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许多批注,再来批注它,我们千万不要给弄胡涂了,要晓得它这个论的宗旨所在,它是教我们明白一切法,而成就无我,达到这个目的,绝对不是像世间学术,教你这样也晓得,那样也晓得,结果一样也不晓得,实在说,这一部百法论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要拿《金刚经》四句偈作它的总结,那是妙极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百法呢?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后面六种无为法,你要是晓得前面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你的心怎么不定呢?不会再在一切法里攀缘了,你的心就定了,定了,智能就用了、就现前了,可见得唯识的教学,跟一般宗教、哲学、学术的教学,确确实实不一样,它的目的是教你达到人无我、法无我,教学的目标是在这个,宗旨是教你开悟,教你觉悟,悟的什么?就是悟的一切有为法是依它起性,一切有为法的体性是圆成实性,现象与作用是依它起性,我们只要在一切法里头不起遍计执,功德就圆满。
在教学的方法上来讲,佛法在整个教学,可以说不外乎归纳与演绎二种方法,归纳,这是讲一部经的纲要之研究,便于受持。譬如说像百法就是归纳法,百法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对初学的人来讲也是太繁了,所以把它归纳为百法,不但便于学,实在讲便于修持,古今这一些大德注疏一讲解,这是用演绎的方法,这是一部经注疏的研究,所以我们研究经的时候,有纲领的研究,有注疏的研究,注疏的研究,帮助我们大开圆解,帮助我们理解,可是我们要得受用呢?那是要抓到纲领,这是一切经论在研究的方法上,我们要晓得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求根本智,在方法上第一个抓纲领,第二个是研究注疏,至于刚才给诸位所讲的六经十一论,在经典方面,这六经我们中文本翻译的只有四部,有二部没有翻译过来,第一部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属于唯识的根本经典。第二部是刚才跟大家讲的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有四种译本,《华严经》有三种译本。第三种就是《楞伽经》,《楞伽经》也是唯识重要的经典,它也有三种译本。还有一种叫厚严经,有人说就是大乘密严经,至于《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及阿毗达摩经》,这二部经没有译到中国来,可能在今天失传了,梵文本大概也找不到了,现在梵文本留传到今天的,没有我们中文译本多,大部份都失掉了。
这十一论里面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所以叫一本十支,一个根本论,其余十个是它的支流。在支流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识论》。《百法论》可以说是唯识论里面入门的一部书,就是初学入门的一部书,正是大圆居士在此地说的:“谓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识之门也。”可见得这百法要认真的研究。我们在此地给同学们讲的本子,这是概略的介绍,提起研究的兴趣,我们目的在此地,认真的研究呢?还要研究古人的注疏,唐大圆这个批注不够的,为什么呢?太浅了,深度上不够的,这个是我们要明了,但是唐大圆居士批注里面,着重在表解上,这里面每一法都列有表解,表解里面所注的文字,十之七八都是窥基大师的,这个就是以前这些人,他们作学问、说话部负责任,都有依据的,绝不是自己以自己的见解来注疏,他不会这么作的,所注的东西统统是用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文字深,顶多他把它变浅一点;繁,他把它简化一点,尽可能的去用原文。原文实在太深了,那就想办法变通一点;还能够看得懂的,都用原文,特别是把它画成表解,使我们看起来更为醒目,这是一种方法。这个题目也要给诸位作一个介绍,原本的题目,上面有大乘二个字。大是简别它不是小乘,这一部书是大乘入门,正如同起信论一样,《大乘起信论》它不是小乘,《大乘起信论》也是大乘入门。百法也是大乘入门,所以都是大乘入门的教科书,而且是入门重要的教科书。
“百”是数字,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条,这个是数字。
“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一切的理论,程序、体性、现象都叫法,用这一个字作为总代名词。
“明”是光明,指的就是智能,这个智能不是我们世间的聪明智能,咱们世间的聪明智能,在佛里面叫有漏的智能,什么叫有漏呢?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譬如说我们这个茶碗,如果它这里头破了,我们装了水就漏掉,所以佛法用这个字作代名词用,凡是你的智能从心意识里面生的,都叫有漏的,为什么呢?不能断烦恼,你有再大的聪明智能,你不能断烦恼。像今天的科学家头脑很聪明,能够发明精密的机械,可以能够旅行太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断贪瞋痴慢,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他心不能平静,“明”是讲无漏的智能,无漏的智能,就是刚才讲的根本智,是清净心里面生的智能,这个叫明。
“门”是门径,这个在此地是比喻,是门径,换句话说,大乘法里面,这个一百法可以教你得无漏的智能,入大乘之门,我们学这部论,果然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这个论学的就有成就了,如果这个论学了之后,智能不开,还是迷惑颠倒,甚至于又增加了这一百个法的分别执着,那就糟糕了,那不叫明门叫黑门了,那不叫百法明门论,应该改做百法黑门论,所以这个我们要晓得的,一定要开智能。
“论”就是教科书,就是简择性相,教诫学生,是这个意思,拿今天来讲就是教科书。
刚才讲的释经论,在大论里面,譬如《大智度论》就是属于释经论。它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注解,是按照经文,一句一句,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注解。第二类就是像本论这种性质,叫宗经论。它是宗一切经义而造的论,简别不是解释某一部经,不是按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来解释,它是完全把经文摆脱掉了,来讨论经里面的意趣,这一类的论,我们就叫它叫宗经论。《瑜伽师地论》是宗经论,本论是宗经论,我们研究的《大乘起信论》也是宗经论。宗就是宗依,就是要有依靠,它依靠什么呢?一定是依靠佛的经典来造的,不是凭空而说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依圣言量而造论”,圣是指的佛,依据佛所说的话,佛所说的话怕我们后学的人不懂,再加以详细的给我们解释。
底下括弧的原文,这就是百法论里面的原文。“论曰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那么诸位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论文里面所讲的这一句话“一切法无我”,整个的百法论,就是解释这一句。所以下面这先说这是叫征释,假设的这个问答。“何等一切法”你说的一切法,是指的什么?指的那些呢?无我又是什么意思呢?那么下面百法就是解释一切法无我,所以本论前面讲百法,就是解释一切法。后面讲无我,本论末后解释人无我与法无我,说明了一切法无我。由此可知,百法论就是世尊这个一句话五个字的注解。世尊说法简单明了,诸佛要把这一句话给我们说清楚,你看看费这么多事情,要把这个事情给你说清楚。
诸位想一想,上根利智的人,一听佛说一切法无我,他就觉悟,真是大开圆解,悟入这个境界。我们俗话说“看破放下”,一听他就明白,就能够看到诸法实相。那么我们听了这一句,似懂非懂。听了好象懂,一切法无我,其实不懂。你问什么叫一切法?我们也说不出来。什么叫无我?也说不出来。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听了似懂非懂。似懂非懂,问题就相当的复杂。换一句话说,我们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在前面给诸位说过,本论的宗旨,是说明万法为识。如果你要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没有办法入大乘之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我们今天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百法可以说是唯识哲学的提纲。第三、百法论如果说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心理学的简要说明。本论的方便,这一点很重要,是在于一切法无我,说明一切唯识的道理。他的大主意,是在破我执,破法执,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不明了它的旨趣,要是再从百法里面执着,这一百条的法相,那就错了。它是破执着的,而不是叫我们增长执着。那么也许诸位要问了,既然是破执着,我们何必又要把这些法相名词记清楚呢?刚才我跟大家讲过,法相名词记清楚,便利在生活当中提起观照的功夫。没有观照,怎么能破执着呢?佛法里面常说,以文字般若,这个经论是文字般若,依这个起观照般若。可见得我们是用这个来起观照般若波罗蜜,而不是执着它,不是死记它。换一句话说,我们要活用它。活用,记不住,那你就不能活用。而唯识修观的方法,唐大圆居士说得很明白。他有一部书,在我们台湾流通的很广“唯识心□□□□”,你们去看看,他所提出来的,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修习唯识的方法,是可取的。经论里面所说的,未免太深了,我们不晓得如何下手,看看唐大圆居士所说的那就很容易去做。
上一次我们将这一段表解,给诸位介绍过。将这个有为、有为法这个部分。是不是已经讲到这个心不相应行法?那么今天接着我们看无为法。那么“问”在佛经里面讲有五种,第一种“不解”。譬如说佛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不能够理解,这是应当要问的。什么叫一切法?什么叫无我?这个要问。第二种是愚痴。佛虽然讲得很清楚,我们没听清楚。或者是我们听了,还听不懂,那么这个也要问。这两种问都是本份上的问,在教学场合当中,学生应当发问。所以学问、学问,就是要学着发问。不问,怎么能够成就你的学业呢?你看看孔老夫子教学,学生跟夫子这一问一答。夫子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学生当中听不懂的,他就发问。这有问有答,这是教学。
佛门里面,你们诸位去看一切经典,岂不都是一问一答吗?《楞严经》从头至尾就是问答,反复的辩论。一切诸论,那更不必说了,菩萨与菩萨之间的反复辩论。所以这个问不容易,凡夫他之所以不问,不问就是两种人,一种是什么呢?明了了,他不问。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