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罪恶之业,既因情及非情的境界而起,现在发心受律仪戒,当然还从境界而生,亦即是要缘于情及非情的不可称量的境象,方能发得戒体,而佛制立戒法的依据,亦在于此。发心受戒的人,如不明了戒境,则他在受戒时,就不可能用心承受。这末说来,对于戒境的开示,当然有其必要而决不可忽视的!
对于发得戒体的所缘境,有了正确而无谬的认识,进而就要开导受者,怎样的依境来发心。发心受戒,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发心的胜劣,对于所得戒体的是否殊胜,是有著很大关系的。如发心的下劣,所得戒体,一定不足殊胜的,如发心的殊胜,所得戒体,一定不是下劣的,这可说足必然的道理,亦是发心与得戒的成正比例。所以戒师对受者的开示,总是策励的说:“当发上品心,求得上品戒”。说到上品L,当然就有中品心及下品心,但三品心的差别何在,诸律并没有为我们说明,不过既以上品心劝发受者,中下品的发心,当然是不足取的。
要使受戒者念念不断的发上品心,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在还没有受戒之前,要得一个对戒律有充分认识的戒师,对他加以必要的教授,使他对于受戒所要遇到的各个事项,能够先有一个概要的明了,那他到了正式受戒时,就可得到清净土品戒。假定没有经过事先的提示,到了临受戒的时侯,才告诉他要发上品心,那是不能发生什么大的效果的。因为临时泛泛的说一说发上品心,受者对于戒法的重要性,不能切切实实的了知,只是迷迷糊糊的,跟著做做授受仪式而已,甚至有点连授受仪式都做不好,那里还能得到上品戒
恐怕得戒都成问题!
受者经过戒师的开导,真正的发起上品心来,从此上品心与合法的羯磨事境相应,就可得到所应得的戒体。但是在这纳受戒体的紧要关头,受者所当特别注意的,就是专心;总的运思,普遍地缘想如上所说的情与非情的境界。由于所观境界的广大无边,能缘的心量也随之扩大起来,并且观想自己的身体,亦如虚空那样的遍于法界。不唯如此,还要使这观想念念分明,不得有丝毫的妄念夹杂其问,更不得缘想与此无关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纳受戒体,假定稍为大意,使心妄念纷飞,纵然形式上是在受戒,而实际是不能得到戒体的!
在此或许有人要问:受戒者的生命体,就是这六尺之躯,为什么要把它观想成如虚空那样的大
当知你所要纳受的戒法,不是极少数的一点点,而是有如尘若沙的那么多,当前这个渺小的生命体,那里容受得那么多的戒法
所以必须运用观想,观想自己身体遍于法界,才能容纳无边法界的一切善法。可见现前的这个五蕴色身,虽是过去的有漏惑业之所招感,但由作法而生起的如尘沙般的戒法,还是流注于你的这个色身之中,由此色身得到所能得的戒法。足以当我们受戒正式作法时,不得不运用这个观想的工夫,以揽戒法归人身心。
受戎而得戒体,这是重要一著,谁个都知道的,假定不得戒体,受了等于未受,是以对于戒体的获得,不得不子从特别重视。可是现在我们所要问的,就是受戒者,究于什么时候得此戒体
有以为在受三归以后,为说戒相之时,方是真正的受戒,亦才能够得戒体,但实际来说,不是这样的,当你受完三归时,就已经得到戒体。如五戎正范说:“受三归竞,汝已得戒体”。受五我的,接著就为宣说五戒相,受八戒的,接著就为宣说八戒相。还有羯磨注说:三一授已,告云:向受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可见说完三归的一刹那为得戒体时。
三归得戒的经过是怎样的?弘一律师依于资持记的三法次第加以解释说:不论是受五戒或受八戒,在作三说三归誓愿时,你就将戒体纳之于心。其过程是这样的:在说第一递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由于心力的关系,在翻恶法而为善时,能使心念完全动转。在说第二递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完全聚集在空中,好像云与盖一样,使身心得到清凉。在说第三遍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忽然从空中下降,注入于整个身心,充满在生命体中。如此无边善法,藏于身心之内,从而依此戒法,修习无漏定慧,久之,就可越生死流,入涅槃城,得大解脱!
戒体既于说三归时已经得到,在受戒前当然是先说三归,而说三归的情形是这样的:发心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在佛及授戒师的面前长跪合掌,随著授戒师这样说:“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像这样的要说三次。接著又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竞,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竞”。对这同样的要说三次。这是依于智度论说的。其他还加上“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句。智论所以不说这句,因为受八戒的,大都是受过五戒的,于受五戒时,已经说过这样的辞句,所以现在略而不说。
归依文中,说净行两个字,如前所说,是简别于五戒的不邪淫,表示受八戒的行者,不但不可以邪淫,就是正淫也要予以禁止的。一日一夜,是示自己受戒的期限,拣别不同五戒的尽形寿戒,佛法僧则是归依的对象。佛弟子所归依的,是佛法僧的三宝,而三宝的名号,在当时的印度,不但佛教称之,共他九十六种外道,亦自称为三宝的。为了不使佛法的三宝与外道的三宝混滥,所以称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示佛法僧的尊号,在各类外道中,没有一类外道,够资格承当的。我某甲,是称自己的法名,以示这是本人的发心,不是代表他人来归戒的。
三归三结以后,不但已得戎体,且亦示戒所归,所以进而为说成相,好让受者如法护持。假定不知戒相为何,自己犯了还不知道,这是最要不得的,亦是最为危险的。戒相如何宣说
依智度论是这样的:“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足。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足。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上,不著华置璎珞及香涂身熏衣,不自歌舞作乐及故往观听亦如足。巳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
依文看来,似乎说有九戒,而不只是八戒,这究竟是怎么同事,我想留到“八关斋戒的支数辨别”一讲,再为讨论,现在姑且不谈。对于这个戒相,羯磨疏中曾作这样的解释:如诸佛至不杀生,是把诸佛的殊胜境界和应所行的事,先为举出;某甲以下,则是显示发心受戒者,应如佛一样的做到,设若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向佛陀看齐,佛是怎样做的,我亦怎样去做。智度论简单的作这样的直达,可是有些经论之中,透过问答的方式以宣说戒相。如说能持否?能持!没有一定的,随意采用都司。
先受三归,感发八戒的戒体,次宣戒相,了知一一的受持。但是这样,还不能算是作法圆满,必须进一步的要受戒者立愿才行。假定只是受戒而不发愿,虽不能说没有功德,但其功德极为做少。要知八戒属于行,合其发愿属于愿,必须行愿相互配合,方能成就福慧胜业。如果单有戒行,没有愿力支持,就好像陶家做成坯质瓦器,没有经过热火的煆炼,终于是不堪受用的。所以授戒师在授与三归五戒以后,一定还要受者,在三宝的面前,至诚恳切的发其誓愿。发誓愿时,恐怕初心受者,不知怎样发法,由授戒师说一句,合受戒者跟著说一句。如:
“我某甲至心发愿:今以此八关斋戒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
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
会得度生老病死”。如是像这样的宣说三次,每说一次顶礼一拜,以示自己的真切之至!从这愿心来看,不但要使自己免除三途八难,还要一切众生的罪恶摄归自己,并将自己所有持戒功德回向众生,使众生成就最高无上菩提。自己不堕恶趣八难边地,这是属于自利方面的事;令诸众生皆成无上菩提,这是属于利他方面的事。如是自利利他,才显受戒行者,不是为个己而受戒,亦是为众生而受戒!
八 八关斋戒的支数辨别
为佛弟子所受的戒,大多有一定的数目,如在家众的五戒、出家沙弥的十戒等。而今诸位所受的八关斋戒,从名称听起来,很显然的是八支戒,似没有什么可说的,但从各经论所列的数目看,不能不说有著相当的出入。不唯如此,就是戒条的层次,同样有著此前彼后的差别。再深一层的采究,还可发现开合互异,有的经中开这条戒台那条戒,有的经中开那条戒合这条戒,以致不免使人对八关斋戒的看法,感到有点凌乱。
表面尽管有著这么多的差异,但从它们的体义推究起来,仍可发现它们的一致性,既没有增多什么,又没有减少什么,还是我们所要说的八关斋戒,问题就看我们怎样处理其问的差异。昆婆沙论对这有很好的交代说:“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于五增三,于十减一:合二为一故,开一为二故”。这是以八戒与五戒、十戒对比,说明八戒的所以成为八戒,不过是在五戒以外加上三戒,或在十戒减去一戒而成。可见八戒与五戒、十戒有著相通性,不是与五成、十戒完全无关的八戒,严格的说,离了五戒、十戎的戒条,就没有所谓八戒。
论中所谓于五增三,意即显示八戒不是指的另外什么东西,那不过是在五戒之上再加三戒,就成为八戒。所增的三戒,论中曾这样清楚的告诉我们:以“不涂饰香置舞歌观听”,为八戒中的第六戒;以“不眠坐高广严床座”,为八戒中的第七戒;以“不非时食”,为八戒中的第八戒。像这样的序说八戒的次第,明显的是将“涂饰香置”与“舞歌观听”两者合为一戒来说。且这所增的三戒,实际就是沙弥十戒中的后四戒,因合六七二戒为一,所以成为八戒。对比沙弥十戒来看,近住律仪所缺的,只是“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的一戒。
论中所谓于十减一,意即显示在家二众所受的八戒,对比沙弥所受的十戒,只要减去最后的一…
《入关斋戒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