实有的。在解释界义的时候,顺正理论又有这样的解说:“由此别应释种族义: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若尔!意界望于六识,无别体类应非别界!此难不然!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正由于体类差别,主张界是实有的有部,不得不坚定的说界是真实的。还有,在建立十八界时,正理论中有这样的话说:“如五识界,别有限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问题是这样来的:小乘明诸识的生起,不立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生起的所依,而是以无间灭意为意界,作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所依。这末一来,六识即意,无有别体,岂不是界唯有十七或十二?为解答这难题,特就六识身转谢过去立为意界。如是根境识三各六,立为实有的十八界。
三 经部系的假实说
在前叙说中,曾经说过,经部学者,对三科的看法,只承认界是真实,至于五蕴与十二处,都是假有。现在就对他的这一看法,作一简略的叙述,好让我们对于三科的假实,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从部派思想史上去看,说五蕴是真实的,在各家各派中,只有主张一切实有的有部及其兄弟行的犊子系。不过客观的说,蕴是实有的这一论题,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此,经部坚定的主张蕴非实有。关于这,世亲在俱舍论中,曾站在经部的立场,破斥蕴是实有说:“蕴应假有(宗);多实积集共所成故(因);如聚如我(喻)”。要知蕴的是假是实,先当了知蕴的意义为何。蕴是积聚义,这是每个佛教学者都这样解说的。然而凡是积聚的,决不是一样东西,而是由许多东西…
《部派时代的假实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