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朱封鳌)▪P3

  ..续本文上一页

  十方一切诸菩萨,已为净戒同学众。

  梵释四王诸冥道,已为净戒外护明。

  现前和上阿阇梨,已为净戒传授师。

  唯愿诸佛作证明,生生世世不忘舍。

  第九,现相。十方世界有三佛土,即:应佛土、报佛土、法佛土。据说此处受戒之后,三佛土皆现瑞相。一为应佛土,在十方世界中多如微尘,随受戒者所发上、中、下心,在彼应佛国土显现不同的异相,出现清凉风、微妙香、法乐声、光明台、宝楼阁、佛菩萨戒身等。此时,诸佛各告菩萨:“此某方若干佛土,释迦如来昔所化度,素诃世界,一四天下,南阎浮提,某国某州,某县僧伽蓝中,彼有众多佛子,于菩萨比丘某甲所,白四羯磨,求受菩萨戒竟。今请我等而作证明。我为作证,故有此相。”(《普通广释》卷下)

  二为报佛土,遍满法界。诸佛同体,均受法乐。因为一切国土凡圣众生,都是诸佛内证法乐之身;而诸众生以迷惑故,在佛内证,都不觉知,所以诸佛法身常有瘦憔。今见有人受戒,得具戒法身,诸佛法身,亦增肥满,故使诸佛增加法乐。诸佛相与称赞:“今某甲等众多佛子,受诸佛戒,入诸佛会,前佛后佛,戒身同体,譬如众流至海鹹。是故某甲等身,即我诸佛身;诸佛身即是某甲等身。乃于今时,一切诸佛同体戒身,永以安住汝等身中,等虚空界,受用法乐,尽未来际,不可破坏。”(同上)

  三为法佛土,遍一切处,都属于毗卢遮那一法性身,居于身土不二的常寂光中,常乐我净的四波罗蜜处。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都流入毗卢遮那智藏海中,今者所受菩萨戒品,当然也不例外。此时,一体法身也高兴地说:“彼某甲等,本来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本来某甲等身,即此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即此法身,修行戒法,说名菩萨。即此法身,到于彼岸,说名如来。常是法身,无非法身,此法本住,无说无听。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说,即是法身言。若见汝等身,即见法身;若供汝等身,即是供法身。以汝等身,为佛法身。”(同上)诸佛现相,共作证明,充分表明了受菩萨戒的无量功德。

  第十,说相。戒师提问十戒,由受戒者一一回答。

  一、不杀生戒。问:“若诸菩萨已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金刚宝戒竟,若自杀,若教人杀,若作坑井,与人非人毒药,施设方便,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二、不盗戒。问:“若自盗,若教人盗。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烧若埋若怀色,如是盗五大五尘,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三、不邪淫戒。问:“若淫人男女,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净行,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四、不妄语戒。问;“若非真实,非己有,自言得禅得解脱得定得九大禅,得初信乃至等觉妙觉,天龙鬼神供养我。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五、不酤酒戒。问:“若酤诸酒,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六、不说四众过罪戒。问:“若说出家在家菩萨,十波罗夷中随犯一波罗夷,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七、不自赞毁他戒。问:“若自赞己真实所得,并毁出家、在家菩萨,犯十重罪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轻中一一轻罪孽,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八、不悭惜加毁戒。问:“若悭法悭财,有来求者,法不为说一句一偈,财不施与一针一草,反生骂辱,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九、不瞋心不受悔戒。问:“若瞋一切在家、出家菩萨,若非菩萨,诸天鬼畜,忏谢不解,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十、不谤三宝戒。问:“若谤三宝,若增若减,若相违,若戏论,下至一句,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十一,劝持。戒师教导持戒者说:“既得戒已,如服良药,须知禁忌及以补养。自行断恶为禁忌,利他修善如补养。是故应须具足二持,遍修诸善,遍断诸恶,勤行慈救,恭敬三宝,于一一行,悉须以愿而加护之。常思满足四弘之愿,六度四摄等不离刹那,发妙观门融通万境,事理具足,正助合修,圆顿十乘,超逾十境。”然后令受戒者礼佛礼师三遍。

  第十二、广愿。以上受戒,只是起行。受菩萨戒后,应以利他为本。因此,要让受戒者发愿。在戒师的指导下,受戒者对佛发誓愿:“弟子某甲等,愿以忏悔受戒发心所生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众生未离苦者愿令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未发菩提心者愿发菩提心,未断恶修善者愿断恶修善,未集佛法者愿集佛法,未利生者愿早利生,未成佛者愿速成佛。又以此功德,愿共法界诸众生等舍此身已,生极乐界弥陀佛前,听闻正法悟无生忍,具大神通游历十方,供养诸佛。常闻无上大乘正法福智资粮,自行化他,生十方佛前,一切佛法速得圆满。又以此功德愿共众生,从今以往于自行门,未得无生法忍前,永离三恶道身,永离下贱身,永离女人身,永离拘系身,常于佛法中,清净修诸行,于利他门,分身十方国土,常为众生作大知识,示其正道,令生实果。愿诸众生闻我名者发菩提心,见我射得断恶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成正觉!”发愿完毕,礼三宝。

  从受菩萨戒仪轨中,可以看出处处是以天台思想为准绳的。如最澄在“第四忏悔”中就明确提出:“运心者,虽从戒师说罪名种,然须先运逆顺十心,重罪方灭。故天台大师于大止观忏净文中云:当识顺流十心,明知过失;当运逆流十心,以为对治。此二十心,通为诸忏之本。”(《大正藏》卷74第626页)接着,他详细阐释了智者提出的“顺流十心”和“逆流十心”,然后,告诫受戒弟子:“顺涅槃道,逆生死流,能灭四重五逆之过,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同上第627页)又如在第“十二劝持”中,他告诫受戒弟子:“以妙观门融通万境,事理俱足,正助合修,圆顿十乘,超逾十乘,超逾十境。”(同上)显然,他所说的“妙观门”,指的就是天台“十乘观法”中的“观不思议境”。他希望菩萨戒学僧受戒后能勤修天台观法,以“融通万境,事理俱足”,直至成就无上菩提。而“授戒”和“现相”时,出现的一种种异像,则又表达了日本密宗色彩。因此,授菩萨戒的仪轨充分体现了“圆密一致”的思想。

  二、灌顶

  灌顶,梵文abhisecana,即以水灌于头顶,受灌者即获晋陞一定地位的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台密其他密教一样,特重灌顶,在受菩萨戒之后,进行秘密灌顶。灌顶作法的种类繁多,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3种:(一)结缘灌顶,不论僧俗、根机等,为广结佛缘灌顶。受者投花于坛上诸尊佛像,选定有缘之佛(投花得佛)为本尊,而后唱佛名号,由上师三度灌以瓶水,授一印(印契)、一明(陀罗尼)。(二)学法灌顶,又称受明灌顶、弟子灌顶、许可灌顶。对于欲学密教之弟子,先选定人、时、处,并准备作法,再授以有缘一尊的仪轨明法。(三)传法灌顶,又称传教灌顶、付法灌顶、阿阇梨灌顶。如法修行之人,欲为人师,或欲得阿阇梨位者,则授以大日如来的仪轨明法。安然在《观中院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见《大正藏》卷75)中认为,在三种灌顶中,传法灌顶最为重要。传法灌顶又可分为3种,即:印法灌顶、事业灌顶和以心灌顶。①印法灌顶,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和离作业灌顶。指有些弟子“诚心殷重,深乐真心行,志求大乘,”但因资财短缺,无法整备一切所需,“若令一一具求众事,反当于道有碍”。对于这样的弟子,“师当深起慈心,观彼心行而摄引之”,可略去诸作业,授以本尊秘印,行灌顶仪式。②事业灌顶,又作作业灌顶、具支灌顶。弟子于灌顶7日前“诚心礼悔之类”,“师亦于七日以来,为其持诵,秘求感应”,并且令弟子“办诸供物香华之类”,然后设坛,授以秘印。此种灌顶规模十分盛大。③以心灌顶,又称心授灌顶。用于师与弟子俱成就在三昧耶戒的情况。即“不择时,不择方(不择东、南等方位)”,而作心想灌顶。这是以上师之心传予弟子之心的灌顶,是在师徒双方共住瑜伽中进行的。

  事业灌顶的仪式最为隆重。据《阿娑缚抄》卷209—211记载大略是:设灌顶道场(又称密坛),分大坛、正觉坛、祖师坛、三昧耶戒坛、护摩坛等五部分。坛的八方悬八色幡,坛上张设天盖。道场东面,悬大曼荼罗,佛面向西。前为大坛。若授金刚界灌顶,则在大坛置金刚界曼荼罗(注1);若授胎藏界灌顶,则在大坛置胎藏界曼荼罗。(注2)

  大坛的四角立橛,引五色丝结界。在大坛中央及四隅各安置一宝瓶,称五宝瓶。宝瓶中盛装五宝、五谷、五香、五药等20种香药。五瓶之香水表示五佛之智。传法灌顶时,将加持过的五瓶从大坛移至正觉坛上。

  正觉坛,系指行灌顶作法之修法坛。正觉坛上绘有十二大圣曼荼罗。行者受…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