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雜染清淨諸法種子的集起,不論是對諸種子的保持,不論是從種子起諸現行的作用,可說完全是這第八識心,假定沒有第八阿賴耶識,持種之心豈不是沒有?如果真的沒有持種心,一切染淨諸法的功能,就將空無所有,染淨諸法的種子如真沒有,怎麼可以生起染淨諸法的現行

  成唯識論卷叁說:“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之所集起,名之爲心;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

  二、異熟證:領受善惡業感而成爲異熟報體的,唯識學上說爲異熱心,如是招感異熟總報的異熱心,當知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除了這第八識,固然沒有其他心識,可以擔當這個任務,就是有情總果報體,亦將不得恒時出現,所以不得不承認有別體的第八識。成唯識論卷叁說:“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有情的根身及所居的器界,亦是真異熟識之所變現,假定沒有此第八識,試問誰變根身、器界

  

  叁、趣生證:不論是怎樣一類的有情,造了任何一種的善惡業,到了這生命結束後,一定隨其業的勢力,到五趣四生中去受生,而且一旦成爲某一趣生的生命體,就不得生起該生命以外的生命,亦即不論在怎樣的情況下,不會失掉其所謂生命有主體的東西。當知這個趣生的主體,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除了第八阿賴耶識,沒有任何其他心識可擔當的。成唯識論卷叁說:“契經說:有情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識,彼趣生體應無有故”。因爲唯有恒遍無雜的異熟心,才夠資格做真實趣生的生命果報體。

  四、執受證:欲色二界有情的生命肉體,是由五色根的生理機構所組織成的,但這五色根的生理機構,所以成爲一個活潑潑的生命,並且對于外在境界接觸有所感受,不是無知的色根所能做到的,而是由于內在的心識執受色根,其能有所執受的心識,當知就是阿賴耶識,假定不是阿賴耶識的執受有色諸根,吾人的生命肉體,隨時隨刻有崩潰腐朽的可能,怎麼可說沒有賴耶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知覺的一個活人,其所有的認識作用,完全在眼等前六識,但在悶絕或熟睡等時,前六識的認識作用,全部停止活動,但人並不成爲死人,身體還是好好的,這是什麼道理?當知即是因有微細的精神覺受。而這維持生命生存的微細精神覺受,就是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叁說:“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若無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故”。所以阿賴耶識和執受身有著深切關系。

  五、壽暖識證: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體,是以壽暖識叁爲架構而相互依持的,並且在一期生命中都是如此的。壽爲長短的壽命,暖是身體的溫度,識是能任持的現行識。如是叁種,缺少了任何一種,生命就將告一段落,不能再延續的生存下去。于中最重要的,是識能夠執持壽暖,如果壽暖沒有識的執持,生命同樣的要宣告解體。成唯識論卷叁說:“契經說:壽暖識叁更互依持,得相續住;若無此識,能持壽暖,令久住識,不應有故”。阿含經中,佛說一頌:“壽暖及與識,叁法舍身時,所舍身僵仆,如木無思覺”。由這更可了知有識能持壽暖,生命才不會像木頭那樣的無所知覺。由于識不離身的能持壽暖,才使生命不絕如縷的生存下去。當知這個能持壽暖的不離身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除此沒有其他心識,可以擔負這個任務,所以不得不承認有這第八識。

  六、生死證:在五趣中輪轉的有情,總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當生命最初來受生時,前六識還沒有到來,此受生識不是賴耶是什麼?到了生命最後結束時,前六識預先漸漸的離去,正當臨命終時的一刹那,此離去識不是賴耶是什麼

  成唯識論卷叁說:“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不應有故”。因爲一個有情,不論生時死時,身心都是極端的惛昧,好像極熟睡眠或極悶絕的樣子,明了轉識都是不現起的,如不承認有個阿賴耶識,初生後死的這念心,試問究是指的什麼

  行相所緣俱不可知,其體又是極爲做細的真異熟識,爲引業所招感的果,能一期相續的恒無轉變,所以唯有此識爲生死心。

  七、名色互緣證:有情的生命不斷相績,要不外于緣起的流轉,于流轉的緣起支中,有識與名色的兩支,而這識與名色是相互爲緣的,就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名色支中的名,足受、想、行、識的四蘊,名色支中的色,是指五蘊中的色蘊。如是名色,總攝一切精神與物質,亦爲有情組織的要素。“名色既是有情身心組織的總名,當然要追問它從何來?從父精母血的和合,漸漸發達到成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說是識。識是初入母胎的識,因識的入胎,名色才能漸漸的增長、廣大起來。不但胎兒是這樣,就是出胎以後少年到成人,假使識一旦離身,我們的身心組織立刻要崩潰腐壤。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所以說名色以識爲緣。再看這入胎識,假使沒有名色作它的依托,識也不能相續存在(沒有離開物質的精神),也不能從生命的潛流(生前死後的生命),攬入現實的生命界。這不但初入胎是如此,就是少年、成人,也每每因身體的損害,使生命無法維持而中天,所以又說名色緣識……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經文說得非常明白。名色支中有識蘊,同時又有識支,這二識同時,似乎不是六識論者所能圓滿解說的”。如依大乘唯識學說,這識是指第八阿賴耶識,那就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了。成唯識論卷叁說:“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一一法,展轉相依;譬如東蘆,俱時而轉,若一倒時,余亦隨倒。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雜含卷第十二、二八八經,用束蘆的比喻,說明它的相互依存性說:“譬如叁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假定不承認第八阿賴耶識,無論你們怎樣的說法,不能說明識與名色的相互依存關系,唯有接受大乘唯識的賴耶說,始能說明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事實。

  八、四食證:佛法概論說:“有情的延續,如燈一樣,必須不斷地加進新的動力。這是什麼呢?約一期生命說,即是四食。如雜含(卷一五、叁七一經)說:“有四食資益衆生,舍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

  謂一、粗搏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食是資益增長的意思,等于平常說的營養,能使有情維持延長其生命,而且擴展長大。幾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爲食。所以阿含經中所說的食,並不限于四者,與因緣的含義相近。不過佛約資益有情作用最強盛的,特別的總括爲四食,爲後代一般論師所稱引”。于中識食,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有維持生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功用。唯識說這識食,就是阿賴耶識。因爲眼等諸識,是有間斷有轉易的,不能執持身命以維持其生存。成唯識論卷四說:“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證知阿賴耶識是有,你們不能不承認有此識。展開有機體的生命固然是這識,執取資益此生命亦是此識。長含大緣方便經中,佛對阿難清楚的說:“若識不入母眙者,有名色否

  答日:無也;識不執取,名色得增長否

  答曰:無也”。異熟識的食性,勝過其他的諸識,所以識食的識,一定是第八識,更無余識有此食用。

  九、滅定證:滅定是滅盡定的簡稱,又名滅受想定,是小乘叁果聖者與不退菩薩以上所修的定,將此定修好後,不但前六識不起作用,就是染汙的第七識亦不起活動,特別是極爲活躍的受想心所更完全停止,但入滅定的行者,不是沒有心識對于根身的執持,亦即仍有不離身的識在起執持作用。因爲發心修此定的行者,目的在對治粗動的轉識,不是爲厭離異熟識而修此定的,所以滅盡定中,不妨有異熟識的存在。不但大乘認爲有此心識的執持,入定行者仍然是個具有生命的有情,就是小乘講到入滅盡定者的根身執受,亦主具有細意識的,不過不承認是第八識而已。成唯識論卷四說:“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比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出入息爲身活動的因素,尋伺爲語活動的因素,受想爲心活動的因素。行者一旦入于此定,如是叁因悉皆滅無,身口意叁業皆不起活動,但他並不是死人,仍是一個活的有情,因爲壽既沒有滅,暖亦沒有離開身,識仍然在執持根,證知第八識不是沒有。假定認爲滅盡定中沒有第八識,試問誰能執持諸根壽暖

  如承認住滅定者有壽暖在,就不得不接受大乘所說有第八識。

  十、染淨證:萬有諸法,不論染淨,不但以心爲木,亦是因心而生,依心而住。心受彼熏,執持彼種。如一切染淨有爲無爲,皆是以第八識爲根本的;如前七轉識的現行活動,皆是依第八識而住的;第八識亦是能受彼前七轉識之所熏習的;接受它們熏習後,第八識又能持彼前七轉識的叁性染淨種子。諸如此類的殊勝功用,不是轉識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不能不承認有第八識。成唯識論卷四說:“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假定沒有第八識在,試問誰能持彼一切染淨法種子誰當變起現實世界

  如是像上所舉的十大理證,在在證明賴耶識的是有,不論小乘學者思想是怎樣的保守,但總舉不出反證以推翻上面強有力的理由,可以證知阿賴耶識的決定是有。不說前六識不具如上的功能,非業所感的第七末那識,因爲是有覆無記性,更不能擔當如上的任務。

  再以人的一期生命實體說:吾人生存在這世間數十寒暑,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的結束,都被稱之爲人,但是人之所以爲人,到底以什麼爲它的實體?如說這個身體是人,但這身體時刻在變化中,甚至刹那刹那在變遷,有時演化得整個身體換成一個樣子,若是前後改變的身體,怎麼可以說爲人的本體

  不錯,生命體上的色法是在變的,不夠資格稱爲人的本體,但是吾人有;忌識分…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