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罪惡根源是不能得到清淨的,這不是愚癡顛倒是什麼
忏悔是以什麼爲體
是以慚愧心爲體,所以有說忏名爲慚,悔名爲愧。一個人的所以造惡犯戒,由于道德的自覺心不夠,因而在無慚無愧的心理驅使下,不自覺的造下彌天大罪。可是人畢竟是有人性的,做了錯誤的罪惡以後,有時扪心自問,總不免有點感到內心不安,或是覺得對不起父母師長,甚至責備自己爲什麼會做出這樣錯事
當知這時的慚愧心,不期然的就會湧現出來,由于慚愧心的湧現,自然而然的要求忏悔,認爲如不痛切的忏悔,以後似乎再難以做人!人在這個罪惡重重的世間,有時所以還能戰勝罪惡,可說就是這個重善輕惡的慚愧力量!
同樣是慚愧心,因慚愧的對象不同,共所發生的力量,就有品類的差別。假定你是對師友而生慚愧的,覺得如我做錯了事,未免太對不住師友,是則在師友看到你的時候,你自不會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設若師友見不到你的時候,你就又故態複萌的,去牧不如法的事,以爲橫豎師友沒有看到,姑且做一次有什麼關系?是即慚愧的力量薄。假定你是對佛天而生慚愧的,認爲我如做錯了事,普通一般人固然不知道,但是高高在上的佛天,是會清楚明監的,怎可做對不住佛天的事
這末一來,想到佛天就不敢做,想不起佛天就又亂來,是即慚愧的力量還不夠強!
真正強而有力的慚愧,應該還足對自身的,就是想到自己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而諸佛所有的覺性,已從重重煩惱的包圍中,徹底的被開顯出來,成爲最聖潔的人間覺者,而我還是一個生死凡夫,不特未能做到覺性的淨化,且還願顛倒倒的做出很多不應做的事,面對諸佛,反觀自身,怎不感到慚愧?即此一念慚愧心的現前,于是立志重新做人,不特要將過去的一切錯誤改正過來,並且決定未來不再造作一切罪惡,以期逐步開顯自己木有的覺性,而達到正覺的完成。可見一個人“如能自覺人格的尊嚴,即能使向善離惡的慚愧心活躍起來”,改往修來。
斷隗忏悔,爲學佛行人最重要的修持,對于個己的身心清淨,實在有著重大的關系。所以每個佛法行者,應特別的重視于此。如果我們能念念的在慚愧中,就是念念在嚴淨的修持中,不致有毀戒犯戒的行爲表現,而你善根功德也就在念念中得到增進。同時要知的,就是造成的罪惡,覆藏在身心中,如不從慚愧的心理,予以有力的忏悔,內心總是不大安然的,設從股重的慚愧心中,真誠的發露忏悔,就司得到潔淨,而內心亦即安樂,所以戒經中說:“有罪當忏侮,忏悔則清淨”。或說:“有罪當忏悔,忏悔則安樂”。從慚愧心而來的忏悔,其效力于此可見。
我們的發七學佛,不是爲求消遣的,而是希得勝果的,但勝果的獲得,不是希冀所致的,須從實踐實行中去求取。講到佛弟子的實行,要不外于雨方面,就是斷惡與行善,假定惡法沒有斷除,善法是難以進修的,而惡法的斷除,最勝的妙方便,則無過于殲侮。六門陀羅尼經說:“我之所有衆魔之業,若不先悔,終不發心緣無上覺,故所有罪先須忏悔”。一般人所以不做忏悔工夫,病在對于罪惡沒有怖畏,以爲小小的罪沒有什麼關系。其實小小罪是不可輕視的,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積少成多,久而久之,充滿身心,怎可不加怖畏
豈能不子忏悔
因此,我們過去所作的諸不善行,不論是現生或非現生的,現在發心來受八戒,就得在受戒之前行愧忏,盡情的發露自己的罪惡,悲泣流淚的請求滅罪之法,實是最極重要的。增一阿含經說:“若受八關齋,先須忏侮前罪,然後請受戒法”。唯有這樣的如法忏侮,方能得到請戒的實益。因爲所受的戒法是清淨的,如果你的心地不清淨,怎能納受這清淨戒法
不過在舉行忏悔時,要從心靈的深處出發,真實至誠的痛改前非,遍身熱行的徹底淨化,始得消除無始的業障。如果依樣畫葫蘆的,只是作形式的忏侮,那是不能消除其罪業的,這點不能不特別注意!
諸位來此受八齋戒,每次我爲諸位傳授戒法,一開始就教諸位忏侮說:“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行如是罪,今日誠心忏侮,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木此宣讀的忏悔語句,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衆生所有的一切罪業,是依身、語、意的叁業所構成的。如殺生、偷盜等的行爲,是由身體的動作而造成的罪惡;如妄言、雨舌等的行爲,足由語言的表達而造成的罪業;與思心所相應而傾向于惡的內心的活動,是由意業所産生的罪業。離了身語意叁業的活動,還有什麼罪惡可言?
既知所有的罪惡,是從叁業因緣生的,現在要想忏悔清淨,當然還足要從叁業因緣忏起,方能合諸罪業消滅清淨,聽從須以叁業勤求忏悔。而忏侮必要首先具有斷隗。斷隗是從心生的,以意業爲因,翹勤禮拜是身,高聲贊歎是口,身旦一者爲緣,以這樣的叁業因緣,至誠求減一切罪障,是就可以得到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然後受行八戒,八戒之法就能納于身心。一切罪障如千年的暗室,慚愧忏侮好似一盞明燈。所謂暗室千年,一燈能破,就是此意。足以諸位來受戒時,果能生大慚愧,建大忏悔,至誠感佛,不特無有不應,且必叁業清淨。
嚴格說來,佛法的忏悔製,不但在受戒時,要真誠的忏侮,就是在于平常,亦當隨時踐海,所以佛法行人,不論是向解脫道前進,不論是向菩提道前進,最好自立忏侮的恒課,或什麼時候發現到自己的錯誤,就什麼時候立即舉行痛切的忏侮,決不讓一些罪惡殘存,以汙染自己的身心。有些不知自己本人忏悔的重要,想請別人代替自己忏悔,這是最要不得的。別人代爲忏侮,雖不能說沒有功德,但如經中所說,只不過七分得一。假若自己親身忏侮,所有功德都是自己得的。而且忏侮沒有時間的限製,應以畢竟成佛爲期的如法忏侮,所有罪業沒有不水消的。
最後我來說個事實,作爲今晚所講的結束。佛在世時,頻婆娑羅王,爲摩竭陀國的國王,是個很虔誠的佛幹,許是過去宿業,到了他的晚年,被惡子阿阇世,幽閉于七重室內。感于自己的罪業深重,至誠懇摯的痛切忏悔,遙向世尊禮拜說:大目鍵連是我的親友,願佛慈悲派他來授我八戒。目連奉派疾飛至王所,日日爲王傳授八戒。最後佛從口中放出五色光,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王雖被幽閉在七重室內,但能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足以慚愧忏悔受八齋戒,是有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的。至于各種忏侮的方法,平常說得很多,現略不談。
七 八關齋戒的作法略說
在家學佛者的發心受戒,不論是受五戒,不論是受八戒,在未正式受戒之前,傳授戒法的戒師,必須要對受戒者,說明受戒的意義,說明緣境的寬狹,啓發他們的智慧,了解戒行的重要,激發他們的心志,緣于廣大的境相,即使他們立誓要在規定的期限內這樣做,又使他們于情及非情的廣大境上起慈悲心,唯有如此,才能得增上戒。境界的認識,心志的開發,爲什麼看得這樣的重要
當知這是納受戒體的主要行事。如受戒者,不認識廣大的境界,不開發遠大的心志,那是不能納受戒體的,怎可作爲兒戲般的舉行
怎可不對受戒者予以說法開導?
不說末法時代的今日,對傳授戒法馬虎了事,早在千年前的中國,對這似已有所忽略。如于元代博究南山一宗的元照靈芝律師,就曾這樣慨歎的說過:一般傳授戒法拘人,大都不明戒法原理,不能爲受者解釋戒的重要,只是好像背書那樣的,照本宣讀一下而已。殊不知這樣做,不但受戒者有罪,就是授戒者亦有罪。假定這樣傳戒下去,如來的正法戒幢,不但不會被高樹起來,反而會被傳倒下去。過去如此,現在豈不是倍本加厲
諸位到講堂來受八關齋戎,所以每次要對諸位講點戒的意義,目的就是希望諸位能對戒有所了解並知發戒的境相廣大。
諸泣現在所受的雖是八戒,但關系學佛前途很大,所以當你發心來此受戒時,對于自己所當受的是什麼法,應該先有個大概的了解。我們常說:佛教的經典,不唯是佛說的,可通五人說的;佛教的戒律,唯佛一人的製定,其他人決不能製。佛爲佛子剮立種種不同的戒法,無非是對我們思想行爲的一種製約,就是身體上不能有不正當的行爲,口頭上不能有不合理的言論,心理上不能有錯誤的思想。而這不唯我們初發”受戒者,應當如法的學習,就是諸佛賢聖,也是依這戒法學習而成,所以稱爲聖法。現在發心受這戒法,對于戒法的具體內容,自當朽個認識。
現在首要告訴諸位的,就是真誠的發心受戒,必然得個有力的戒體,以抗拒今後的犯戒。但這戒體怎樣發得
依五戎、八戒的軌範告訴我們,足依緣于法界衆生依報、正報等境而發得的。如十方叁世十法界的四聖六凡,是發得戒體的有情境;如做塵國土山河大地的一切一切,是發得戒體的非情境。關于這些,傳授戒法的人,都應對受戒者講個清楚,讓他們知道發得戒體的對象是什麼
守持戒行的對象又是什麼
否則的話,不但受戒時不能得戒體,就是受戒後也不知道怎樣持戒,想想這對受戒人的關系多大?所以授者不能不解說,受者不能不學習!
戒師對于受戒者的開導,要看他接受的程度怎樣來決定。如受者接受的程度高,就對他詳爲說明,若受者接受的程度低,就對他略爲開示,不論詳明或略示,而最重要的一點,在使他知道發戒的境量是什麼,如對這一無所知,則受戒毫無用處。所可慨歎的,就是現在授者與受者,真能知道這些的,究竟還有幾個人
不但現在是如此,就是過去亦這樣,所以元照靈芝律師,對這亦曾深致無限的慨歎,認爲這是佛法不幸的明證!
或者有人會說:受戒就受戒好了,爲什麼要大說其戒境
豈不是要使受者的心意紛然
靈芝律師在資持記中,對這曾作特別解釋說:衆生的所以造作種種惡,就是由于對情及非情沒有正確的認識,假定具有正確認識的話,就不致于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
《入關齋戒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