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我自己来说,就未能够做到,所以虽为诸位传授八关斋戒,但在我的内心确是感到极大惭愧!不过为诸位传授后,诸位在这一日夜中,能如法的守持清净,未尝不是一大佳事!
八戒支数的辨别,主要是辨别后三支的开合,至于前五戒,与近事律仪是一样的,平时讲得很多,所以未去谈它。后三支既有开合及层次的差别,于辨别清楚之余,特顺便的将后三支略为解释,让诸位对于八戒,有个完整的认识。不过还要向诸位郑重交代一句的,就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在八戒中应改为不淫戒,因为出家律仪,定要完全断除淫欲。诸位受八关斋戒,既是暂时学习出众生活,理当受行诸佛尽寿不淫之戒。如不能尽断淫欲,不特出众生活,难以过得下去,就是解脱之道,亦无法踏得上,所谓了生死,自更不可能,这是我们不得不特别注意的。
从支数的辨别,可知诸位所受的近住律仪,刚好不多不少的是八支,既不可增为九支,又不可减为七支。但为什么唯是八支?俱舍论中告诉我们:最初的四种戒支,是属于性罪,为防性罪的产生,所以不得不制这四支。第五饮酒戒,是属放逸门,为了防护失念而妄造四种性罪,所以不得不制饮酒支。最后的三戒,是为防护憍逸的现前,所以佛制这禁约的三支。因此,颂文简约的说:“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为防诸性罪,失念及憍逸”。不但俱舍是这样的讲,成实论也这样的说:“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是道因缘。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缘,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八戒中的后三戒,能够舍离染缘,不为外界的尘境所转,所以能为正道作殊胜因缘,三乘圣道的基础,亦可说是完全建筑于此。因而发心受八关斋戎者,对这不可有丝毫的轻忽!为什么
坦白的告诉诸位:最后的三支,看来很平常,但如轻忽它,不严格受持,出世三乘圣道,就没有你的分,怎能不子重视
总说一句,八戒虽是在俗清信士女所受,但成佛亦缘于八戒而来。如经说·;“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八戒关系修学圣道如是重大,我望诸位多多发心受行八戒。
九 八关斋戒的问题料简
诸位来此发心受八关斋戒,不知不觉的”叫后已经八次。在这八次中,每次都对诸位讲个有关八关斋戒的论题,想来诸位对于八关斋戒,已经有了一个概略的认识,而对受持八关斋戒的信心,自必更为坚定。今天是诸位第九次的发心受戒,我想再和诸位料简几个有关八戒的问题,便于诸位扫除内心尚存在的疑问,则对八戒的奉持,就可按月的维持下去,而不致于退心。如此,发心受戒的诸位,就可凭此功德,及早跃出苦海,不再久远滞留生死。
佛陀的僧俗弟子,向来被分为七众,而七众弟子各有不同所受的戒,如在家二众的受五戒,比丘比丘尼的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的受十戒,式又末那的受六法戒,是则诸位受八戒,在佛的七众之中,究竟是属那众所摄
这问题实是值得论究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八关斋戒,为一日一夜戒,而五戒则是尽形寿戒。如说这是属于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但他并没有尽形寿所受持的戒,似乎不可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说绝对不属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然他又有一日一夜所受持的戒,似又不可不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是分别抉择,应当怎样裁决?
八戒不是尽形寿戒,说受此戒的人,是属优婆塞、夷,当然有点问题,因照一般来说,要有尽形寿戒,方称优婆塞、夷。然受八戒行人,有日夜戒在身,又不得没有他的一个名字,因而在佛教学派中,有把这称为中间人,就是于七众外,更有木又八戒。如萨婆多论说:“受八戒人,在七众中,何众所摄
虽无终身戒而有日夜戒,应名陵婆塞。若得名者,又无终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为中间人也,即七众之外更有木又八戒”。事实,受八戒者,是还可以称为优婆塞的,不过要在上面,加上净行两字,如受法时所说净行优婆塞,为最恰当名字。
上面所说的八戒行人在七众之外,是有部学者依于尽寿五戒及日夜八戒而分别的。但在出入有部、经部而独自成立一派的成实论主,在成实论中说八戒行人不在七众之外,因为八戒是通收在家二众的。且从佛所制的八戒看,正足为在家二众所制的。近世弘一律师在;曰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中,虽依药师经证明出家人,亦应常常受持八戒,但发心受八关斋戒者,无疑仍是以在家二众为最多数。同时,发心受八关斋戒的人,大都是已受过尽寿五戒的(不受五戒的,亦可受八戒),现在虽仅受一日一夜戒,但因完全断淫的关系,胜过五戒的不邪淫,所以称为净行陵婆塞、夷,应无疑义。
诸位都已知道,五戒能够全部受持,当然最为理想,但有感于戒律的尊严,自觉不能全部受持的,佛亦慈悲方便的,并不硬性的规定,由发心者随分随力,认为能够受持多少戒,就受持多少戒,所以有满分、多分、半分、少分、一分优婆塞之别。现在成为问题的,就是诸位所受的八关斋戒,为是必需全部具受h抑足随力可得分受
据成实论的八戒斋品说:这也没有一定,完全看你力能受持多少就受多少,绝对不可加以勉强的,如果硬性规定全受,设你不能严持,岂非反增罪咎
是以我们常说,佛制戒律是活泼泼的,是为令人解脱的,不足苦人所难的!
上面曾经一再说过,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戒,而受此戒的时候,是受戒那天的晨旦举行,为最合法,如到了午后来受,那就不能得戒。但在婆沙论中,又这样方便说:发心受戒的行者,假使老早就这样想过,我要于斋日受行八戒,可是真正到了这天,忽然遇到其他事缘,只顾一心去做他事,忘记自己应受八戒,待事做毕回来,于吃饭时想起,再行去受亦是可以。但这不特不能视为当然,而且应该深生愧悔,认为是自己的太过大意,往后不得从此为例。如有一次这样做了,以后次次都这样做,那也不足为法,希望诸位特别注意!
受行八戒,前面说过,要从师受,且这授戒师,专指出家众,而出家五众,任何一众,都可为八戒师,只要他是守持过午不食戒的。可是现在问题又来了,就是万一出家众遇不到,而自己求受八戒的心又极诚挚,那怎么办
有没有特别方便可让行者受戒
有!就是在佛像前,自誓受行八戒,同样也可得戒的,万一佛像亦不可得,试问又将怎办
仍然可以受戒,就是至心向于空中,内心在作这样想,口头在作这样说:我今受持八戒,亦复可以得戒。因为诸佛法身,是遍满虚空的,行者既能以至诚心、恭敬心、殷重心、悲切心、清净心求,有感斯通,当然得戒。
受行八戒是大功德事,能有多人发心受此戒,自然是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这么一来,不特显示人们的向善心切,亦复显示佛法的得以普及。可是问题因此而来,就是发心受八戒的,还是多人同时而受
还是个别一人而受?行事钞引善生经说:“受八戒不得多,唯独受”。经中所以特说独一人受,为使行者专心致意于自己所受的戒行上,不让这纯洁的心念,受其他的混乱所动。现在诸位受八关斋戒,都是许多人同时而受,于情理上虽没有什么不可,但衡之于戒律总不太美满,是不得已的一个办法,务望诸位绝对的保持肃静,不可发出不应有的吵杂声!
受行八戒固然是功德事,但若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过去担任政府官吏时,为了行使自己的职权,或曾杀过人,或曾打过人,现在发心学佛,知道佛法好处,欲来求受八戒,会不会有成就
关于这问题,可作这样说:不论他过去的行为是怎样罪恶的,甚至做了很多恼害人群的事,现在发心求受八戒,只要事前对自己过去所曾做的杀戮罪恶,加以至诚恳切的忏悔,是还可以成就戒法的,这如前面所说的忏悔可知。设若没有经过忏悔的工夫,由于杀戮和打捶的罪恶为你作梗,是则纵然受戒,不致有所成就。不特官吏如此,就是被强有力者所逼杀害众生,亦复如此。
受行八戒的行者,在自己本身来讲,对于所受的戒法,是可受持清净的,根本没动念要去毁犯它,可是有时遇到特别的恶因缘,不由自主的强逼你去舍戒,试问应当怎样方便而舍
最理想而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庄严护持,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决不放弃自己所受的戒法。设或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逼怀非舍戒不可,想要牺牲生命亦不可得,其时不妨坚定自己的意志,而只方便的行舍戒法,在舍戎法的时候,只要求得一证人,向他说明不得已舍戒的因缘即行,不一定要在出家的五众前舍,是为遇恶缘舍戒,不是自己的本意。
为恶缘所逼而舍戒毁戒,固不能说没有罪恶,但这罪恶毕竟要轻得多,因为不是自己本意要去毁戒的,所以到了后来摆脱恶缘时,知道这是要不得的,能够痛切忏责改悔,以求出除所造罪恶,只要在忏悔时感得瑞相,然后请求重行受戒,是还可以成就戒法。但若另外有这么一个受戒的人,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恶缘,强逼他非舍弃戒法不可,但由于自己内心烦恼的冲动,使自己的染污心现前,未经舍去自己所应守持的戒法,而竟毁犯了自己所受的如来禁戒,那过失要比舍戒而犯的重得多,于现生中亦不容忏悔而重行受戒,所以于所受戒,务要庄严护持。
受戒行人,应该持戒清净,是天经地义的,不容有点含糊。但是我们知道,世间有很多事,往往说来容易,真正做时很难,尤其是佛法的净戒,更不如想像的简单,所以印顺论师有句名言,就是“受戒容易守戒难”。如所受的八关斋戎,不但不可杀生,就是鞭打众生,亦是不许可的。然而有些鞭打众生习以成性的人,想到今天受了戒,不好去鞭打众生,但一日一夜过了,明天多打他几下,像作这样的想法,虽则今天没有犯戒,但不得说持戒清净。又如遇到什么事情,觉得违犯自己心意,不禁大发雷霆脾“,或有什么恼怒自己,而起伤害他人的心意,表面看今天似未犯戒,但你所持的戒,不得算为清净。证知要得戒行庄严,还得时时检…
《入关斋戒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