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关斋戒十讲▪P7

  ..续本文上一页倍。父母对于儿女病痛,既是这样无做不至的照顾,到了父母年老有病时,做儿女的应当加倍的侍奉汤药,一刻不离的在有病的父母左右,才能显示你对父母的孝顺。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儿女,平时固不能承欢于膝下,到了病时更舍弃父母于不顾,任凭父母的或病或死,试问那里还像一个做人子女的样子

  老实不客“的说,人性已经失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师长是极神圣的,他们为了教育下一代,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学识及应如何做人的道理,尽他自己力之所能,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看到我们的学问一天天进步,老师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欢喜,看到我们的学业总是不得向前,老师的心里就感到极大的不安,好像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似的。老师除了给与我们知识的传授,且给与我们种种的鼓励和爱护。因为真正负责任的老师,总希望自己所敌的学生学业有所成就,更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品格极为高尚。不唯如此,而且都是以身作则的,亦即如法而说,如说而行的人,不是教导学生的是一套,而自己的行为又是一套。即或有时见到学生有不如法的地方,总是给与我们循循善诱,告诉我们如何做个像样的人,决不随便打骂,即或有时打骂,出发点还是为我们好的。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不论在何处见到老师,都应予以承事礼敬,就是师不在前,亦应思惟老师给自己的教诫,其虔敬真切的程度,要如孝子思念父母,饥者思念饮食一样。足以师长如果病了,更应在前在后的侍奉汤药,随时随刻的照料一切。假使平时老师长老师短,到了老师病时,就走得远远的,不去看顾老师,不问老师死活,那还像个什么学生

  又使老师多么伤心?所以牧学生的,在老师病时要特别照顾!

  依佛法说:父母是生养我们色身的,师长是生长我们法身的,对于我们的恩德之大,那是没有办法可以说得尽的,不说我们说之不尽,就是佛陀亦说不尽。心地观经佛曾这样表示:“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难说尽”。该经虽是说的慈母之恩,而实父恩与师长恩,亦未尝不是如此。有的经中,佛亦这样告诉我们:当父母师长有病时,供给种种所需,固然不成问题,而医药与照顾,尤为不可或缺。假定在父母师长病时,敞子女或学生的,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病者的死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那里还能受佛制的八关斋戒

  是以在未受戒前,定要审问是不是有过这种情形,如果有过不顾父母师长的病苦,自然要成受戒的障碍,必须忏悔以后,方得如法受戒。

  发菩提心的众生,纵然还是个凡夫,但他所有的功德,实已超过了二乘,我们应该对他予以最高度的尊敬和爱护,为什么

  因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具有忘我的精神,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设想,不论是自己所有的钱财,不论是自己所有的知识,不论是自己所有的力量,都能毫无保留的供给众生,而且不分远近亲疏的给与,菩萨这样的等施一切众生,既不望于众生对自己有所酬报,更不追求什么名闻利养,而是真正为了救护一切众生,摄取饶益众生才这样做的。因为当时菩萨只有悲愍众生的一念,看到众生陷溺在无限痛苦中,只问自己力量能不能做到,根本没有想到其他什么。由于菩萨以悲愍心而念其施,不说力量可以做得到,无条件的去救济众生,就是自己力量做不到的,亦不忍心对众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像这样忘己利他的发心菩萨,我们应从多方面去维护他,使他得以安心的从事利他工作。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已是有负菩萨的发心,何况还要去杀害发菩提心的众生,使得无量数的众生得不到菩萨的救度

  试问你的这个罪过多大!所以如果曾经杀害发菩提心的众生,那你绝对就不是一个受戒的法器。因此,在问遮难时,要老实答覆,如没有当然最好,假定有,要诚心忏侮,然后方可受清净戎!

  如上所说的遮难,实是四种性罪中的杀盗淫三者:杀发菩提心众生是杀生,盗现前僧物是偷盗·,于六亲等行淫是淫欲,足性罪中的极重罪,在家假定犯过,就障碍无作戒体的不能发起。在此有人问道:四种性罪中的大妄语,为什么没有列在遮难之中h这因“未证圣果言证,未得道说得道”的大妄语,大都是出家人犯的,在家人下容易犯这大妄语戎,所以在遮难中没有提及。

  羯磨疏依成实论说:不特有上七种遮难的不得受戒,还有犯过五逆罪的,或是贼住之人,或污比丘尼的,是都不许出家,因为他们的这些罪行,深深的障碍圣道,不是忏侮得以还净的,所以即使让你发心出家,你也不能证得清净圣道,一定要先受了重报才行。不过八关斋戒,只是练习出家,不是正式出家,只要认真忏悔,而且保证于忏悔后,不再违犯,是可受八戒的,并可依之修行布施、利益人群等的慈善事业。

  所谓贼住,就是没有受具足戒的人,偷偷的进入僧中共受利养,或者盗听僧团中的正作羯磨,亦是成为出家的大障碍,因为他们阅律和听律后,对于法及僧,会生起憍慢,是最不好的。但受八戒者,如果是贼住,亦足不相宜。所以真正发心受八戒者,定要是个身心清净的法器!

  六 八关斋戒的忏悔必要

  佛教中的很多法事,都要先举行忏悔,特别是归依与受戒,忏悔更是不可缺少的一著。如初发心归依,来做三宝弟子,当然是要做个佛化新人,但如没有经过合法的忏悔,以原来具有罪恶的身心进入佛门中来,怎能接受佛法的滋润,而成为佛化的新人

  因有种种的罪恶在身,纵形式上已成为佛徒,但对佛法的如法熏修,总不免是个极大障碍,所以在归依与受戒前,举行真挚而诚恳的忏悔,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亦即是不可缺少的!

  不但在归依与受戒前,忏侮有它的必要,就是在归依与受戒后,忏悔同样有其重要性。因在我们几夫的阶位,不管你是个怎样小心谨慎的人,亦不管你对归戒怎样的尊重,但谁也不敢保证的说,我绝对不会触犯所受的归戒。要知几夫毕竟是几夫,有时不免会要烦恼街动起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而犯了戒,使得身心重又受到染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恢复身心清净,依佛法说,除了忏悔,更无其他办法,足以佛法对于忏悔,予以极高度的重视。任何一个要入佛门或已入佛门的,必须进行必要的忏悔,以期保持身心的清净,无所障碍的修学佛法!

  忏悔的重要性已经知道,现在进而解释忏悔雨宇。梵语本来叫做忏摩昆,或简单的叫做忏摩。中国译为厌离,或者叫做改悔。华梵合举,叫做忏侮。有人解释说:忏是首的意思,悔是伏的意思。如世间的一般人民,或如古代的得罪于王,或如现代的违犯法律,受到治安当局的逮捕,自知自己的错误所在,只好“伏款顺从不敢为逆”。顺从就是低首认罪,不逆就是俯伏受裁。当知佛法的行人也是如此,就是做了违犯律行的事,唯有顺从佛法的道理,屈伏在三宝的足下,真实不虚的痛切忏侮,表示从今以往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是即所谓真诚的痛切忏侮。

  或有这样说:忏是约白法讲的,悔是约黑法讲的。黑法是罪恶的事,应该政悔不要再去造作,白法是善行的事,应该企求而如法的去做。取舍合论,所以叫做忏侮。还有这样说:忏是约修来说的,就是过去弃而不修的一切善法,誓愿从今已去,精进勇猛的不断修习;侮是约改往说的,就是过去所曾作的一切恶不善法,誓愿从今日起,予以鄙视而痛切悔改。依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忏悔具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就消极的一面说,廷约去恶讲的,就积极的一面说,是约兴善讲的。唯有像这样的兴善灭恶,才是忏悔的具体意义。

  忏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披陈自己所有的众失,发露自己所有的过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把它隐藏起来。只是这样仍然不够,要更进一步的断相绩心,厌侮自己过去错误的行为,绝对舍离不再有所违犯。印顺论师说:“佛法的忏悔制,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同复清净。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涤清净,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净,先要以厌皂等洗净,然后可以染色。所以唯有如法的忏悔,才能持律清净,才能使动机不纯的逐渐合律”。所以发心忏悔,应当坦白的发露罪恶。

  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说:梵语的本来名字,叫做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译为罪,提舍那译为说,顺此方的文法,名为说罪。意谓行人对于戒律,如果有了什么违犯,不必把它隐藏起来,老老实实的向大众说出,请求大众准许自己的改过自新,获得大众的鉴谅与许可,你的罪业立即就可得到消除,而且由于大众的威德力,使你不自觉的对罪有所畏惧,生起不敢再作的意念。印顺论师说:“戒律的轨则,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学者应追纵古圣的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法味”。

  公开的坦白的发露自己的罪恶,说来是很容易的,做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世人大都有这么一种心理,就是不论做错了什么事情,总是不想被别人知道的,即或有些无关重要的错误,可向自己有关的人透露,但若较为重大的罪恶,不说对一般人不会吐露一点,就是极为亲密的知己,甚至父母妻儿子女,亦不会坦白出来。原因是罪恶的事,总是有失体面的事,亦足不名誉的事,在造罪者的本身,亦是知道很清楚的,所以不论怎么样,总不好意思说出。世间犯罪的人多,发露罪恶的人少,原因就在于此,殊不知这么一来,始终堕在罪恶的深渊,无以自拔!

  灵峰澫益大师对不肯发露的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恳切:“世人正造罪时,实足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o/水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罪恶的事情做不得,本应人人所知道的,可是到了造恶时,由于烦恼的冲动,竟然不显羞耻的,胆大妄为的去做。等到做错事情以后,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为了顾惜自己的体面,总是隐忍的覆藏起来,不愿公开的向人说出,以为说出是很难为情的。殊不知你不向众发露自己的罪恶…

《入关斋戒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