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的罪恶根源是不能得到清净的,这不是愚痴颠倒是什么
忏悔是以什么为体
是以惭愧心为体,所以有说忏名为惭,悔名为愧。一个人的所以造恶犯戒,由于道德的自觉心不够,因而在无惭无愧的心理驱使下,不自觉的造下弥天大罪。可是人毕竟是有人性的,做了错误的罪恶以后,有时扪心自问,总不免有点感到内心不安,或是觉得对不起父母师长,甚至责备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错事
当知这时的惭愧心,不期然的就会涌现出来,由于惭愧心的涌现,自然而然的要求忏悔,认为如不痛切的忏悔,以后似乎再难以做人!人在这个罪恶重重的世间,有时所以还能战胜罪恶,可说就是这个重善轻恶的惭愧力量!
同样是惭愧心,因惭愧的对象不同,共所发生的力量,就有品类的差别。假定你是对师友而生惭愧的,觉得如我做错了事,未免太对不住师友,是则在师友看到你的时候,你自不会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设若师友见不到你的时候,你就又故态复萌的,去牧不如法的事,以为横竖师友没有看到,姑且做一次有什么关系?是即惭愧的力量薄。假定你是对佛天而生惭愧的,认为我如做错了事,普通一般人固然不知道,但是高高在上的佛天,是会清楚明监的,怎可做对不住佛天的事
这末一来,想到佛天就不敢做,想不起佛天就又乱来,是即惭愧的力量还不够强!
真正强而有力的惭愧,应该还足对自身的,就是想到自己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而诸佛所有的觉性,已从重重烦恼的包围中,彻底的被开显出来,成为最圣洁的人间觉者,而我还是一个生死凡夫,不特未能做到觉性的净化,且还愿颠倒倒的做出很多不应做的事,面对诸佛,反观自身,怎不感到惭愧?即此一念惭愧心的现前,于是立志重新做人,不特要将过去的一切错误改正过来,并且决定未来不再造作一切罪恶,以期逐步开显自己木有的觉性,而达到正觉的完成。可见一个人“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即能使向善离恶的惭愧心活跃起来”,改往修来。
断隗忏悔,为学佛行人最重要的修持,对于个己的身心清净,实在有著重大的关系。所以每个佛法行者,应特别的重视于此。如果我们能念念的在惭愧中,就是念念在严净的修持中,不致有毁戒犯戒的行为表现,而你善根功德也就在念念中得到增进。同时要知的,就是造成的罪恶,覆藏在身心中,如不从惭愧的心理,予以有力的忏悔,内心总是不大安然的,设从股重的惭愧心中,真诚的发露忏悔,就司得到洁净,而内心亦即安乐,所以戒经中说:“有罪当忏侮,忏悔则清净”。或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从惭愧心而来的忏悔,其效力于此可见。
我们的发七学佛,不是为求消遣的,而是希得胜果的,但胜果的获得,不是希冀所致的,须从实践实行中去求取。讲到佛弟子的实行,要不外于雨方面,就是断恶与行善,假定恶法没有断除,善法是难以进修的,而恶法的断除,最胜的妙方便,则无过于歼侮。六门陀罗尼经说:“我之所有众魔之业,若不先悔,终不发心缘无上觉,故所有罪先须忏悔”。一般人所以不做忏悔工夫,病在对于罪恶没有怖畏,以为小小的罪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小小罪是不可轻视的,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充满身心,怎可不加怖畏
岂能不子忏悔
因此,我们过去所作的诸不善行,不论是现生或非现生的,现在发心来受八戒,就得在受戒之前行愧忏,尽情的发露自己的罪恶,悲泣流泪的请求灭罪之法,实是最极重要的。增一阿含经说:“若受八关斋,先须忏侮前罪,然后请受戒法”。唯有这样的如法忏侮,方能得到请戒的实益。因为所受的戒法是清净的,如果你的心地不清净,怎能纳受这清净戒法
不过在举行忏悔时,要从心灵的深处出发,真实至诚的痛改前非,遍身热行的彻底净化,始得消除无始的业障。如果依样画葫芦的,只是作形式的忏侮,那是不能消除其罪业的,这点不能不特别注意!
诸位来此受八斋戒,每次我为诸位传授戒法,一开始就教诸位忏侮说:“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行如是罪,今日诚心忏侮,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木此宣读的忏悔语句,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众生所有的一切罪业,是依身、语、意的三业所构成的。如杀生、偷盗等的行为,是由身体的动作而造成的罪恶;如妄言、雨舌等的行为,足由语言的表达而造成的罪业;与思心所相应而倾向于恶的内心的活动,是由意业所产生的罪业。离了身语意三业的活动,还有什么罪恶可言?
既知所有的罪恶,是从三业因缘生的,现在要想忏悔清净,当然还足要从三业因缘忏起,方能合诸罪业消灭清净,听从须以三业勤求忏悔。而忏侮必要首先具有断隗。断隗是从心生的,以意业为因,翘勤礼拜是身,高声赞叹是口,身旦一者为缘,以这样的三业因缘,至诚求减一切罪障,是就可以得到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然后受行八戒,八戒之法就能纳于身心。一切罪障如千年的暗室,惭愧忏侮好似一盏明灯。所谓暗室千年,一灯能破,就是此意。足以诸位来受戒时,果能生大惭愧,建大忏悔,至诚感佛,不特无有不应,且必三业清净。
严格说来,佛法的忏悔制,不但在受戒时,要真诚的忏侮,就是在于平常,亦当随时践海,所以佛法行人,不论是向解脱道前进,不论是向菩提道前进,最好自立忏侮的恒课,或什么时候发现到自己的错误,就什么时候立即举行痛切的忏侮,决不让一些罪恶残存,以污染自己的身心。有些不知自己本人忏悔的重要,想请别人代替自己忏悔,这是最要不得的。别人代为忏侮,虽不能说没有功德,但如经中所说,只不过七分得一。假若自己亲身忏侮,所有功德都是自己得的。而且忏侮没有时间的限制,应以毕竟成佛为期的如法忏侮,所有罪业没有不水消的。
最后我来说个事实,作为今晚所讲的结束。佛在世时,频婆娑罗王,为摩竭陀国的国王,是个很虔诚的佛干,许是过去宿业,到了他的晚年,被恶子阿阇世,幽闭于七重室内。感于自己的罪业深重,至诚恳挚的痛切忏悔,遥向世尊礼拜说:大目键连是我的亲友,愿佛慈悲派他来授我八戒。目连奉派疾飞至王所,日日为王传授八戒。最后佛从口中放出五色光,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王虽被幽闭在七重室内,但能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足以惭愧忏悔受八斋戒,是有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的。至于各种忏侮的方法,平常说得很多,现略不谈。
七 八关斋戒的作法略说
在家学佛者的发心受戒,不论是受五戒,不论是受八戒,在未正式受戒之前,传授戒法的戒师,必须要对受戒者,说明受戒的意义,说明缘境的宽狭,启发他们的智慧,了解戒行的重要,激发他们的心志,缘于广大的境相,即使他们立誓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这样做,又使他们于情及非情的广大境上起慈悲心,唯有如此,才能得增上戒。境界的认识,心志的开发,为什么看得这样的重要
当知这是纳受戒体的主要行事。如受戒者,不认识广大的境界,不开发远大的心志,那是不能纳受戒体的,怎可作为儿戏般的举行
怎可不对受戒者予以说法开导?
不说末法时代的今日,对传授戒法马虎了事,早在千年前的中国,对这似已有所忽略。如于元代博究南山一宗的元照灵芝律师,就曾这样慨叹的说过:一般传授戒法拘人,大都不明戒法原理,不能为受者解释戒的重要,只是好像背书那样的,照本宣读一下而已。殊不知这样做,不但受戒者有罪,就是授戒者亦有罪。假定这样传戒下去,如来的正法戒幢,不但不会被高树起来,反而会被传倒下去。过去如此,现在岂不是倍本加厉
诸位到讲堂来受八关斋戎,所以每次要对诸位讲点戒的意义,目的就是希望诸位能对戒有所了解并知发戒的境相广大。
诸泣现在所受的虽是八戒,但关系学佛前途很大,所以当你发心来此受戒时,对于自己所当受的是什么法,应该先有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常说:佛教的经典,不唯是佛说的,可通五人说的;佛教的戒律,唯佛一人的制定,其他人决不能制。佛为佛子剐立种种不同的戒法,无非是对我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制约,就是身体上不能有不正当的行为,口头上不能有不合理的言论,心理上不能有错误的思想。而这不唯我们初发”受戒者,应当如法的学习,就是诸佛贤圣,也是依这戒法学习而成,所以称为圣法。现在发心受这戒法,对于戒法的具体内容,自当朽个认识。
现在首要告诉诸位的,就是真诚的发心受戒,必然得个有力的戒体,以抗拒今后的犯戒。但这戒体怎样发得
依五戎、八戒的轨范告诉我们,足依缘于法界众生依报、正报等境而发得的。如十方三世十法界的四圣六凡,是发得戒体的有情境;如做尘国土山河大地的一切一切,是发得戒体的非情境。关于这些,传授戒法的人,都应对受戒者讲个清楚,让他们知道发得戒体的对象是什么
守持戒行的对象又是什么
否则的话,不但受戒时不能得戒体,就是受戒后也不知道怎样持戒,想想这对受戒人的关系多大?所以授者不能不解说,受者不能不学习!
戒师对于受戒者的开导,要看他接受的程度怎样来决定。如受者接受的程度高,就对他详为说明,若受者接受的程度低,就对他略为开示,不论详明或略示,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使他知道发戒的境量是什么,如对这一无所知,则受戒毫无用处。所可慨叹的,就是现在授者与受者,真能知道这些的,究竟还有几个人
不但现在是如此,就是过去亦这样,所以元照灵芝律师,对这亦曾深致无限的慨叹,认为这是佛法不幸的明证!
或者有人会说:受戒就受戒好了,为什么要大说其戒境
岂不是要使受者的心意纷然
灵芝律师在资持记中,对这曾作特别解释说:众生的所以造作种种恶,就是由于对情及非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假定具有正确认识的话,就不致于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
《入关斋戒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