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鳌)▪P3

  ..續本文上一頁

  十方一切諸菩薩,已爲淨戒同學衆。

  梵釋四王諸冥道,已爲淨戒外護明。

  現前和上阿阇梨,已爲淨戒傳授師。

  唯願諸佛作證明,生生世世不忘舍。

  第九,現相。十方世界有叁佛土,即:應佛土、報佛土、法佛土。據說此處受戒之後,叁佛土皆現瑞相。一爲應佛土,在十方世界中多如微塵,隨受戒者所發上、中、下心,在彼應佛國土顯現不同的異相,出現清涼風、微妙香、法樂聲、光明臺、寶樓閣、佛菩薩戒身等。此時,諸佛各告菩薩:“此某方若幹佛土,釋迦如來昔所化度,素诃世界,一四天下,南閻浮提,某國某州,某縣僧伽藍中,彼有衆多佛子,于菩薩比丘某甲所,白四羯磨,求受菩薩戒竟。今請我等而作證明。我爲作證,故有此相。”(《普通廣釋》卷下)

  二爲報佛土,遍滿法界。諸佛同體,均受法樂。因爲一切國土凡聖衆生,都是諸佛內證法樂之身;而諸衆生以迷惑故,在佛內證,都不覺知,所以諸佛法身常有瘦憔。今見有人受戒,得具戒法身,諸佛法身,亦增肥滿,故使諸佛增加法樂。諸佛相與稱贊:“今某甲等衆多佛子,受諸佛戒,入諸佛會,前佛後佛,戒身同體,譬如衆流至海鹹。是故某甲等身,即我諸佛身;諸佛身即是某甲等身。乃于今時,一切諸佛同體戒身,永以安住汝等身中,等虛空界,受用法樂,盡未來際,不可破壞。”(同上)

  叁爲法佛土,遍一切處,都屬于毗盧遮那一法性身,居于身土不二的常寂光中,常樂我淨的四波羅蜜處。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都流入毗盧遮那智藏海中,今者所受菩薩戒品,當然也不例外。此時,一體法身也高興地說:“彼某甲等,本來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本來某甲等身,即此法身,流轉五道,說名衆生。即此法身,修行戒法,說名菩薩。即此法身,到于彼岸,說名如來。常是法身,無非法身,此法本住,無說無聽。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說,即是法身言。若見汝等身,即見法身;若供汝等身,即是供法身。以汝等身,爲佛法身。”(同上)諸佛現相,共作證明,充分表明了受菩薩戒的無量功德。

  第十,說相。戒師提問十戒,由受戒者一一回答。

  一、不殺生戒。問:“若諸菩薩已于戒師所叁說求受菩薩金剛寶戒竟,若自殺,若教人殺,若作坑井,與人非人毒藥,施設方便,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二、不盜戒。問:“若自盜,若教人盜。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燒若埋若懷色,如是盜五大五塵,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叁、不邪淫戒。問:“若淫人男女,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淨行,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四、不妄語戒。問;“若非真實,非己有,自言得禅得解脫得定得九大禅,得初信乃至等覺妙覺,天龍鬼神供養我。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五、不酤酒戒。問:“若酤諸酒,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六、不說四衆過罪戒。問:“若說出家在家菩薩,十波羅夷中隨犯一波羅夷,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七、不自贊毀他戒。問:“若自贊己真實所得,並毀出家、在家菩薩,犯十重罪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輕中一一輕罪孽,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八、不悭惜加毀戒。問:“若悭法悭財,有來求者,法不爲說一句一偈,財不施與一針一草,反生罵辱,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九、不瞋心不受悔戒。問:“若瞋一切在家、出家菩薩,若非菩薩,諸天鬼畜,忏謝不解,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十、不謗叁寶戒。問:“若謗叁寶,若增若減,若相違,若戲論,下至一句,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十一,勸持。戒師教導持戒者說:“既得戒已,如服良藥,須知禁忌及以補養。自行斷惡爲禁忌,利他修善如補養。是故應須具足二持,遍修諸善,遍斷諸惡,勤行慈救,恭敬叁寶,于一一行,悉須以願而加護之。常思滿足四弘之願,六度四攝等不離刹那,發妙觀門融通萬境,事理具足,正助合修,圓頓十乘,超逾十境。”然後令受戒者禮佛禮師叁遍。

  第十二、廣願。以上受戒,只是起行。受菩薩戒後,應以利他爲本。因此,要讓受戒者發願。在戒師的指導下,受戒者對佛發誓願:“弟子某甲等,願以忏悔受戒發心所生功德,回施法界一切衆生,願法界衆生未離苦者願令離苦,未得樂者願令得樂,未發菩提心者願發菩提心,未斷惡修善者願斷惡修善,未集佛法者願集佛法,未利生者願早利生,未成佛者願速成佛。又以此功德,願共法界諸衆生等舍此身已,生極樂界彌陀佛前,聽聞正法悟無生忍,具大神通遊曆十方,供養諸佛。常聞無上大乘正法福智資糧,自行化他,生十方佛前,一切佛法速得圓滿。又以此功德願共衆生,從今以往于自行門,未得無生法忍前,永離叁惡道身,永離下賤身,永離女人身,永離拘系身,常于佛法中,清淨修諸行,于利他門,分身十方國土,常爲衆生作大知識,示其正道,令生實果。願諸衆生聞我名者發菩提心,見我射得斷惡修善,聞我說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成正覺!”發願完畢,禮叁寶。

  從受菩薩戒儀軌中,可以看出處處是以天臺思想爲准繩的。如最澄在“第四忏悔”中就明確提出:“運心者,雖從戒師說罪名種,然須先運逆順十心,重罪方滅。故天臺大師于大止觀忏淨文中雲: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爲對治。此二十心,通爲諸忏之本。”(《大正藏》卷74第626頁)接著,他詳細闡釋了智者提出的“順流十心”和“逆流十心”,然後,告誡受戒弟子:“順涅槃道,逆生死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雲何忏悔?”(同上第627頁)又如在第“十二勸持”中,他告誡受戒弟子:“以妙觀門融通萬境,事理俱足,正助合修,圓頓十乘,超逾十乘,超逾十境。”(同上)顯然,他所說的“妙觀門”,指的就是天臺“十乘觀法”中的“觀不思議境”。他希望菩薩戒學僧受戒後能勤修天臺觀法,以“融通萬境,事理俱足”,直至成就無上菩提。而“授戒”和“現相”時,出現的一種種異像,則又表達了日本密宗色彩。因此,授菩薩戒的儀軌充分體現了“圓密一致”的思想。

  二、灌頂

  灌頂,梵文abhisecana,即以水灌于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的儀式。原爲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臺密其他密教一樣,特重灌頂,在受菩薩戒之後,進行秘密灌頂。灌頂作法的種類繁多,主要爲結緣灌頂、學法灌頂、傳法灌頂3種:(一)結緣灌頂,不論僧俗、根機等,爲廣結佛緣灌頂。受者投花于壇上諸尊佛像,選定有緣之佛(投花得佛)爲本尊,而後唱佛名號,由上師叁度灌以瓶水,授一印(印契)、一明(陀羅尼)。(二)學法灌頂,又稱受明灌頂、弟子灌頂、許可灌頂。對于欲學密教之弟子,先選定人、時、處,並准備作法,再授以有緣一尊的儀軌明法。(叁)傳法灌頂,又稱傳教灌頂、付法灌頂、阿阇梨灌頂。如法修行之人,欲爲人師,或欲得阿阇梨位者,則授以大日如來的儀軌明法。安然在《觀中院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見《大正藏》卷75)中認爲,在叁種灌頂中,傳法灌頂最爲重要。傳法灌頂又可分爲3種,即:印法灌頂、事業灌頂和以心灌頂。①印法灌頂,又作秘印灌頂、手印灌頂和離作業灌頂。指有些弟子“誠心殷重,深樂真心行,志求大乘,”但因資財短缺,無法整備一切所需,“若令一一具求衆事,反當于道有礙”。對于這樣的弟子,“師當深起慈心,觀彼心行而攝引之”,可略去諸作業,授以本尊秘印,行灌頂儀式。②事業灌頂,又作作業灌頂、具支灌頂。弟子于灌頂7日前“誠心禮悔之類”,“師亦于七日以來,爲其持誦,秘求感應”,並且令弟子“辦諸供物香華之類”,然後設壇,授以秘印。此種灌頂規模十分盛大。③以心灌頂,又稱心授灌頂。用于師與弟子俱成就在叁昧耶戒的情況。即“不擇時,不擇方(不擇東、南等方位)”,而作心想灌頂。這是以上師之心傳予弟子之心的灌頂,是在師徒雙方共住瑜伽中進行的。

  事業灌頂的儀式最爲隆重。據《阿娑縛抄》卷209—211記載大略是:設灌頂道場(又稱密壇),分大壇、正覺壇、祖師壇、叁昧耶戒壇、護摩壇等五部分。壇的八方懸八色幡,壇上張設天蓋。道場東面,懸大曼荼羅,佛面向西。前爲大壇。若授金剛界灌頂,則在大壇置金剛界曼荼羅(注1);若授胎藏界灌頂,則在大壇置胎藏界曼荼羅。(注2)

  大壇的四角立橛,引五色絲結界。在大壇中央及四隅各安置一寶瓶,稱五寶瓶。寶瓶中盛裝五寶、五谷、五香、五藥等20種香藥。五瓶之香水表示五佛之智。傳法灌頂時,將加持過的五瓶從大壇移至正覺壇上。

  正覺壇,系指行灌頂作法之修法壇。正覺壇上繪有十二大聖曼荼羅。行者受…

《臺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