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朱封鳌)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

  朱封鳌著

  台密的修持仪轨是最澄和圆仁相继制订,直到安然才完善成熟的。其仪式既继承了最澄严持戒律和鲜明的护国保民思想,也吸取了密教的内容,从“圆密一致”,逐渐发展到“一大圆教”。以下主要是探索台密修持的独特方式及其与天台宗的思想渊源,而不是弘扬台密。

  一、菩萨戒

  台密弟子所受的是大乘戒,即菩萨戒。为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作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台密大师认为,它大大高于小乘声闻所受持的戒律小乘声闻戒。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的大乘经典主要有《梵网》和《瑜伽》两类经典。日本台密主要是按《梵网经·律藏品》制定的,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十重禁戒又称十波罗夷,为十种严重的禁戒,即: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酤酒戒、不说过罪戒、不自赞毁他戒、不悭戒、不瞋戒、不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是为防犯轻垢罪所制定的戒条,即: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食五辛戒、不教诲罪戒、不供给请法戒、懈怠不听法戒、背大(乘)向小(乘)戒、不看病戒、畜(蓄)杀众生戒、国使(通敌叛国)戒、贩卖(六畜)戒、谤毁戒、放火烧戒、僻教戒、为利倒说戒、恃势乞求戒、无解作师戒、两舌戒、不行放救戒、瞋打报仇戒、憍慢不请法戒、憍慢僻说戒、不习学佛戒、不善和众戒、独受利养戒、受别请戒、别请僧戒、邪命自活戒、不敬好时戒、不行救赎戒、损害众生戒、邪业觉观戒、暂念小乘戒、不发愿戒、不发誓戒、冒难游行戒、乖尊卑次序戒、不修福慧戒、揀择受戒戒、为利作师戒、为恶人说戒戒、无惭受施戒、不养经典戒、不化众生戒、说法不如法戒、非法制限戒、破法戒。台密大师认为,十重禁戒与四十八轻戒都是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的心地法门,自过去七佛为始,直至三世的诸佛、菩萨等,都广为念诵,故一切大众皆应受持,若常诵读、解说、书写,则得见千佛,生于人道、天中,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八难。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5种利益:①十方诸佛愍念守护。②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③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④功德多聚,戒度成就。⑤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日本从最澄开始,在比睿山对习学天台宗的弟子授大乘菩萨戒。最澄著有《授菩萨戒仪》。其传戒仪轨到弟子安然时期,渐趋成熟。安然在元庆六年撰成《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一书(见《大正藏》卷74),对最澄以来的传戒仪轨,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释。

  安然生活的时期,日本的菩萨戒本有10种,即:梵网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制旨本、达摩本、明旷本、妙乐本、和国本。他通过比较,采用了妙乐本,即《妙乐十二门戒仪》,又称《授菩萨戒仪》(一卷)。此书为唐代湛然撰,是圆顿戒家最重视的戒仪。它参照梵网、地持、高昌、璎珞、新撰、制旨等6种版本,而新立按月菩萨戒行事的戒仪,内容分为开导、三归、请师、忏悔、发心、问遮、授戒、证明、现相、说相、广愿、劝持12门。最澄著的《授菩萨戒仪》,就是完全根据这一版本的。安然的《普通授菩萨戒广释》,则对它作了适当的调整,如将妙乐本的第九现相,第十说相,改为第九瑞相,第十戒相;又将妙乐本的第十一广愿和第十二劝持予以对调。

  这里,根据最澄的《按月菩萨戒仪》和安然的《普通授菩萨戒广释》(均见《大正藏》卷74),介绍一下台密授菩萨戒的主要做法。

  授菩萨戒的仪轨在一定的时日举行。戒坛的建筑形状,完全依准唐道宣的《戒坛图经》中的样式。仪式中传授戒法之师称为戒和尚,讲授戒法者为教授师(教授阿阇梨),教导戒场有关作法者为羯磨师(羯磨阿阇梨),三者合称为三师。此外,与会者至少尚须有七位证明师(尊证师),总称“三师七证”(合称十师)。授戒的程序如下:

  第一,开导。是传戒师在授戒前对受戒者的观察和开导。具体可分六方面:一、定根机,二、观信心,三 、察意乐,四、择道场,五、示师相,六、显戒德。

  定根机,是论受戒者的根器。安然认为菩萨戒是佛菩萨普度众生的一种戒法,人人可求,并非高不可攀。他在《普通广释》卷上举了几个例子:说是当年达摩无谶三藏持菩萨戒本,来化西凉时,有沙门法进,求菩萨戒,并请戒本。达摩认为:“此国人粗,岂有堪为菩萨道器?”不给授戒。法进苦请,不获所愿,便在佛像前立誓求戒。7日后,梦见弥勒菩萨亲为授戒,并授与戒本。沙门道进,求菩萨戒,达摩也不答应,叫他先向佛忏悔。道进忏悔了7天,再求菩萨戒。达摩大怒,责怪他忏悔的时间太短。道进一直忤悔3年,梦见释迦牟尼佛亲自给他授戒。授戒时所说戒法,他一一记得。道进第二天去见达摩,想告诉他昨晚的梦。在离达摩十步远时,达摩已经知道,惊奇地说:“善哉善哉!汝已感戒,我当作证!”当即在佛像前给道进说戒法。道进一听,竟和梦中释迦佛所说的一模一样。还有道朗法师求菩萨戒的经过,也是如此。安然认为,天竺等国的高僧(如达摩),对菩萨戒的神秘观点是不对的。“我日本国,皆信大乘,无有一人,不愿成佛”(同上),依《梵网菩萨戒经》所述,除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上(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僧、杀圣人等七遮罪外,凡了解法师之语者,无论身为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太监)、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师、金刚神,乃至变化人(由男性变为女性,或由女性变为男性)等,均可以受戒。

  观信心,是观察求戒者的信心和决心。安然认为,“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同上),求菩萨戒者,应当“常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对自己有必定成佛的信心,则戒品已经具足。菩萨戒不应向没有成佛信心者宣说,也不应向诽谤大乘者宣说。不然,不信者会因而诽谤,以致堕落地狱。

  察意乐,是了解求菩萨戒者有何意乐要求此戒。凡有以下十种意乐,皆准许受戒:一、欲即身成佛,二、欲绍承菩萨位,三、欲作菩萨比丘、比丘尼,四、欲从小乘转向大乘,五、欲永不失戒,六、欲重受佛戒,七、欲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八、欲得诸佛菩萨圣众护念,九、欲作一切王(法王、转轮王、鬼王、魔王等),十、欲绍三世化导众生。欲得这十种意乐,是发大心的表现,因此,应当给予授戒。

  择道场,包括选择两种道场:即外道场和内道场。安然认为,外道场可以“随缘开场”,如“净满如来,莲华台藏以为菩萨戒场”;“释迦如来,第四禅中,菩提树下以为菩萨七众戒场”。帝王可以将道场设在内廷,僧人则可将道场设在寺中。凡设菩萨戒道场以后,其地威力无比:“若受菩萨戒地,变成金刚道场,大劫三灾现时,不能破坏此地”,“余地皆坏,此处如柱”(同上)。因为“受菩萨戒地,名常寂光土”,成了“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究竟证会之处”(同上)。内道场,即是受戒者自身。安然认为,“行者自身即是道场,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皆来住中,当知受菩萨戒之身,即是金刚道场。一切诸佛集会此中,尽未来际,不可舍离。”受戒之后,“体如虚空,永无敌对,十方世界,四魔境界,尽力破坏,莫倾毛孔”(同上)。

  示师相,指戒师。菩萨戒的戒师分为诸佛、圣人(菩萨)、凡师等三类。一、诸佛师,包括真佛或佛像,如生身舍利道具锡钵,法身舍利大乘经卷等;二、菩萨师,包括真菩萨或菩萨像,如生身舍利持物锡钵,法身舍利大乘律论等;三、凡夫师,须是真正的大德,具足五德,即:①持戒,②十腊以上,③解律藏,④通禅思,⑤慧藏穷玄,学识渊博。

  显戒德,是指受不同的戒,能获得不同的功德。安然根据《报恩经》所说,认为若受三归五戒,下一世生人;受八戒,下一世生天;受二百五十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得阿罗汉;受五百戒,六千威仪,十二万细行,生非想非非想天;若受菩萨戒,得成佛果。他说:“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若受声闻戒者,不见佛性如来;若受菩萨戒者,能见菩提。”

  第二,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宝有三种:一、住持三宝,指泥木素像为佛宝,黄卷赤轴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二、别相三宝,指三世三身为佛宝,所说法门为法宝,三乘贤圣为僧宝。三、一体三宝。这是根据天台宗的解释,实相圆理,名为一体,三即一,一即三,名为三宝。心体觉智名佛宝,性体离念名法宝,心体无诤名僧宝。“凡圣始终,此三具足,佛已修证,应物现形,别相住持,功由一体。我等理是如冰在水,今始觉知,正向此三,尽未来际,为归依处”(同上书卷中)。

  受三归时,受戒者应念:弟子某甲等,始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等,始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从今以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慈愍故(礼三宝)。

  第三,请师。受菩萨戒,规格高,须请诸佛师、贤圣师和凡师。先请释迦佛为戒和尚,次请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梨,次请梅怛哩耶(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次请一切如来、应供、正等觉为尊证师范,次请一切同法菩萨摩诃萨为同学等侣,次请十方菩萨戒护法为金刚外护。然后,再请现前戒师。请师时,先请戒和尚,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请娑婆界教主,菩提树下始结菩萨戒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为我作菩萨戒和上(尚)。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说)。”

  继请羯磨阿阇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