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密的主要修持儀軌
朱封鳌著
臺密的修持儀軌是最澄和圓仁相繼製訂,直到安然才完善成熟的。其儀式既繼承了最澄嚴持戒律和鮮明的護國保民思想,也吸取了密教的內容,從“圓密一致”,逐漸發展到“一大圓教”。以下主要是探索臺密修持的獨特方式及其與天臺宗的思想淵源,而不是弘揚臺密。
一、菩薩戒
臺密弟子所受的是大乘戒,即菩薩戒。爲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作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臺密大師認爲,它大大高于小乘聲聞所受持的戒律小乘聲聞戒。菩薩戒的內容爲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叁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衆生等叁大門的一切佛法,作爲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的大乘經典主要有《梵網》和《瑜伽》兩類經典。日本臺密主要是按《梵網經·律藏品》製定的,其戒相爲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十重禁戒又稱十波羅夷,爲十種嚴重的禁戒,即: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酤酒戒、不說過罪戒、不自贊毀他戒、不悭戒、不瞋戒、不謗叁寶戒。四十八輕戒,是爲防犯輕垢罪所製定的戒條,即: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食五辛戒、不教誨罪戒、不供給請法戒、懈怠不聽法戒、背大(乘)向小(乘)戒、不看病戒、畜(蓄)殺衆生戒、國使(通敵叛國)戒、販賣(六畜)戒、謗毀戒、放火燒戒、僻教戒、爲利倒說戒、恃勢乞求戒、無解作師戒、兩舌戒、不行放救戒、瞋打報仇戒、憍慢不請法戒、憍慢僻說戒、不習學佛戒、不善和衆戒、獨受利養戒、受別請戒、別請僧戒、邪命自活戒、不敬好時戒、不行救贖戒、損害衆生戒、邪業覺觀戒、暫念小乘戒、不發願戒、不發誓戒、冒難遊行戒、乖尊卑次序戒、不修福慧戒、揀擇受戒戒、爲利作師戒、爲惡人說戒戒、無慚受施戒、不養經典戒、不化衆生戒、說法不如法戒、非法製限戒、破法戒。臺密大師認爲,十重禁戒與四十八輕戒都是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的心地法門,自過去七佛爲始,直至叁世的諸佛、菩薩等,都廣爲念誦,故一切大衆皆應受持,若常誦讀、解說、書寫,則得見千佛,生于人道、天中,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八難。據《梵網經》卷下所載,受持菩薩戒有5種利益:①十方諸佛愍念守護。②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③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爲友。④功德多聚,戒度成就。⑤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日本從最澄開始,在比睿山對習學天臺宗的弟子授大乘菩薩戒。最澄著有《授菩薩戒儀》。其傳戒儀軌到弟子安然時期,漸趨成熟。安然在元慶六年撰成《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一書(見《大正藏》卷74),對最澄以來的傳戒儀軌,作了系統而完整的闡釋。
安然生活的時期,日本的菩薩戒本有10種,即: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製旨本、達摩本、明曠本、妙樂本、和國本。他通過比較,采用了妙樂本,即《妙樂十二門戒儀》,又稱《授菩薩戒儀》(一卷)。此書爲唐代湛然撰,是圓頓戒家最重視的戒儀。它參照梵網、地持、高昌、璎珞、新撰、製旨等6種版本,而新立按月菩薩戒行事的戒儀,內容分爲開導、叁歸、請師、忏悔、發心、問遮、授戒、證明、現相、說相、廣願、勸持12門。最澄著的《授菩薩戒儀》,就是完全根據這一版本的。安然的《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則對它作了適當的調整,如將妙樂本的第九現相,第十說相,改爲第九瑞相,第十戒相;又將妙樂本的第十一廣願和第十二勸持予以對調。
這裏,根據最澄的《按月菩薩戒儀》和安然的《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均見《大正藏》卷74),介紹一下臺密授菩薩戒的主要做法。
授菩薩戒的儀軌在一定的時日舉行。戒壇的建築形狀,完全依准唐道宣的《戒壇圖經》中的樣式。儀式中傳授戒法之師稱爲戒和尚,講授戒法者爲教授師(教授阿阇梨),教導戒場有關作法者爲羯磨師(羯磨阿阇梨),叁者合稱爲叁師。此外,與會者至少尚須有七位證明師(尊證師),總稱“叁師七證”(合稱十師)。授戒的程序如下:
第一,開導。是傳戒師在授戒前對受戒者的觀察和開導。具體可分六方面:一、定根機,二、觀信心,叁 、察意樂,四、擇道場,五、示師相,六、顯戒德。
定根機,是論受戒者的根器。安然認爲菩薩戒是佛菩薩普度衆生的一種戒法,人人可求,並非高不可攀。他在《普通廣釋》卷上舉了幾個例子:說是當年達摩無谶叁藏持菩薩戒本,來化西涼時,有沙門法進,求菩薩戒,並請戒本。達摩認爲:“此國人粗,豈有堪爲菩薩道器?”不給授戒。法進苦請,不獲所願,便在佛像前立誓求戒。7日後,夢見彌勒菩薩親爲授戒,並授與戒本。沙門道進,求菩薩戒,達摩也不答應,叫他先向佛忏悔。道進忏悔了7天,再求菩薩戒。達摩大怒,責怪他忏悔的時間太短。道進一直忤悔3年,夢見釋迦牟尼佛親自給他授戒。授戒時所說戒法,他一一記得。道進第二天去見達摩,想告訴他昨晚的夢。在離達摩十步遠時,達摩已經知道,驚奇地說:“善哉善哉!汝已感戒,我當作證!”當即在佛像前給道進說戒法。道進一聽,竟和夢中釋迦佛所說的一模一樣。還有道朗法師求菩薩戒的經過,也是如此。安然認爲,天竺等國的高僧(如達摩),對菩薩戒的神秘觀點是不對的。“我日本國,皆信大乘,無有一人,不願成佛”(同上),依《梵網菩薩戒經》所述,除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尚)、殺阿阇梨、破羯磨轉***僧、殺聖人等七遮罪外,凡了解法師之語者,無論身爲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太監)、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師、金剛神,乃至變化人(由男性變爲女性,或由女性變爲男性)等,均可以受戒。
觀信心,是觀察求戒者的信心和決心。安然認爲,“若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同上),求菩薩戒者,應當“常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對自己有必定成佛的信心,則戒品已經具足。菩薩戒不應向沒有成佛信心者宣說,也不應向誹謗大乘者宣說。不然,不信者會因而誹謗,以致墮落地獄。
察意樂,是了解求菩薩戒者有何意樂要求此戒。凡有以下十種意樂,皆准許受戒:一、欲即身成佛,二、欲紹承菩薩位,叁、欲作菩薩比丘、比丘尼,四、欲從小乘轉向大乘,五、欲永不失戒,六、欲重受佛戒,七、欲報四恩(父母恩、衆生恩、國王恩、叁寶恩),八、欲得諸佛菩薩聖衆護念,九、欲作一切王(法王、轉輪王、鬼王、魔王等),十、欲紹叁世化導衆生。欲得這十種意樂,是發大心的表現,因此,應當給予授戒。
擇道場,包括選擇兩種道場:即外道場和內道場。安然認爲,外道場可以“隨緣開場”,如“淨滿如來,蓮華臺藏以爲菩薩戒場”;“釋迦如來,第四禅中,菩提樹下以爲菩薩七衆戒場”。帝王可以將道場設在內廷,僧人則可將道場設在寺中。凡設菩薩戒道場以後,其地威力無比:“若受菩薩戒地,變成金剛道場,大劫叁災現時,不能破壞此地”,“余地皆壞,此處如柱”(同上)。因爲“受菩薩戒地,名常寂光土”,成了“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究竟證會之處”(同上)。內道場,即是受戒者自身。安然認爲,“行者自身即是道場,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皆來住中,當知受菩薩戒之身,即是金剛道場。一切諸佛集會此中,盡未來際,不可舍離。”受戒之後,“體如虛空,永無敵對,十方世界,四魔境界,盡力破壞,莫傾毛孔”(同上)。
示師相,指戒師。菩薩戒的戒師分爲諸佛、聖人(菩薩)、凡師等叁類。一、諸佛師,包括真佛或佛像,如生身舍利道具錫缽,法身舍利大乘經卷等;二、菩薩師,包括真菩薩或菩薩像,如生身舍利持物錫缽,法身舍利大乘律論等;叁、凡夫師,須是真正的大德,具足五德,即:①持戒,②十臘以上,③解律藏,④通禅思,⑤慧藏窮玄,學識淵博。
顯戒德,是指受不同的戒,能獲得不同的功德。安然根據《報恩經》所說,認爲若受叁歸五戒,下一世生人;受八戒,下一世生天;受二百五十戒,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得阿羅漢;受五百戒,六千威儀,十二萬細行,生非想非非想天;若受菩薩戒,得成佛果。他說:“戒複有二:一、聲聞戒,二、菩薩戒。若受聲聞戒者,不見佛性如來;若受菩薩戒者,能見菩提。”
第二,叁歸。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叁寶有叁種:一、住持叁寶,指泥木素像爲佛寶,黃卷赤軸爲法寶,剃發染衣爲僧寶。二、別相叁寶,指叁世叁身爲佛寶,所說法門爲法寶,叁乘賢聖爲僧寶。叁、一體叁寶。這是根據天臺宗的解釋,實相圓理,名爲一體,叁即一,一即叁,名爲叁寶。心體覺智名佛寶,性體離念名法寶,心體無诤名僧寶。“凡聖始終,此叁具足,佛已修證,應物現形,別相住持,功由一體。我等理是如冰在水,今始覺知,正向此叁,盡未來際,爲歸依處”(同上書卷中)。
受叁歸時,受戒者應念:弟子某甲等,始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叁說)。弟子某甲等,始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叁說)。從今以後,稱佛爲師,更不歸余邪魔外道。唯願叁寶,慈悲攝受,慈愍故(禮叁寶)。
第叁,請師。受菩薩戒,規格高,須請諸佛師、賢聖師和凡師。先請釋迦佛爲戒和尚,次請文殊菩薩爲羯磨阿阇梨,次請梅怛哩耶(彌勒)菩薩爲教授阿阇梨,次請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爲尊證師範,次請一切同法菩薩摩诃薩爲同學等侶,次請十方菩薩戒護法爲金剛外護。然後,再請現前戒師。請師時,先請戒和尚,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界教主,菩提樹下始結菩薩戒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爲我作菩薩戒和上(尚)。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一說)。”
繼請羯磨阿阇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
《臺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