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鳌)▪P5

  ..續本文上一頁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薩表示四行(菩薩、福德、智慧、羯磨)。胎藏界曼荼羅分爲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叁部。在衆生心中則表示粗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等叁妄執實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叁德。中臺院及其東西等六院,相當于佛部;北方之觀音、地藏二院,相當于蓮華部;南方之金剛手、除障蓋二院,相當于金剛部;外金剛部院攝屬于叁部,而通稱爲金剛部。

  叁、印明

  印明,又稱印咒、印言、契明。是印相與陀羅尼(dhārani)的合稱。即手結諸佛菩薩的印契,口誦真言陀羅尼。臺密家認爲,印乃諸尊的身密;咒爲諸尊的語密。兩者具有密切的關系。智者所創的天臺宗,雖也有某些密教成分,如在《請觀音經疏》中提出誦陀羅尼,觀想佛的相好莊嚴等。但在修持中沒有後來密宗那一套系統的真言,更沒有契印。而臺密在教理上弘揚天臺,在修持上十分講究契印和真言。顯然是最澄在中國既從道邃學習教法,又從“越州龍興寺順曉灌頂,傳受叁部叁昧耶圖樣契印”;圓仁在中國既從五臺山志遠和尚學天臺,又“至青龍寺從義真阿阇梨入胎藏灌頂道,學毗盧遮那經中真言印契”(見《阿娑縛抄》卷194—195《名匠略傳》)的結果。

  結印應十分莊重。《大日經疏》卷13雲:“(結印)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靜清潔之處,當澡浴嚴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須洗淨手,嗽口,以塗香塗手,方得作也。又作時須正威儀,跏趺等坐。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青龍寺儀軌》亦稱,結印之際祈念諸佛加被,則可得悉地。

  結印之雙手或十指,有特殊名稱。圓仁在《蘇悉地妙心大》中,稱兩手爲二羽、月堂、禅智、定慧;稱十指爲十度、十輪、十峰等。每一手指,又各有專名。

  結印時,須誦真言。真言,梵語mantra。音譯曼怛羅、曼荼羅。又稱陀羅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語、密號、種子(指一字二字者)。即真實而不虛假的語言。在密宗,相當于叁密中的語密,故稱“真言秘密”。或指佛、菩薩、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指含有深奧教法的秘密語句,凡夫二乘所不能知的。中國和日本對梵語中的真言意義皆不作翻譯,僅用譯音。認爲念唱或書寫、作觀其文字,即可得到與真言相應的功德,故念誦真言不僅可以得到即身成佛的開悟,還能滿足世俗美好的願望,如滅罪、得福等等。

  圓仁非常強調叁密加持的作用。他認爲臺密修持者應當藉結手印功德力,將自己的身業轉成如來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將自己語業轉成如來的語密;藉觀想本尊的功德力,將自己的意密轉成如來的意密。藉叁密加持作用。鏟除一切魔障,直成佛果。所以他將持叁密比作“披叁甲冑”。聲稱:“叁密甲胄,著法界體;定慧之手,執持阿字利劍。如來要誓,事理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與。譬如勇士,密著甲胄,執持利劍,入群賊中,自他俱安。“(《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一)充分表明修持臺密是“事理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予”的殊勝法門。

  四拳十二合掌

  手印的種類很多。最早《牟尼曼拏羅咒經》中的手印,只有19種;但在七世紀阿地瞿多(Atikuta)譯出的《陀羅尼集經》中,這類手印已有300多種。唐代天臺宗僧人一行在《大日經疏》卷13以總括性、組織性的說明,將四拳與十二合掌列爲一切印的印母。

  所謂印母,即密教用來作爲一切印契基礎的基本印。合掌,表示開敷之蓮花;拳,表示月輪。又以合掌爲印母的印契,一般是就衆生邊與本有門而明其義;而以拳爲印母的印契,則多就如來邊與修生門而明其義(參見《大日經疏》卷13)。

  所謂“四拳”,即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蓮華拳又稱胎拳。常被用爲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頭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壓頭指中節側方。如《大日經疏》卷13所說:“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此印相系表示地、水、火、風、空等五大法性之理塔。因蓮花表理,故稱蓮花拳。

  金剛拳,主要是被用于金剛頂部。《金剛頂經》中所說的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剛拳爲其基本。《大日經疏》說其印相爲:“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金輪時處軌》說爲:“以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頭指拄大指之背。”雖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剛拳的結法因而有異,但大多以《金輪時處軌》所說爲准。《金剛頂經》謂此金剛拳爲:“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縛智印。”不空的《般若理趣釋》謂爲:“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爲拳。”兩者都認爲此金剛拳是表示一切如來身語意之叁密活動的統持與縛持。

  外縛拳,《大日經疏》卷13稱此爲“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稱爲外縛。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現。右手拇指置于左手拇指之上。《金剛頂經》稱它爲金剛縛,並說此金剛縛是“二手如月形”。這是以外縛的掌中圓形表月輪。《金剛頂經》中的叁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縛拳爲其印母。依《金剛頂經略出念誦經》所載,爲觀出纏月輪而修菩提心觀時,須結此外縛印,由此推知,此外縛的十指應是表示月輪向外發出光明。此印相特用于胎藏界曼荼羅。

  內縛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屈向掌中。右手拇指置于左手拇指之上。關于其印義,一般認爲這是以輕霧中的月輪,表示通達菩提心的階位。叉在掌內的十指,即是表示潛在輕霧中之月輪的光明。此印相特用于金剛界曼荼羅。

  上述的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等四類,若再加上忿怒拳、如來拳則成六拳。所謂忿怒拳,是以無名指、中指握大指,豎頭指與小指並稍屈如牙。所謂如來拳,是左手作蓮華拳,右手作金剛拳,並以右手金剛拳握左手的大指。但後二拳,不作印母用。

  關于十二合掌,《大日經疏》卷13中說:“十二種合掌名相,凡諸印法,此十二極要。”對其名稱和印相均作了闡述。這裏根據經疏所說,以地、水、火、風、空依次爲小指、無名指、中指、頭指、大指的代稱,將十二合掌作一通俗闡釋:(1)甯尾拏合掌,又稱堅實心合掌,即堅合二掌,兩掌間無空虛。(2)補吒合掌,又稱虛心合掌,即如堅實心合掌,但兩掌間存少許空虛。(3)屈滿羅合掌,又稱未敷蓮合掌,其形虛心合掌而內空,稍呈穹隆,如蓮花未開形。(4)仆拏合掌,又稱初開蓮合掌,即二地、二空掌,水、火、風叁指稍離,如蓮花初開狀。(5)多那若合掌,又稱顯露合掌,即兩手並排,二地相著,掌心向上。(6)阿陀羅合掌,又稱持水合掌,即兩掌並仰,指頭稍屈相著,僅二空各接于二風側,如掬水狀。(7)缽羅拏麼合掌,又稱歸命合掌、金剛合掌,即十指相互交叉,右手五指置于左手五指之上。(8)微缽哩多合掌,又稱反叉合掌,即兩手背相合,十指相叉。(9)毗缽羅哩曵薩多合掌,又稱反背互相著合掌,即仰右手,俯左手,兩手背相著。(10)帝哩曵合掌,又稱橫柱指合掌,即二手仰掌,僅二火相著仰之,其余指頭稍開散。(11)阿馱羅合掌,又稱覆手向下合掌,即覆兩掌,並二空,僅有兩火相著。(12)阿馱羅合掌,又稱覆手合掌,即覆兩掌,二空並接,十指皆向外。

  十二合掌各有極深秘的意義。據稱佛菩薩在說法、修持或集會時,按各種不同的場合、次位而選用。如一行《大日經疏·密印品》稱:毗盧遮那佛當衆說灌頂儀法後,告訴金剛手將宣說密印。于是入叁昧,作叁昧耶印,這時應當用虛心合掌;而圓仁《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一說到“忿怒軍荼利菩薩合掌恭敬,頂禮尊者”時,則稱應當用實心合掌。兩者區別非常明顯。同時,一種契印還可有多種功用:如上述叁昧耶印,既可爲諸尊入定的形相;亦可供初修行者作諸善法時用。此印契“能除宿障,以淨自身,令身淨故,外障亦淨。以外障淨故,諸障皆不得入”(《大日經疏·密印品》。可見臺密對十二合掌的運用,既有嚴格規定而又靈活多變。

  十八契印

  十八契印,是臺密通用于諸種修法的十八種印相。又作十八道契印、十八道。古來對“十八”的表意有多種說法。或以十八表示般若之十八空,十八界表示如來法身之德,或表示金剛界之五佛四菩薩及胎藏界中臺八葉院之九尊,或爲金剛界十八會之總行等種種意義。密宗祖師惠果(746—805)在《十八契印》(見《大正藏》卷18第781頁)中說:“從師獲灌頂,既蒙印可已,不久當成就。弟子具此相方可爲傳授,此即如意寶,能成就諸事業。”充分說明十八契印的重要性。

  十八契印可分六個部分:一、爲護身法,即行者除穢淨身之法。有五印:淨叁業印、佛部叁昧耶印、蓮華部叁昧耶印、金剛部叁昧耶印、被甲護身印。二、結界法,定道場區域,在四方設牆。有二印,即:地結印、四方結印。叁、道場法,建立道場莊嚴。有二印,即:道場觀印、太虛空藏印。四、勸請法,請入本尊聖衆。有二印,即:寶車辂印、請車辂印。五、結護法,驅除隨魔,堅固道場。有叁印,即:部主印、虛空網印、火院印。六、供養法,供養本尊聖衆。有叁印,即:阏伽印、華座印、普供養印。其儀軌是:

  (一)淨叁業印。蓮華合掌,豎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面于本方,拜禮本尊。次禮余方佛,以五輪著地,如教之敬禮。雙膝長跪已,合掌虛心住,誠心盡說陳,叁業一切罪:“我于過去世,流轉于生死。今對大聖尊,盡心而忏悔。如先佛所忏,我今亦如是。願垂加持力,衆生悉請淨。以此大願故,自他獲無垢。”真言爲:“唵薩縛婆縛輸馱薩縛達磨薩縛婆縛輸度唅。”意爲:“歸命自性清淨一切法自性清淨我。”

  結此印及誦真言時,應起大悲心:我修此法,爲一切衆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二)佛部叁昧耶印。先磨諸香用以塗手,後“虛心合掌”,屈二食指,著二中指的上節,二拇指著二食指的下節。置印當心,想于如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分明如對目前,至心誦真言7遍。真言爲:“唵怛他蘗都納婆縛也娑縛诃。”…

《臺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