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空解脫門說名爲空,緣不淨無貪說爲不淨……惡作即是追悔所依,故約所依說爲惡作,又于果體假立因名”。惡作雖是後侮,後悔與自己所希求的不同,因而生起惡作,可見後侮是惡作的結果,惡作不過是悔的因,因立果名,稱爲惡作。不獨有部這樣講,佛教一般解說惡作,大體都是如此。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從一開始就將惡作說在心所法中。不過,在瑜伽師地論及梵文唯識叁十頌等,皆將惡作說爲隨煩惱,到世親的顯揚聖教論、大乘五蘊論後,則多說爲不定心所。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說:“何等惡作
謂依樂作、不樂作、應作、不應作,是愚癡分,心追悔爲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能障心住爲業”。成唯識論卷七說:“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惡作攝。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唯識所說的惡作,大體雖同于有部,但將惡作的作業,說爲障于心住,障于奢摩他,可說唯是唯識學派的說法。瑜伽論、轉識論、梵文唯識叁十頌,雖將惡作說在隨煩惱中,但如前述以及所引用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所說,惡作既是通于善、不善、無記的叁性,當然決不唯是隨煩惱。
如上大小乘論典的解說,我以爲惡作通于叁性是對的,所以南傳佛教及成實論等,說惡作唯屬不善煩惱,當作隨煩惱看,無論怎樣講,總不大妥當。因爲惡作是後侮的意思,而後侮心決不唯在不善方面。做了不善事情,後悔其所作惡,固然是屬惡作,做了功德善行,後侮其所作善,同樣是屬惡作。因此有部及唯識學派,不像南傅佛教及成實論等那樣,唯說惡作是不善性,認爲是通善、不善、無記叁性的。婆沙卷叁七說:“惡作總有四句:一、有惡作是善于不善處起;二、有惡作是不善于善處起;叁、有惡作是善于善處起;四、有惡作是不善于不善處起”。雜阿毗昙心論卷二亦說:“當知悔叁種:善、不善及不隱沒無記(無覆無記),非余自力故。毗婆沙者不欲令悔有無記,以侮捷利故”。侮即惡作,有善、不善、無覆無記的叁種。婆沙不承認有無記惡作,所以無記惡作是不是被承認,在有部學者間,有著不同說法。
大體說來:爲迦濕彌羅的有部正說,不承認有無記惡作;在西方犍陀羅有部師,則承認有無記惡作。世親在俱舍論卷四舉婆沙說:“何等惡作說名爲善
謂于善、惡不作,作中心追悔性,與此相違名爲不善,此二各依二處而起”。據此可知,無記惡作是沒有的。衆賢論師在順正理論卷一一,亦說沒有無記惡作。可是大乘唯識學派,像有部西方師那樣,說惡作通善、不善、無記叁性。瑜伽卷五五說:“睡眠、惡作與一切善、不善、無記相應”。
說清楚點:如有做了盜竊的事,後來覺得這是不道德的行爲,于是追悔起來,責備自己爲什麼做出這樣罪惡的事?惡前自己所作,當知是善惡作。如有做了施舍的事,後來認爲自己未免太傻,有錢不會自己用,爲什麼施舍給他?像這樣的追悔,惡前自己所作,當知是惡惡作。如有做了無益于人亦無損于人的事,後來追悔起來,惡前自己所作,當知是無記惡作。不過,有關惡作的叁性及惡作體,在唯識學派間、亦有種種異說。據成唯識論的介紹:惡作,有以癡爲體說,有以癡與無癡爲體說,有以思與慧爲體說,別有實體說等。但瑜伽論卷五五中,以惡作爲癡的一分,並說是世俗有。從癡相說世俗有,不說假有。有部則說惡作是癡等流,爲實有說。
最後再說一說惡作與諸識的相應關系:南傳佛教,在清淨道論、法集論注、阿毗達磨攝義論,說唯與不善心中嗔恚相應的二心相應,且不是常相應的,爲有時相應的不定心所。入阿毗達磨論,則說不獨與上嗔恚二心相應,與第一貪欲心亦相應的不定心所。其實,惡作以憂受爲伴,第一貪欲心是喜受相應,兩者敵體相反,怎麼可以相應?無庸否認的,這是入阿毗達磨論的誤記。總之,南傳佛教說惡作唯與不善意識相應,前五識中完全沒有。又因這是不善的,所以唯欲界系。成實論、大乘唯識,同樣是說惡作唯與第六意識相應,唯欲界系。
尋、伺:尋是尋求的意思,爲有情粗分別的心理;伺是伺察的意思,爲有情細分別的心理。尋在舊譯爲覺,伺在舊譯爲觀,所以尋伺又可說爲覺觀。佛在阿含聖典,雖常說到尋伺,但連在一起說的時候多。如說諸禅:初禅有尋有伺,二禅無尋有伺,初二禅間的中間禅無尋無伺。由于尋伺的有無,所以所修的禅定,也就說爲有尋有伺定、無尋有伺定、無尋無伺定的叁定。南傳佛教自論典來,在四禅外,將無尋唯伺的中間禅,加在初二禅間,成爲五種禅說。尋伺有著深切的關系,現在綜合一起來論說。
在阿含中,單說尋的地方不是沒有,如說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的叁善尋;欲尋、恚尋、害尋的叁不善尋;親裏尋、國土尋、不死尋、他哀愍相應尋、利得恭敬贊歎相應尋、不陵蔑相應尋等諸尋。又八大人覺,或譯爲八大人念,而覺與念都是尋的舊譯。又雖不用尋的一語,而以尋的同義語的思惟一語來說,如八正道中的正思惟,八邪中的邪思惟。正思惟就是前述的叁善尋。如經說:“複次,諸比丘!正思惟如何?諸比丘!所有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言正思惟”。不用說,邪思惟是指叁不善尋。所以南傳法集論中,以正思惟、邪思惟,處理尋心所。
阿含經中對于尋伺,雖沒有怎樣作定義的說明,但曾作爲語行而說。如經中說到身行、語行、意行的叁行,對語行的說明是:“尋、伺是語行,預先尋求伺察,然後發出語言,故尋伺是語行”。雜含卷二一更清楚說:“有覺有觀名爲口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覺與觀就是尋與伺,可知尋伺是發語言的作用。又在無尋無伺的禅定中,因爲沒有思惟作用,所以也就不發語言。無尋無伺的第二禅以上,語行滅,不發語言,不聞昔聲,原因在此。
有部在集異門足論及法蘊足論,對淨善尋的正思惟定義,與一般所說尋的定義,表現出有多少不同。集異門足論卷二說正思惟的意義是:“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尋求、等尋求、近尋求:推覓、等推覓、近推覓,合心于法粗動而轉”。法蘊足論卷七說明與初禅相應一般尋的意義是:“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構畫、思惟、分別”。對伺一語,有部亦沒有一樣的定義。法蘊足論卷七說:“心伺察、遍伺察、近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界身足論卷上說:“心巡行、遍巡行、隨遍巡行;伺察、遍伺察、隨遍伺察;隨轉、隨流、隨屬、彼性”。品類足論卷一對這有新的部分說明:“雲萬何
謂心粗動性。伺雲何
謂心細動性”。以粗細分別說明尋伺,當然有了新義。
有部後期的諸論典,大體還是這樣說法。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尋謂于境令心粗爲相,亦名分別思惟,想風所擊粗動而轉,此法即五識轉因。伺謂于境合心細爲相,此法即是隨順,意識于境轉因”。順正理論卷一一說:“心之粗性說名爲尋,心之細性說名爲伺”。
如上南傳佛教及有部諸論所說,可知尋是心的粗之思惟,伺是接績尋而生的細之思惟。至悟入尊者在入阿毗達磨論中,說尋是生前五識的作用因,伺是生第六意識的作用因,其他論中,未見此說。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諸論典中皆曾說到尋伺的意義。現引成唯識論卷七說:“尋謂尋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爲性;伺謂伺察,合心患遽于意言境細轉爲性。此二俱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爲業,並用思慧一分爲體,, 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義類別故,若離思慧,尋伺二種體類差別不可得故……尋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聖所說故”。
如上大小乘論典的解說,可知尋是粗的思惟作用,伺是細的思惟作用。這點南傳佛教與北傳有部,雖說彼此是同樣的,但說尋伺是從思慧一分所成的假法,沒有它們獨立的實在自體,則是唯識學派一家之言。在唯識學派以前,雖也有唱尋伺假法說者,如婆沙卷四二介紹:“或複有執,尋伺是假”。但那假的理由,沒有明白揭出。
經部系的成實論說尋伺:“若心散行數數起生,是名爲覺,又攝心中亦有粗細,粗名爲覺,以不深攝故名粗心……散心小徽則名爲觀”。說尋是散心及定心中的粗細思惟心,說伺是細思惟心。以爲尋伺就是心的自身,不視尋伺爲心所法,這可說是經部說的特征。婆沙卷四二介紹譬喻者說:“尋伺即心,如譬喻者”。俱舍卷二八亦說:“有余師言:此內等淨、等持、尋、伺皆無別體……心分別殊亦得名心所”。尋伺雖不過是心的分別差別,但這有余師言,自足指的經部師說。所以據經部系說,因爲尋伺即是心的自身,所以不與其他心心所相應俱起,尋與伺亦不同時相應。成實論卷五說:“覺觀不應一心中生,以粗細相違故”。卷六又說:“問日:有說覺觀在一心中,足事雲何
答日:不然……粗者爲覺,微者爲觀,是時方異故,不應一心”。俱舍卷二八亦舉經部說:“(尋伺)心之粗細互相違故,不應俱起”。
對這,南傳論典及有部等,木于阿含所說的初禅心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的五支,認爲尋伺相應俱起,可謂是當然的。婆沙卷四二說:“一心中粗性名尋,細性名伺”。可是世親在俱舍論卷四說:“尋伺二法定不可執一心相應……契經中……具五支言,就一地說,非一刹那,故無有過”。經典說初禅有尋伺等五支,不是一刹那的具有,所以不得俱存而是前後繼起的。像這樣的袒護經部的主張。可是衆賢在順正理論卷一一中,反駁經部的這一觀點,力說一心中尋伺可以相應俱起。
關于尋伺相應不相應,在其他部派間,也成爲一問題,宗輪論說:化地部的末宗,主張尋伺是可相應的;化地部的本宗,主張尋伺是不相應的。大乘唯識學派,采用尋伺互不相應說。瑜伽卷五五說:“所余當知互不相應”。在所余心所中,含有尋伺,證知尋伺是不相應的。成唯識論卷七更明白說:“…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