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4

  ..續本文上一頁許多批注,再來批注它,我們千萬不要給弄胡塗了,要曉得它這個論的宗旨所在,它是教我們明白一切法,而成就無我,達到這個目的,絕對不是像世間學術,教你這樣也曉得,那樣也曉得,結果一樣也不曉得,實在說,這一部百法論歸根結底,也就是我們要拿《金剛經》四句偈作它的總結,那是妙極了,《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百法呢?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爲法,後面六種無爲法,你要是曉得前面九十四種有爲法,都是夢幻泡影,你的心怎麼不定呢?不會再在一切法裏攀緣了,你的心就定了,定了,智能就用了、就現前了,可見得唯識的教學,跟一般宗教、哲學、學術的教學,確確實實不一樣,它的目的是教你達到人無我、法無我,教學的目標是在這個,宗旨是教你開悟,教你覺悟,悟的什麼?就是悟的一切有爲法是依它起性,一切有爲法的體性是圓成實性,現象與作用是依它起性,我們只要在一切法裏頭不起遍計執,功德就圓滿。

  在教學的方法上來講,佛法在整個教學,可以說不外乎歸納與演繹二種方法,歸納,這是講一部經的綱要之研究,便于受持。譬如說像百法就是歸納法,百法是依據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瑜伽師地論裏面講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爲六百六十法對初學的人來講也是太繁了,所以把它歸納爲百法,不但便于學,實在講便于修持,古今這一些大德注疏一講解,這是用演繹的方法,這是一部經注疏的研究,所以我們研究經的時候,有綱領的研究,有注疏的研究,注疏的研究,幫助我們大開圓解,幫助我們理解,可是我們要得受用呢?那是要抓到綱領,這是一切經論在研究的方法上,我們要曉得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求根本智,在方法上第一個抓綱領,第二個是研究注疏,至于剛才給諸位所講的六經十一論,在經典方面,這六經我們中文本翻譯的只有四部,有二部沒有翻譯過來,第一部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是屬于唯識的根本經典。第二部是剛才跟大家講的解深密經。解深密經有四種譯本,《華嚴經》有叁種譯本。第叁種就是《楞伽經》,《楞伽經》也是唯識重要的經典,它也有叁種譯本。還有一種叫厚嚴經,有人說就是大乘密嚴經,至于《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及阿毗達摩經》,這二部經沒有譯到中國來,可能在今天失傳了,梵文本大概也找不到了,現在梵文本留傳到今天的,沒有我們中文譯本多,大部份都失掉了。

  這十一論裏面以《瑜伽師地論》爲根本論,所以叫一本十支,一個根本論,其余十個是它的支流。在支流裏面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識論》。《百法論》可以說是唯識論裏面入門的一部書,就是初學入門的一部書,正是大圓居士在此地說的:“謂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識之門也。”可見得這百法要認真的研究。我們在此地給同學們講的本子,這是概略的介紹,提起研究的興趣,我們目的在此地,認真的研究呢?還要研究古人的注疏,唐大圓這個批注不夠的,爲什麼呢?太淺了,深度上不夠的,這個是我們要明了,但是唐大圓居士批注裏面,著重在表解上,這裏面每一法都列有表解,表解裏面所注的文字,十之七八都是窺基大師的,這個就是以前這些人,他們作學問、說話部負責任,都有依據的,絕不是自己以自己的見解來注疏,他不會這麼作的,所注的東西統統是用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文字深,頂多他把它變淺一點;繁,他把它簡化一點,盡可能的去用原文。原文實在太深了,那就想辦法變通一點;還能夠看得懂的,都用原文,特別是把它畫成表解,使我們看起來更爲醒目,這是一種方法。這個題目也要給諸位作一個介紹,原本的題目,上面有大乘二個字。大是簡別它不是小乘,這一部書是大乘入門,正如同起信論一樣,《大乘起信論》它不是小乘,《大乘起信論》也是大乘入門。百法也是大乘入門,所以都是大乘入門的教科書,而且是入門重要的教科書。

  “百”是數字,是把一切法歸納爲一百條,這個是數字。

  “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一切的理論,程序、體性、現象都叫法,用這一個字作爲總代名詞。

  “明”是光明,指的就是智能,這個智能不是我們世間的聰明智能,咱們世間的聰明智能,在佛裏面叫有漏的智能,什麼叫有漏呢?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譬如說我們這個茶碗,如果它這裏頭破了,我們裝了水就漏掉,所以佛法用這個字作代名詞用,凡是你的智能從心意識裏面生的,都叫有漏的,爲什麼呢?不能斷煩惱,你有再大的聰明智能,你不能斷煩惱。像今天的科學家頭腦很聰明,能夠發明精密的機械,可以能夠旅行太空,他不能斷煩惱,不能斷貪瞋癡慢,不能了生死出叁界,他心不能平靜,“明”是講無漏的智能,無漏的智能,就是剛才講的根本智,是清淨心裏面生的智能,這個叫明。

  “門”是門徑,這個在此地是比喻,是門徑,換句話說,大乘法裏面,這個一百法可以教你得無漏的智能,入大乘之門,我們學這部論,果然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論學的就有成就了,如果這個論學了之後,智能不開,還是迷惑顛倒,甚至于又增加了這一百個法的分別執著,那就糟糕了,那不叫明門叫黑門了,那不叫百法明門論,應該改做百法黑門論,所以這個我們要曉得的,一定要開智能。

  “論”就是教科書,就是簡擇性相,教誡學生,是這個意思,拿今天來講就是教科書。

  剛才講的釋經論,在大論裏面,譬如《大智度論》就是屬于釋經論。它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的注解,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來注解。第二類就是像本論這種性質,叫宗經論。它是宗一切經義而造的論,簡別不是解釋某一部經,不是按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來解釋,它是完全把經文擺脫掉了,來討論經裏面的意趣,這一類的論,我們就叫它叫宗經論。《瑜伽師地論》是宗經論,本論是宗經論,我們研究的《大乘起信論》也是宗經論。宗就是宗依,就是要有依靠,它依靠什麼呢?一定是依靠佛的經典來造的,不是憑空而說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依聖言量而造論”,聖是指的佛,依據佛所說的話,佛所說的話怕我們後學的人不懂,再加以詳細的給我們解釋。

  底下括弧的原文,這就是百法論裏面的原文。“論曰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那麼諸位在此地特別要注意到的,就是論文裏面所講的這一句話“一切法無我”,整個的百法論,就是解釋這一句。所以下面這先說這是叫征釋,假設的這個問答。“何等一切法”你說的一切法,是指的什麼?指的那些呢?無我又是什麼意思呢?那麼下面百法就是解釋一切法無我,所以本論前面講百法,就是解釋一切法。後面講無我,本論末後解釋人無我與法無我,說明了一切法無我。由此可知,百法論就是世尊這個一句話五個字的注解。世尊說法簡單明了,諸佛要把這一句話給我們說清楚,你看看費這麼多事情,要把這個事情給你說清楚。

  諸位想一想,上根利智的人,一聽佛說一切法無我,他就覺悟,真是大開圓解,悟入這個境界。我們俗話說“看破放下”,一聽他就明白,就能夠看到諸法實相。那麼我們聽了這一句,似懂非懂。聽了好象懂,一切法無我,其實不懂。你問什麼叫一切法?我們也說不出來。什麼叫無我?也說不出來。所以中下根性的人,聽了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問題就相當的複雜。換一句話說,我們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在前面給諸位說過,本論的宗旨,是說明萬法爲識。如果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沒有辦法入大乘之門,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如果我們今天從哲學的角度上來看,百法可以說是唯識哲學的提綱。第叁、百法論如果說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心理學的簡要說明。本論的方便,這一點很重要,是在于一切法無我,說明一切唯識的道理。他的大主意,是在破我執,破法執,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不明了它的旨趣,要是再從百法裏面執著,這一百條的法相,那就錯了。它是破執著的,而不是叫我們增長執著。那麼也許諸位要問了,既然是破執著,我們何必又要把這些法相名詞記清楚呢?剛才我跟大家講過,法相名詞記清楚,便利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的功夫。沒有觀照,怎麼能破執著呢?佛法裏面常說,以文字般若,這個經論是文字般若,依這個起觀照般若。可見得我們是用這個來起觀照般若波羅蜜,而不是執著它,不是死記它。換一句話說,我們要活用它。活用,記不住,那你就不能活用。而唯識修觀的方法,唐大圓居士說得很明白。他有一部書,在我們臺灣流通的很廣“唯識心□□□□”,你們去看看,他所提出來的,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習唯識的方法,是可取的。經論裏面所說的,未免太深了,我們不曉得如何下手,看看唐大圓居士所說的那就很容易去做。

  上一次我們將這一段表解,給諸位介紹過。將這個有爲、有爲法這個部分。是不是已經講到這個心不相應行法?那麼今天接著我們看無爲法。那麼“問”在佛經裏面講有五種,第一種“不解”。譬如說佛說的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不能夠理解,這是應當要問的。什麼叫一切法?什麼叫無我?這個要問。第二種是愚癡。佛雖然講得很清楚,我們沒聽清楚。或者是我們聽了,還聽不懂,那麼這個也要問。這兩種問都是本份上的問,在教學場合當中,學生應當發問。所以學問、學問,就是要學著發問。不問,怎麼能夠成就你的學業呢?你看看孔老夫子教學,學生跟夫子這一問一答。夫子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學生當中聽不懂的,他就發問。這有問有答,這是教學。

  佛門裏面,你們諸位去看一切經典,豈不都是一問一答嗎?《楞嚴經》從頭至尾就是問答,反複的辯論。一切諸論,那更不必說了,菩薩與菩薩之間的反複辯論。所以這個問不容易,凡夫他之所以不問,不問就是兩種人,一種是什麼呢?明了了,他不問。像孔老夫子贊歎顔回,…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