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關齋戒十講▪P11

  ..續本文上一頁以我自己來說,就未能夠做到,所以雖爲諸位傳授八關齋戒,但在我的內心確是感到極大慚愧!不過爲諸位傳授後,諸位在這一日夜中,能如法的守持清淨,未嘗不是一大佳事!

  八戒支數的辨別,主要是辨別後叁支的開合,至于前五戒,與近事律儀是一樣的,平時講得很多,所以未去談它。後叁支既有開合及層次的差別,于辨別清楚之余,特順便的將後叁支略爲解釋,讓諸位對于八戒,有個完整的認識。不過還要向諸位鄭重交代一句的,就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在八戒中應改爲不淫戒,因爲出家律儀,定要完全斷除淫欲。諸位受八關齋戒,既是暫時學習出衆生活,理當受行諸佛盡壽不淫之戒。如不能盡斷淫欲,不特出衆生活,難以過得下去,就是解脫之道,亦無法踏得上,所謂了生死,自更不可能,這是我們不得不特別注意的。

  從支數的辨別,可知諸位所受的近住律儀,剛好不多不少的是八支,既不可增爲九支,又不可減爲七支。但爲什麼唯是八支?俱舍論中告訴我們:最初的四種戒支,是屬于性罪,爲防性罪的産生,所以不得不製這四支。第五飲酒戒,是屬放逸門,爲了防護失念而妄造四種性罪,所以不得不製飲酒支。最後的叁戒,是爲防護憍逸的現前,所以佛製這禁約的叁支。因此,頌文簡約的說:“戒、不逸、禁支,四、一、叁如次,爲防諸性罪,失念及憍逸”。不但俱舍是這樣的講,成實論也這樣的說:“是中,四是實惡,飲酒是衆惡門,余叁是放逸因緣。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緣,離余叁是道因緣。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緣,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八戒中的後叁戒,能夠舍離染緣,不爲外界的塵境所轉,所以能爲正道作殊勝因緣,叁乘聖道的基礎,亦可說是完全建築于此。因而發心受八關齋戎者,對這不可有絲毫的輕忽!爲什麼

  坦白的告訴諸位:最後的叁支,看來很平常,但如輕忽它,不嚴格受持,出世叁乘聖道,就沒有你的分,怎能不子重視

  總說一句,八戒雖是在俗清信士女所受,但成佛亦緣于八戒而來。如經說·;“今我得佛道,本從是八戒起”。八戒關系修學聖道如是重大,我望諸位多多發心受行八戒。

  九 八關齋戒的問題料簡

  諸位來此發心受八關齋戒,不知不覺的”叫後已經八次。在這八次中,每次都對諸位講個有關八關齋戒的論題,想來諸位對于八關齋戒,已經有了一個概略的認識,而對受持八關齋戒的信心,自必更爲堅定。今天是諸位第九次的發心受戒,我想再和諸位料簡幾個有關八戒的問題,便于諸位掃除內心尚存在的疑問,則對八戒的奉持,就可按月的維持下去,而不致于退心。如此,發心受戒的諸位,就可憑此功德,及早躍出苦海,不再久遠滯留生死。

  佛陀的僧俗弟子,向來被分爲七衆,而七衆弟子各有不同所受的戒,如在家二衆的受五戒,比丘比丘尼的受具足戒,沙彌沙彌尼的受十戒,式又末那的受六法戒,是則諸位受八戒,在佛的七衆之中,究竟是屬那衆所攝

  這問題實是值得論究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八關齋戒,爲一日一夜戒,而五戒則是盡形壽戒。如說這是屬于優婆塞、優婆夷二衆所攝,但他並沒有盡形壽所受持的戒,似乎不可攝于在家二衆裏面。如說絕對不屬優婆塞、優婆夷二衆所攝,然他又有一日一夜所受持的戒,似又不可不攝于在家二衆裏面,如是分別抉擇,應當怎樣裁決?

  八戒不是盡形壽戒,說受此戒的人,是屬優婆塞、夷,當然有點問題,因照一般來說,要有盡形壽戒,方稱優婆塞、夷。然受八戒行人,有日夜戒在身,又不得沒有他的一個名字,因而在佛教學派中,有把這稱爲中間人,就是于七衆外,更有木又八戒。如薩婆多論說:“受八戒人,在七衆中,何衆所攝

  雖無終身戒而有日夜戒,應名陵婆塞。若得名者,又無終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爲中間人也,即七衆之外更有木又八戒”。事實,受八戒者,是還可以稱爲優婆塞的,不過要在上面,加上淨行兩字,如受法時所說淨行優婆塞,爲最恰當名字。

  上面所說的八戒行人在七衆之外,是有部學者依于盡壽五戒及日夜八戒而分別的。但在出入有部、經部而獨自成立一派的成實論主,在成實論中說八戒行人不在七衆之外,因爲八戒是通收在家二衆的。且從佛所製的八戒看,正足爲在家二衆所製的。近世弘一律師在;曰勸出家人常應受八戒文”中,雖依藥師經證明出家人,亦應常常受持八戒,但發心受八關齋戒者,無疑仍是以在家二衆爲最多數。同時,發心受八關齋戒的人,大都是已受過盡壽五戒的(不受五戒的,亦可受八戒),現在雖僅受一日一夜戒,但因完全斷淫的關系,勝過五戒的不邪淫,所以稱爲淨行陵婆塞、夷,應無疑義。

  諸位都已知道,五戒能夠全部受持,當然最爲理想,但有感于戒律的尊嚴,自覺不能全部受持的,佛亦慈悲方便的,並不硬性的規定,由發心者隨分隨力,認爲能夠受持多少戒,就受持多少戒,所以有滿分、多分、半分、少分、一分優婆塞之別。現在成爲問題的,就是諸位所受的八關齋戒,爲是必需全部具受h抑足隨力可得分受

  據成實論的八戒齋品說:這也沒有一定,完全看你力能受持多少就受多少,絕對不可加以勉強的,如果硬性規定全受,設你不能嚴持,豈非反增罪咎

  是以我們常說,佛製戒律是活潑潑的,是爲令人解脫的,不足苦人所難的!

  上面曾經一再說過,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戒,而受此戒的時候,是受戒那天的晨旦舉行,爲最合法,如到了午後來受,那就不能得戒。但在婆沙論中,又這樣方便說:發心受戒的行者,假使老早就這樣想過,我要于齋日受行八戒,可是真正到了這天,忽然遇到其他事緣,只顧一心去做他事,忘記自己應受八戒,待事做畢回來,于吃飯時想起,再行去受亦是可以。但這不特不能視爲當然,而且應該深生愧悔,認爲是自己的太過大意,往後不得從此爲例。如有一次這樣做了,以後次次都這樣做,那也不足爲法,希望諸位特別注意!

  受行八戒,前面說過,要從師受,且這授戒師,專指出家衆,而出家五衆,任何一衆,都可爲八戒師,只要他是守持過午不食戒的。可是現在問題又來了,就是萬一出家衆遇不到,而自己求受八戒的心又極誠摯,那怎麼辦

  有沒有特別方便可讓行者受戒

  有!就是在佛像前,自誓受行八戒,同樣也可得戒的,萬一佛像亦不可得,試問又將怎辦

  仍然可以受戒,就是至心向于空中,內心在作這樣想,口頭在作這樣說:我今受持八戒,亦複可以得戒。因爲諸佛法身,是遍滿虛空的,行者既能以至誠心、恭敬心、殷重心、悲切心、清淨心求,有感斯通,當然得戒。

  受行八戒是大功德事,能有多人發心受此戒,自然是個很好的現象,因爲這麼一來,不特顯示人們的向善心切,亦複顯示佛法的得以普及。可是問題因此而來,就是發心受八戒的,還是多人同時而受

  還是個別一人而受?行事鈔引善生經說:“受八戒不得多,唯獨受”。經中所以特說獨一人受,爲使行者專心致意于自己所受的戒行上,不讓這純潔的心念,受其他的混亂所動。現在諸位受八關齋戒,都是許多人同時而受,于情理上雖沒有什麼不可,但衡之于戒律總不太美滿,是不得已的一個辦法,務望諸位絕對的保持肅靜,不可發出不應有的吵雜聲!

  受行八戒固然是功德事,但若現在有這麼一個人,過去擔任政府官吏時,爲了行使自己的職權,或曾殺過人,或曾打過人,現在發心學佛,知道佛法好處,欲來求受八戒,會不會有成就

  關于這問題,可作這樣說:不論他過去的行爲是怎樣罪惡的,甚至做了很多惱害人群的事,現在發心求受八戒,只要事前對自己過去所曾做的殺戮罪惡,加以至誠懇切的忏悔,是還可以成就戒法的,這如前面所說的忏悔可知。設若沒有經過忏悔的工夫,由于殺戮和打捶的罪惡爲你作梗,是則縱然受戒,不致有所成就。不特官吏如此,就是被強有力者所逼殺害衆生,亦複如此。

  受行八戒的行者,在自己本身來講,對于所受的戒法,是可受持清淨的,根本沒動念要去毀犯它,可是有時遇到特別的惡因緣,不由自主的強逼你去舍戒,試問應當怎樣方便而舍

  最理想而又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以種種的善巧方便,莊嚴護持,甯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決不放棄自己所受的戒法。設或有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逼懷非舍戒不可,想要犧牲生命亦不可得,其時不妨堅定自己的意志,而只方便的行舍戒法,在舍戎法的時候,只要求得一證人,向他說明不得已舍戒的因緣即行,不一定要在出家的五衆前舍,是爲遇惡緣舍戒,不是自己的本意。

  爲惡緣所逼而舍戒毀戒,固不能說沒有罪惡,但這罪惡畢竟要輕得多,因爲不是自己本意要去毀戒的,所以到了後來擺脫惡緣時,知道這是要不得的,能夠痛切忏責改悔,以求出除所造罪惡,只要在忏悔時感得瑞相,然後請求重行受戒,是還可以成就戒法。但若另外有這麼一個受戒的人,根本沒有遇到什麼惡緣,強逼他非舍棄戒法不可,但由于自己內心煩惱的沖動,使自己的染汙心現前,未經舍去自己所應守持的戒法,而竟毀犯了自己所受的如來禁戒,那過失要比舍戒而犯的重得多,于現生中亦不容忏悔而重行受戒,所以于所受戒,務要莊嚴護持。

  受戒行人,應該持戒清淨,是天經地義的,不容有點含糊。但是我們知道,世間有很多事,往往說來容易,真正做時很難,尤其是佛法的淨戒,更不如想像的簡單,所以印順論師有句名言,就是“受戒容易守戒難”。如所受的八關齋戎,不但不可殺生,就是鞭打衆生,亦是不許可的。然而有些鞭打衆生習以成性的人,想到今天受了戒,不好去鞭打衆生,但一日一夜過了,明天多打他幾下,像作這樣的想法,雖則今天沒有犯戒,但不得說持戒清淨。又如遇到什麼事情,覺得違犯自己心意,不禁大發雷霆脾“,或有什麼惱怒自己,而起傷害他人的心意,表面看今天似未犯戒,但你所持的戒,不得算爲清淨。證知要得戒行莊嚴,還得時時檢…

《入關齋戒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