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6

  ..續本文上一頁又分爲四大類,心法有八類,心所有法有五十一類,色法有十一類,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類。無爲法裏面,有六類。底下這個長行有一行,解釋“一切有爲造作生滅無常之法。名有爲法。其不生滅無造作之法。名無爲法。”這是很簡單的來說明什麼叫有爲法?什麼叫無爲法?可見得有爲與無爲,那是相對建立的。

  先說有爲法,我們先把這個名詞定義,給諸位介紹出來。然後再說明它這個次序,爲什麼是這樣排列的?這個表的下面“一切最勝”、“與此相應”、“二所現影”,這個地方上一次請大家改過來,這是現影,而不是顯示,這個要把它改過來。“叁位差別”、“四所顯示”那麼這個就是它排列順序的理由,我們也要把它分別清楚。第一個我們說心,心法在唯識裏面,它有六個意思。第一個集起叫做心,集就是集合的集,集合的集;起、是現起。集是什麼呢?就是集種子,集種子。起、就是種子起現行。這些話,都是唯識的專門術語。如果拿我們現在的術語來說,種子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印象,所謂的印象。這個集,它就有收藏的意思。譬如說我們昨天做的事情,如果這個印象要沒有一個地方收藏,那麼它一定消失,我們怎麼想,也不會想起來,它有一個收藏的所在。但是這個種子的印象,它沒有形相,雖沒有形相,它不會消失。有印象深的,我們在童年時候的事情,還是記得很清楚,印象深刻的,那就是種子有力,有這個力量,不會消失。

  有人常常說,我們這個作夢,會作成奇奇怪怪的,從來也沒有想到過事情,會作這奇奇怪怪的夢。夢中有獨頭意識起現行,如果你沒有印象,你這個夢中境界,不會現行。夢中往往關于前世的印象,多生多劫前的印象。所以我們自己不曉得,不曉得。因爲什麼?前生的事情,你也不會去想它,所以在平常不會起現行,在夢中時候,不知不覺的時候,因緣觸發的時候,它起現行。所以一定有個收藏的地方,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在唯識裏面,就是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藏識,藏就是收藏的意思,就好象是個倉庫一樣。它能夠收藏種子,同時這個種子遇到緣了,它又會重現,重現就是起現行。譬如說我們過去曾經見過面,見過面的時候,這個印象就落在藏識裏面去了,倉庫裏頭。今天我們又見了面,又見了面會認識,爲什麼會認識呢?因爲藏識裏頭有印象,一見面,藏識裏面那個印象,一對照,不錯,你是某人,我們曾經在什麼時候見過的,它會排對。這個速度比這個電子還來的快,我們這裏講電腦,電腦怎麼樣靈巧,沒有我們這個頭腦靈巧。這個天然的電腦,比人造的高明的太多,高明的太多。所以心有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從具體上來講,雖然八個識,都能有集起的意思。可是在阿賴耶識集起特別的偏重,就是這一種功能特別的殊勝。其余七個識,要比起阿賴耶識,在這一方面講,那真是望塵莫及。那這第一個意思,我們叫做心法。

  第二個意思聚集,聚是集聚。那麼這個也是心法,換句話說,收集、攢集、聚集,它有這個意思。當然八個識也都有這個意思,可是從這一個意思來說,偏重在前七識,就是末那、意識以及前五識,它都有這個作用。這個就是講我們唯識裏面講遍行,它有一種功能,熏集一切法成了種子。拿我們今天來講,它就是能收集印象。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在境界上一接觸,它就把他收集起來了。收集起來好象是個轉運站,眼根各收集各的,這個□□□,各人收集各人的。你譬如眼,那就是了別,它把這個印象送進去,這個印象送進去,它裏頭並沒有分別。可是第六意識,它把這個印象分別,分別有善惡好醜。那麼它也把這個概念、這個印象,又送進去。第七識執著,第七識産生了我愛我見,産生了這些。所謂是取舍得失,都是第六意識力量很強。所以說是前七轉識,把這些印象收集起來,送到倉庫,就收藏了,送到阿賴耶識。所以從這一方面講,前七轉識有這種功能。

  第叁個意思“緣慮”,緣是攀緣,慮是思慮,這也是心的作用。在這方面講,現代的心理學偏重在這一條的說法。它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判斷,能夠推理,我們把這個認爲是心。但是這個心的時候,有這個功能,實際上心的功用很大,並不只這一種功能。第四個意思,也叫做識,識就是認識。識的意思,是從了別來說的,就是能夠辨別,能夠明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你樣樣都能夠明了,樣樣都能夠識別,這是心的作用。所以它有這個意思。這個意思,也是八個識都有。雖然八個識都有,偏重在第六意識,也就是說分別功能最大的、最廣泛的是第六意識。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裏面給我們說的非常的明了。第五個意思,也叫做意。意的定義是怎麼說呢?意是講不間斷。所以說意思,意思是不間斷。不間斷的思,就叫意識。間斷的這個思,通常叫想,叫想。因爲什麼呢?它間斷,這個印象就會比較薄一點。如果不間斷的去想,這個印象就深了,這個印象就深了,就會産生很大的力量。所以有很短、等無間的意思。等是平等,就是他想一樁事情,他不會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那間斷。專門想一樁事情不間斷,這個就是意。那麼八個識,也都有這個意思。可是第六識特別偏重,第六識恒審思量,他特別偏重。

  那麼第六識很單純,它想的是什麼呢?它想的就是我。所以一切衆生這個私心很重,那是有道理的。就是第六意識,念念不忘我。無論在什麼時候,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想東西他會間斷,我他不會間斷。所以說人我執、法我執,那麼都是第七識造成的。那麼第六個意思,也叫做心。八個都叫做心,這個第六點可以把它分開來說。八個都可以稱作心,所以我們常講八心王。但是如果就前面所講的這些定義,個個殊勝方面來說,我們可以說第八識心的意識,比較上多一點。所以我們也把第八叫做心,把第七叫做意,第七叫做意,將第六叫做識。所以我們對于前面六種,前六識,末那我們叫做意,阿賴耶叫做心。所以合起來講,都講得通,八個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識。分開來的意思,那更明顯了。心法概略的就說到此地。那麼心法八種,我們必須要曉得它,它的性質,一切衆生造惡造善,五趣輪回,乃至于成佛作祖,都是這個心,都是這個心。所以在一切有爲法裏面,它的作用最大,最爲殊勝。那麼其次再講,這是心法一共有八個,到底下的時候,是一段一段的來給諸位詳細的講解。

  第二是“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什麼叫心所有?那麼這個心,就是指前面的心法,八個心王。說它做心所有,就是說這一類的法,它是前面八個心法所有的。唯識裏面講,它有叁個定義。第一個它必定要依心王,才能夠起來。前面八個我們稱它作心王,它是附屬于它的。沒有心王,就不會有心所,所以它是附屬于心王。它要起作用,一定要跟著心王,它才能夠起得了作用。如果不跟著心王,它不能夠獨立的起作用,所以它是心王附帶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五十一類法,就是心法的作用。前面八種是講心法的體,此地五十一種就是心法的作用,我們可以這樣的看法。那麼這樣的比較更容易明了了,它是心的作用。

  第二個意思,它起作用,一定是與心相應的。那麼什麼叫做相應?相應這個名詞,在佛法裏用的太廣泛,諸位將來是一掀開經論,往往你都能看得到這兩個字,所以對于這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把它搞清楚。相應裏面含著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講的“時”,就是時間。它與心王一定同時,不能說是不同時,異時、那就不相應了,一定是同時的。那麼第二個一定是同緣一個境界,同緣一個境界。第叁個一定是要依根,根是所謂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一定依根。第四個講的是“事”,事是怎麼說呢?同一個自證分體份,所以簡單的講,就是識所緣的境界,所依止根,自證分的體事,這四個條件完全相同,這就叫做相應。四個條件裏頭,有一樣不同,就叫做不相應,就叫做不相應。那麼心的作用,有相應,有不相應的。相應的有五十一種,不相應的有二十四種。那麼到後來我們都可以談到。

  第叁個所有法的定義,就是這些法它是系屬于心。你說我們講到,譬如說講觸,五遍行裏頭,觸、作意、受、想、思。我們單單講觸、接觸,接觸那就是要看你跟那一個心王相應。這個觸就是屬于某一個心王的,而不是屬于另一個心王。我們說話,在此地講似乎說的很簡單,實際上這個事,是相當的複雜。雖然複雜,可是它條理清清楚楚,它一點都不混亂。譬如我們現在這個眼根,接觸這個境界,見這個色法。我們一接觸,你也看到我,我也看到你。這個觸,有阿賴耶的觸,有末那的觸,有第六意識的觸,有前五識的觸。幾乎同時在起作用,可是各系屬于個個心王,一點都不會錯。眼見,這是眼根之觸。這個第六、第七跟阿賴耶的觸,我們同時叫做無俱意識的觸,所謂是舉一個心所的例子,你就曉得,雖然同時起作用,它並不混亂。好象我們燈的光明一樣,我們講堂有十幾盞燈,開了之後,你看到光光互照,看到我們這都是明亮。但是這些光,各屬于個個燈的。你要不相信,你關一盞燈,這盞燈的光就沒有了。所以光與光好象是互相混雜分不開,實際上各是各的,清清楚楚,一點都不亂。那麼我們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起作用的時候,情形也是如此,各是各的作用。你說將來講到煩惱心所,亦複如是。前五識有前五識的煩惱心所,第六識是屬于第六識的,第七識是屬于第七識的。你譬如我們講一個貪,各是屬于各的,這個跟心法,這才是大分,歸納起來的分。細分,非常非常的繁瑣。但是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這就是叫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了解之後,這就叫覺悟。再不迷在這一些形相裏面,從此以後做一個明白人,而不做一個糊塗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裏,起心動念,自己心裏頭明了,佛法裏面常講,“願得智慧真明了”。懂…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