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朱封鳌)▪P5

  ..续本文上一页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萨表示四行(菩萨、福德、智慧、羯磨)。胎藏界曼荼罗分为佛部、金刚部、莲华部等三部。在众生心中则表示粗妄执、细妄执、极细妄执等三妄执实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中台院及其东西等六院,相当于佛部;北方之观音、地藏二院,相当于莲华部;南方之金刚手、除障盖二院,相当于金刚部;外金刚部院摄属于三部,而通称为金刚部。

  三、印明

  印明,又称印咒、印言、契明。是印相与陀罗尼(dhārani)的合称。即手结诸佛菩萨的印契,口诵真言陀罗尼。台密家认为,印乃诸尊的身密;咒为诸尊的语密。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智者所创的天台宗,虽也有某些密教成分,如在《请观音经疏》中提出诵陀罗尼,观想佛的相好庄严等。但在修持中没有后来密宗那一套系统的真言,更没有契印。而台密在教理上弘扬天台,在修持上十分讲究契印和真言。显然是最澄在中国既从道邃学习教法,又从“越州龙兴寺顺晓灌顶,传受三部三昧耶图样契印”;圆仁在中国既从五台山志远和尚学天台,又“至青龙寺从义真阿阇梨入胎藏灌顶道,学毗卢遮那经中真言印契”(见《阿娑缚抄》卷194—195《名匠略传》)的结果。

  结印应十分庄重。《大日经疏》卷13云:“(结印)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嗽口,以涂香涂手,方得作也。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青龙寺仪轨》亦称,结印之际祈念诸佛加被,则可得悉地。

  结印之双手或十指,有特殊名称。圆仁在《苏悉地妙心大》中,称两手为二羽、月堂、禅智、定慧;称十指为十度、十轮、十峰等。每一手指,又各有专名。

  结印时,须诵真言。真言,梵语mantra。音译曼怛罗、曼荼罗。又称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语、密号、种子(指一字二字者)。即真实而不虚假的语言。在密宗,相当于三密中的语密,故称“真言秘密”。或指佛、菩萨、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指含有深奥教法的秘密语句,凡夫二乘所不能知的。中国和日本对梵语中的真言意义皆不作翻译,仅用译音。认为念唱或书写、作观其文字,即可得到与真言相应的功德,故念诵真言不仅可以得到即身成佛的开悟,还能满足世俗美好的愿望,如灭罪、得福等等。

  圆仁非常强调三密加持的作用。他认为台密修持者应当藉结手印功德力,将自己的身业转成如来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将自己语业转成如来的语密;藉观想本尊的功德力,将自己的意密转成如来的意密。藉三密加持作用。铲除一切魔障,直成佛果。所以他将持三密比作“披三甲冑”。声称:“三密甲胄,著法界体;定慧之手,执持阿字利剑。如来要誓,事理兼备,无灾不除,无乐不与。譬如勇士,密著甲胄,执持利剑,入群贼中,自他俱安。“(《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一)充分表明修持台密是“事理兼备,无灾不除,无乐不予”的殊胜法门。

  四拳十二合掌

  手印的种类很多。最早《牟尼曼拏罗咒经》中的手印,只有19种;但在七世纪阿地瞿多(Atikuta)译出的《陀罗尼集经》中,这类手印已有300多种。唐代天台宗僧人一行在《大日经疏》卷13以总括性、组织性的说明,将四拳与十二合掌列为一切印的印母。

  所谓印母,即密教用来作为一切印契基础的基本印。合掌,表示开敷之莲花;拳,表示月轮。又以合掌为印母的印契,一般是就众生边与本有门而明其义;而以拳为印母的印契,则多就如来边与修生门而明其义(参见《大日经疏》卷13)。

  所谓“四拳”,即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莲华拳又称胎拳。常被用为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头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压头指中节侧方。如《大日经疏》卷13所说:“如常作拳法,大指竖之。”此印相系表示地、水、火、风、空等五大法性之理塔。因莲花表理,故称莲花拳。

  金刚拳,主要是被用于金刚顶部。《金刚顶经》中所说的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刚拳为其基本。《大日经疏》说其印相为:“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金轮时处轨》说为:“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大指,以头指拄大指之背。”虽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刚拳的结法因而有异,但大多以《金轮时处轨》所说为准。《金刚顶经》谓此金刚拳为:“一切如来身语心金刚缚智印。”不空的《般若理趣释》谓为:“身口意金刚合成名为拳。”两者都认为此金刚拳是表示一切如来身语意之三密活动的统持与缚持。

  外缚拳,《大日经疏》卷13称此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称为外缚。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现。右手拇指置于左手拇指之上。《金刚顶经》称它为金刚缚,并说此金刚缚是“二手如月形”。这是以外缚的掌中圆形表月轮。《金刚顶经》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缚拳为其印母。依《金刚顶经略出念诵经》所载,为观出缠月轮而修菩提心观时,须结此外缚印,由此推知,此外缚的十指应是表示月轮向外发出光明。此印相特用于胎藏界曼荼罗。

  内缚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屈向掌中。右手拇指置于左手拇指之上。关于其印义,一般认为这是以轻雾中的月轮,表示通达菩提心的阶位。叉在掌内的十指,即是表示潜在轻雾中之月轮的光明。此印相特用于金刚界曼荼罗。

  上述的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等四类,若再加上忿怒拳、如来拳则成六拳。所谓忿怒拳,是以无名指、中指握大指,竖头指与小指并稍屈如牙。所谓如来拳,是左手作莲华拳,右手作金刚拳,并以右手金刚拳握左手的大指。但后二拳,不作印母用。

  关于十二合掌,《大日经疏》卷13中说:“十二种合掌名相,凡诸印法,此十二极要。”对其名称和印相均作了阐述。这里根据经疏所说,以地、水、火、风、空依次为小指、无名指、中指、头指、大指的代称,将十二合掌作一通俗阐释:(1)宁尾拏合掌,又称坚实心合掌,即坚合二掌,两掌间无空虚。(2)补吒合掌,又称虚心合掌,即如坚实心合掌,但两掌间存少许空虚。(3)屈满罗合掌,又称未敷莲合掌,其形虚心合掌而内空,稍呈穹隆,如莲花未开形。(4)仆拏合掌,又称初开莲合掌,即二地、二空掌,水、火、风三指稍离,如莲花初开状。(5)多那若合掌,又称显露合掌,即两手并排,二地相著,掌心向上。(6)阿陀罗合掌,又称持水合掌,即两掌并仰,指头稍屈相著,仅二空各接于二风侧,如掬水状。(7)钵罗拏么合掌,又称归命合掌、金刚合掌,即十指相互交叉,右手五指置于左手五指之上。(8)微钵哩多合掌,又称反叉合掌,即两手背相合,十指相叉。(9)毗钵罗哩曵萨多合掌,又称反背互相著合掌,即仰右手,俯左手,两手背相著。(10)帝哩曵合掌,又称横柱指合掌,即二手仰掌,仅二火相著仰之,其余指头稍开散。(11)阿驮罗合掌,又称覆手向下合掌,即覆两掌,并二空,仅有两火相著。(12)阿驮罗合掌,又称覆手合掌,即覆两掌,二空并接,十指皆向外。

  十二合掌各有极深秘的意义。据称佛菩萨在说法、修持或集会时,按各种不同的场合、次位而选用。如一行《大日经疏·密印品》称:毗卢遮那佛当众说灌顶仪法后,告诉金刚手将宣说密印。于是入三昧,作三昧耶印,这时应当用虚心合掌;而圆仁《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一说到“忿怒军荼利菩萨合掌恭敬,顶礼尊者”时,则称应当用实心合掌。两者区别非常明显。同时,一种契印还可有多种功用:如上述三昧耶印,既可为诸尊入定的形相;亦可供初修行者作诸善法时用。此印契“能除宿障,以净自身,令身净故,外障亦净。以外障净故,诸障皆不得入”(《大日经疏·密印品》。可见台密对十二合掌的运用,既有严格规定而又灵活多变。

  十八契印

  十八契印,是台密通用于诸种修法的十八种印相。又作十八道契印、十八道。古来对“十八”的表意有多种说法。或以十八表示般若之十八空,十八界表示如来法身之德,或表示金刚界之五佛四菩萨及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九尊,或为金刚界十八会之总行等种种意义。密宗祖师惠果(746—805)在《十八契印》(见《大正藏》卷18第781页)中说:“从师获灌顶,既蒙印可已,不久当成就。弟子具此相方可为传授,此即如意宝,能成就诸事业。”充分说明十八契印的重要性。

  十八契印可分六个部分:一、为护身法,即行者除秽净身之法。有五印:净三业印、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二、结界法,定道场区域,在四方设墙。有二印,即:地结印、四方结印。三、道场法,建立道场庄严。有二印,即:道场观印、太虚空藏印。四、劝请法,请入本尊圣众。有二印,即:宝车辂印、请车辂印。五、结护法,驱除随魔,坚固道场。有三印,即:部主印、虚空网印、火院印。六、供养法,供养本尊圣众。有三印,即:阏伽印、华座印、普供养印。其仪轨是:

  (一)净三业印。莲华合掌,竖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面于本方,拜礼本尊。次礼余方佛,以五轮著地,如教之敬礼。双膝长跪已,合掌虚心住,诚心尽说陈,三业一切罪:“我于过去世,流转于生死。今对大圣尊,尽心而忏悔。如先佛所忏,我今亦如是。愿垂加持力,众生悉请净。以此大愿故,自他获无垢。”真言为:“唵萨缚婆缚输驮萨缚达磨萨缚婆缚输度唅。”意为:“归命自性清净一切法自性清净我。”

  结此印及诵真言时,应起大悲心:我修此法,为一切众生,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二)佛部三昧耶印。先磨诸香用以涂手,后“虚心合掌”,屈二食指,著二中指的上节,二拇指著二食指的下节。置印当心,想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分明如对目前,至心诵真言7遍。真言为:“唵怛他蘗都纳婆缚也娑缚诃。”…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