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奉請娑婆菩薩戒上座,伽耶山頂初受菩薩戒文殊師利大菩薩摩诃薩,爲我作菩薩戒羯磨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一說)。”
繼請教授阿阇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戒傳戒付囑,寂滅道場初受菩薩戒,梅怛哩耶大菩薩摩诃薩,爲我作菩薩戒教授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一說)。”
繼請尊證師範。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大師,一切世界常誦菩薩戒,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爲我作菩薩戒尊證師範。慈愍故(一說)。”
繼請同學等侶。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大衆,一切世界常學菩薩戒,一切同法菩薩摩诃薩,爲我作菩薩戒同學等侶。慈愍故(一說)。”
繼請金剛外護。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護法,一切世界常護菩薩戒,一切金剛、天衆、變化者,爲我作菩薩戒修覺外護。慈愍故(一說)。”
繼請在場的戒師。受戒者念:“我某甲等,今從大德求受菩薩戒。大德于我不憚勞苦。慈愍故。”
接著傳戒師應爲求戒者在諸聖師(佛菩薩)面前代白雲:“敬白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某甲等求我白諸佛菩薩,欲從諸佛菩薩,乞受菩薩戒,此某甲等,已發大願,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願諸佛菩薩憐愍故,施與某甲等菩薩戒(叁說)。”
第四,忏悔。最澄在《授菩薩戒儀》中說:“無始以來,誰能無罪?或有重罪孽,障須忏悔。”忏悔可分叁步:第一步忏悔的目的。忏悔的目的是洗滌自己無始以來的罪過,使身心清白,如“法器清淨,方堪進受”。第二步,懂得運心的方法。最澄引智者《摩诃止觀》中的說法:“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爲對治。此二十心通爲諸忏之本。”他說的順流十心,即是:“一者,自從無始,暗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人我。計人我,故起于身見;身見故妄想顛倒,妄想顛倒,故起貪瞋癡;癡故廣造諸業,業故則流轉生死。二者,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勤惑我心,倍加隆盛。叁者,內外惡緣既具,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于他善都無隨喜。四者,縱恣叁業,無惡不爲。五者,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者,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者,魯扈底究,不畏惡道。九者,無慚無愧。十者,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這樣,順生死流,昏倒造惡,罪業愈積愈重。忏悔,就是要用空全相反的逆流十種心,對治這順流十心,使之轉惡爲善。第叁步,忏悔的方式。最澄說:“忏悔法有叁種:上品忏者,舉身投地如大山崩,毛孔流血;中品忏者,自露所犯,悲泣流淚;下品忏者,通陳過咎,隨師口言。”(同上)
忏悔者的誓詞一般是:
“仰啓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叁寶,釋迦牟尼,當來彌勒,十二部經,真如藏海,諸大菩薩,緣覺聲聞證明。我等披陳忏悔,從無始來,至于今日,于其中間,皆由妄計。我人爲貪瞋癡無量煩惱亂身心,縱恣叁業,具造十惡、五逆、四重,作一闡提,撥無因果,壞僧伽藍,焚燒經像,身四威儀損傷含識,盜叁寶物及余趣財,顛倒邪淫,汙染梵行,汙父汙母,汙比丘、比丘尼、人男、人女、畜生、鬼神等一切男女;诳惑叁寶,謗叁乘法,言非佛說,障礙留難;或飲酒食肉無慈愍心。或食五辛,熏穢叁寶;或于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诃責;乃至于一切有情無情,作不饒益。如是等罪,不可數知,自作教他,見聞隨喜。今對叁寶前披陳忏悔,齊佛所知,不敢覆藏,一忏已後,永斷相續,更不敢作。願罪消滅,唯願叁寶慈悲證明。”
除了上述事忏外,安然在《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卷中還提出理忏,並認爲修理忏勝于事忏。他引《心地觀》偈雲:“若有清信善男女,日夜能觀妙理空。一切罪障自銷除,是名最上持淨戒。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諸善男女真實觀,名爲諸佛秘要門。”他還具體解釋說:“(理忏和事忏)二門中,理忏最勝。故《普賢觀》,十方諸佛說忏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無法,從顛倒相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獲至寶,無住無壞,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谛寂靜。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大莊嚴忏悔,名無罪相忏悔,名破壞心識忏悔。”(同上卷中)也就是說,到了理忏的最高境界,是“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谛寂靜”,無罪無福,入大涅槃。此種忏悔,才是大乘規實之義,能除卻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疾成阿耨菩提。
第五,發心。爲了報答四恩,應發清淨菩提心,受叁聚戒。受戒者(稱新學菩薩)向戒師(稱先學有智有力菩薩)頂禮後,說:“我今欲發大菩提心!”戒師應教誨說:“過去菩薩已發,未來菩薩當發,現在菩薩今發!仁者(對受戒者的尊稱):如今隨順叁世一切菩薩,當發大菩提心,一心志求無上菩提。”這時,受戒者應當這樣說:“我今發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隨順叁世諸菩薩,盡未來際不退轉!”這時,戒師以無亂心問他:“仁如是聽,是仁慈菩薩欤否?”受戒者應答:“是發菩提願!”不可說成:“已發菩薩願!”這時,戒師才教他念四弘誓願:“圓融十界諸衆生,我今發誓必濟度。圓融五住諸煩惱,我今發誓必斷除。圓融四門諸道品,我今發誓必盡知。圓融法性真佛道,我今發誓必顯得。”教畢後,由受戒者單獨背念一遍。
第六,問遮。是戒師查問受戒者從無始以來有何罪過。戒師對受戒人說:“我今問汝,當如實答;若不如實答,徒欺諸佛。汝不曾出佛身血否?不曾殺父否?不曾殺母否?不曾殺和尚否?不曾殺阿阇梨否?不曾破羯磨轉***僧否?不曾殺聖人否?”若無“七遮”罪,准予授戒。然後再問受戒者有無犯“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罪。若曾犯過“十重戒”罪,可准他忏悔。忏悔的方式是:跪在佛菩薩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禮叁世千佛”,直到親見“佛來摩頂”,或者看到佛的相好莊嚴以及“光、花種種異相”爲止。因此,忏悔的時間沒有限定,或一七日,或二、叁七日(14天或21天),乃至一年。若受戒者始終未見“佛來摩頂”或看到佛的“好相”,則“雖忏無益”,表明舊戒已失,應當增新戒。
受戒人若曾犯四十八輕戒之一,可用“對悔”的方式,對著菩薩僧,自行忏悔。其方式是:請一德行高尚的菩薩僧爲忏主,受戒者的求請辭雲:“菩薩專念!我某甲今請菩薩爲犯輕垢忏悔主,願菩薩爲我作忏悔。慈愍故(叁說)。”接著忏悔。受戒人與菩薩僧跪合掌,說:“菩薩南嶽懷讓志!我某甲爲故不聽大乘法等,犯輕垢罪。今向菩薩發露忏悔,忏悔則安樂,不忏悔不安樂,憶念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菩薩憶我,請淨戒身具足清淨菩薩(叁說)。”忏悔主合掌對他說:“自責汝心,應生厭離(忏悔已後,自責的思想也應當丟開)!”受戒者答:“爾(是)!”
第七,授戒。先示戒相,再正授戒。戒師在授戒前先向受戒者宣說戒相:戒相是菩薩叁聚淨戒。可分爲四種:小乘、通乘、別乘、圓乘戒法。這裏授的是大乘圓教菩薩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攝善法戒(八萬四千因果佛性常住藏)和饒益有情戒(六度四攝,無量行願藏)。受此菩薩叁聚戒,能饒益一切有情,修攝一切善法,修攝一切律儀。以此來表明菩薩叁聚戒功德的巨大。最後告訴受戒者:“我今相代諸佛菩薩谛語汝等,諸佛適今告汝等言:一切如來金剛寶戒,五分法身,汝等心中,本來常住,萬德圓滿,明如日月,妝如璎珞,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遍一切處,等如虛空。谛信此語,是名成佛。”(《普通廣釋》卷下)以增強修持者成佛的信心和決心。
接著是正授戒。戒師對受戒者宣告:“汝等谛聽!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薩淨戒,求受一切菩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諸淨戒,此諸學處,過去一切諸菩薩,已受已學已解已行已成佛,未來一切諸菩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佛,現在一切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今成佛。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同上)還告訴受戒者應當這樣想:“今于此處現在菩薩戒大和尚(是)釋迦牟尼如來,羯磨阿阇梨(是)文殊師利菩薩,教授阿阇梨(是)梅怛哩耶(彌勒)菩薩,尊證大師(是)一切如來,同學等侶(是)一切菩薩,受戒外護(是)天剛天等。今正(現在正是)文殊師利菩薩發梵音聲,作此羯磨,亦當梅怛哩耶菩薩以慈言音,教授此事”(同上),“汝等能持否?”戒師接連叁問,受戒者叁次回答:“能!”
當受戒者第一遍回答:“能”時,戒師便說:“十方法界一切境上微妙戒法,悉皆動轉,不久當應入汝身中!”第二遍回答“能”時,戒師便說:“此妙戒法,即從法界諸法上起,遍虛空中集汝頂上,微妙可愛,如光明雲臺!”第叁遍回答“能”時,戒師又指示道:“此妙法入汝身中,清淨圓滿。正在此時納受戒法,不得余覺余思念以戒不滿!”
第叁遍結束,戒師應語:“自今以後,永號汝等,以爲諸佛!”如《梵網經》所說:“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規是諸佛子!”
第八,證明。戒師爲受戒者向十方諸佛呈言:“弟子某甲仰啓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于此素诃(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某國某州某縣僧伽藍中,佛菩薩像前有衆多佛子,來于我所,求菩薩戒竟。我已爲師作證明,唯願諸佛亦爲作證明(叁說)。”
接著,大衆同聲啓佛:
歸命牟尼大覺尊,已爲淨戒大和尚。
龍種淨智尊王佛,已爲淨戒阿阇梨。
未來導師彌勒佛,已爲淨戒教授師。
現在十方一切佛,已爲淨戒尊證師。…
《臺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