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淨分的次序:“第一頌明第六識,第二頌明第七識,第叁頌明第八識,第四頌明前五識”。此不同于雜染分的,就是將前五識的轉染成淨,放在最後來講。爲什麼要這樣

  因前五識本身力量薄弱,自己不能轉染成淨,定要等到第八識轉成清淨,前五識才能隨之轉爲清淨。太虛大師雖這樣的調換次第來講,但現在還是順著頌文的次第講,以免初聽的人摸不著頭緒。

  奘公造這八識頌時,雖欲將這八個心識的意義,從凡聖各個不同的側面,予作種種的詳細說明,畢竟由于八識意義深廣,加上受到頌文字數限製,未能面面周到的,顯示所有的意義,自是無可置疑的,但這不是不欲將之顯一不出來,而是有些義理不必明顯說明,學者亦可從頌文中窺知。如每一心識活動生起,各各有它們的依緣,這是每個唯識學者所知道的,但在現在的頌文中,只講到前五識的依緣,六七八叁識的依緣,並沒有絲毫的提到,看來似乎不怎麼圓滿,殊不知講到前五識依緣時,必然就會順便講到後叁識的依緣,所以頌文沒有表出,並不影響木頌價值。依緣是這樣說法,其他沒有標顯的,亦可作如是觀。不過爲使諸位更清楚的了解唯識義理,凡是頌文所沒有說到的,在解釋頌文時,盡可能的指出,好讓諸位對唯識的各方面,都能有個概略的認識。現在還請諸位知道的,就是唯識學說明一切法的建立,不特是佛法教理的根本學,亦是時代思潮中的思想指南,因而我們應好好的學習它!

  正釋頌文

  一 前五識頌

  1 有漏雜染識

  性境、現量、通叁性。

  前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識既有五,爲什麼不各自獨立而綜合的說在一起

  原因在這五識:同樣是以淨色根爲所依;同樣是以五塵境爲所緣;同樣是緣現在所有的境界;同樣是屬現量之所得;同樣是向外門轉的;同樣是有間斷而不相續的。不特在雜染位上有這麼多的義類相同,就是到清淨位上亦是同樣得一成所作智的。因爲如此,所以合頌,不一一的分別說明。

  性境 是明識所緣的境界。任何一種心識活動的生起,必有它各各所認識的境界,沒有那個識沒有它所認識的對象的,而且從這當中,可以顯示出能認識與所認識的關系。如就各個識說,其所緣的境界,當然是很多的,但就境界自體,是假是實分別,通常說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的叁種,五識所緣的唯是性境。

  性境的性字,是真實不虛假的意思,不論在怎樣的情形下,都不會改變其特有的性質。如固體的地以堅爲性,液體的水以濕爲性,暖體的火以熱爲性,氣體的風以動爲性,都是不可政變的。雖說氣體可以變成液體,液體可以變成固體,但當它們在固體、液體、氣體的本位時,必然是以堅、濕、動爲性的。固體的地不會以濕爲性,液體的水不會以動爲性,氣體的風不會以堅爲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真實不虛假的性境,與遍計所執的空花兔角不同。

  爲什麼說性境是真實不虛的

  因五識所緣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是四大四徼八法所成的,是從相分真實種子生的,是具有真實自體作用的,是能無錯謬的實證到的,不但不是分別計度而起的,亦不是隨心妄想構造成的,更不是虛幻假施設的,而是現前一念所能確實感到的,既不是已成過去的陳迹,更不是尚未到來的幻影。如有實有的色塵呈現在前,眼識才能以彼爲所緣境,假定現前根本沒有實在的色境,眼識自然就沒有它所緣的對象。

  識緣性境的,不但前五識,第八識亦然,不過仍有不同的,就是前五識所緣的是有本質的性境,而第八識所緣的是無本質的性境。所謂無本質的性境,到講第八識時再講。所謂有本質的性境,以前五識說,顯示五識所緣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是依托第八識的相分爲本質,隨即變爲自識相分而爲所緣,譬如以鏡爲本質而于鏡中現起影像一樣,所以名爲有本質的性境。站在真谛的立場看,這固然是如夢如幻的,沒有它的絲毫真實性可得;站在俗谛的立場看,五識所緣的五塵,不是離識而外在的,是從自種子生的五識的相分,所以當正緣的時候,複又反熏內種而生起賴耶中的新種子。以唯識義說,這是因緣變,不能說它不是實境。什麼叫做因緣變)成唯識論說:心所的變現相分,不藉能緣的分別力,由自己種子的因緣而生,有心色的實體實用的,亦即這裏所說的性境,所以這是實有的事境,與藉能緣的分別力而反起的分別變的相分,如緣龜毛兔角不帶本質的獨影幻境,是有相當不同的。

  現量 是明識所有的量度。在吾人的認識活動中,能認識的是識,所認識的是境,于此能所認識問,必有識量的生起。量是量度或計慮的意思。如賣布的以尺量布,可計算出布的幾尺幾寸等的長短;假定不用尺去量一量,賣出的布多少就無法知道。當知吾人的心識去認識境界也是如此:所認識的客觀對象,是黑是白的辨別,是是是非的審定,是邪是正的抉擇,是善是惡的分析,皆是心識的計慮量度,如沒有心識的計慮量度,勢必成爲是非不辨,善惡不分,邪正錯亂,黑白顛倒,可見識量是極爲重要的。因爲要有識量,才能得到一個正確的知識。不過以識量境,由于隨因不同,其果亦有差別,所以向來說有現量、比量、非量的叁量。但前五識所有的識量,于叁量中唯是現量,不通比量、非量。

  現量之所以得名爲現量,要須具備叁個必要條件:一、在時間上說,一定是要現在的,既不可成爲過去的,亦不可屬于未來的,因爲過去未來無體,根本是不可捉摸的,怎麼可以成爲現量

  二、在對象來說,一定是要顯現或現露了的東西,亦即已經到了現行位上而可明白體見的,並不是隱藏在種子位上而無法看到的,如隱藏在裏面無法可看到,怎麼可以成爲現量子叁、在能所量上,亦即能量的心與所量的境,二者俱是明白顯現在前的,且彼此一致的吻合無問,並不是此刻沒有實在的東西存在,假定沒有實在的東西存在,怎麼可以成爲現量子具此現在、顯現、現有的一二個條件,而且還要不用意識加以思索,能夠立即直覺親證到的境界,方可說爲真正現量。

  五識所緣的所以皆是現量境,因五識的認識五塵,都是運用的直覺,是親證無錯謬的,不特不夾帶任何名字語言,且亦沒有隨念、計度二種分別,唯有第一念的自性分別。具體的說:如眼識緣色境時,好像緣現前鮮豔的花,只是直覺其爲一朵鮮豔的花,既不分別花是怎樣的顔色及種類,亦複不加以言說名詞,得其真實不盧的實相,所以不是比量,更加不是非量,唯是現量而已。

  通叁性 是明識所有的性別。此中所說的性別,是指善、惡、無記的叁性,在倫理道德的價值上予以判別的。吾人的行爲活動,予以道德的評價,要不出于善惡的兩面,不是善的就是惡的,所以在學派中,如大衆部學者,根本不承認有中容性的無記。但小乘說一切有部及大乘唯識學,都認爲心通善、惡、無記叁性的。

  唯識學者說此叁性各有二種:一是離諸穢惡的自性清淨善,二是能于此世他世俱得順益的善行。成唯識論說:“順益此世、他世爲善”。此世他世,依通常說,是指表現行爲活動者,能得順現報、順生報的不同。有人又作這樣解釋:此世是指他人或社會,他世是指自己本身。意謂于己于人均有利的,是善的道德的行爲。不善與這剛剛相反:一是不清淨的自性穢惡,二是能于此世他世俱得違損的惡行。成唯識論說:“違損此世、他世爲惡”。此世他世不同的解釋,比例善行可知。無記二者:一是體非清淨,能夠隱覆真實境相的,名爲有覆無記;二是體非垢穢,不會隱覆真實境相的,名爲無覆無記。是二無記,均屬不能造業,或是縱然造業,亦不能作此世他世的順益損害,換句話說,就是不得順現報、順生報的善惡果報。“如不自覺的搖一搖頭,唠一唠嘴,這些行爲就不能說是善惡,那就叫無記性”,是不可記別其爲善爲惡的,所以稱爲無記性。而“這無記,不是善惡的化合,是非善非惡的,與善惡鼎立而叁的中容性”。

  如是善、惡、無記的叁性,還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自性的善、不善、無記。如信等十一個善心所,是其自身本來純粹是善的,不待其他的因緣助成,是爲自性善;如貪等根本煩惱能引發隨煩惱等,是其自身本來純粹是不善的,不待其他的因緣助成,是爲自性不善;如五根及香、味、觸的八色界處,還有命根、衆同分、名句文身等,是其自身無所謂善與不善的,名爲自性無記。”是相應的善、不善、無記。謂從心識的本身說,原不可說是善、是不善、是無記的,但心識的生起活動,不能離開它所相應的心所,受所相應的心所是善、是不善、是無記的影響,以確定心識自身的足善、是不善、是無記。說明白點:心識與信等十一善心所相應活動起來,是爲相應善;心識與貪等諸不善心所相應活動起來,是爲相應不善;心識與遍行等心所相應活動起來,是爲相應無記。“如對路旁的一切,漠不關心的走去,雖不是毫無所知,但也沒有善心所或惡心所孱雜進去,那時的心,只與受、想等心所同起,這就是無記性。所以善心、惡心,不是心的自性是善、是惡,只是與善惡心所相應的關系。善心像雜藥水,惡心像雜毒水,水的自性不是藥也不是毒”。

  說明了叁性不同類別的意義,進而就要論究五識爲什麼是通叁性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前五識的發生活動作用,不是單獨可以做到的,而與同時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即五識的作用生起,是隨第六意識而來,而第六意識的活動,亦因五識的緣境,才得更爲明了。所以任運而起的前五識,不論是善、是不善、是無記,必定是由第六意識所引導,意識如果是與善心所相應的,由意識所引導的五識亦成爲善;意識如果是與惡心所相應的,由意識所引導的五識亦成爲惡;意識如果是與無記心所相應的,由意識所引導的五識亦成無記。五識既隨第六意識的活動而活動,第六意識是通叁性的,前五識自亦隨之而通叁性。

  眼、耳、身叁,二地居。

  此句是明五識在叁界九地中的如何系…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