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2

  ..續本文上一頁揮作用,並以佛法指導心。

  鑼槌

  ……詞窮之時,聽衆們仍然在觀察,他們明白自己尚未完全了解鑼槌,觀察越久,感受就越豐富,但他們後來的感受,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們小時候在學校學會的用來描述事物的語言,即是佛陀所說的世俗谛,當錯認詞語所描述的現象爲實相時,它們會妨礙我們進一步理解實相。當聽衆說,那是木棒並認爲自己已經明了它的實相時,他們就會停止探究,我必須誘導他們繼續觀察,等到一切詞語皆窮盡,他們繼續以靜默安定的心去觀察,直到看見更深層次,更難以描述的內涵爲止。

  世上最美的竹子叢

  我第一次參加閉關時,每天在植物園都會看到一叢非常精致美麗的竹子。閉關結束後大約一周,我再次去植物園,卻發現那不過是一叢普通的竹子,單薄灰黃無趣,和參差不齊的小灌木差不多。其實改變的是我的心而不是竹子。閉關結束,我的心不再那樣安定,現在只能看到竹子的外在缺陷而無法深入覺知竹子美麗與無窮的實相。

  當我們的心非常安定時,即使最普通的事物也會變得極其精致迷人,我們會發現他們很新鮮,甚至可以注視他們數小時而不生厭煩。

  手電筒加地圖

  ……退出禅那之後的心,可比喻爲照亮前方一切事物的強力手電筒,但如果不知道該將手電筒照向何處,你就不可能發現深觀的藏匿處。因此除了強力手電筒外,我們還需要一份精確的地圖,即是佛陀的教導,法。

  如果只有地圖而沒有手電筒,或手電筒發出的光線不夠明亮,我們還是無法發現深觀。就像學者們可以熟稔理論知識,但缺乏禅那的親身體驗,也無法産生深觀。

  對于擁有地圖者,曾親耳聽聞老師的教導並勤于發問與鑽研的人,如果同時擁有強力手電筒,即禅那中加持的心,就已經非常接近深觀了。如佛陀所說,道從禅(手電筒)智(地圖),得至涅槃。”

  第五章 解脫的深觀

  深觀苦與樂

  四聖谛是佛陀的核心教法,其中第一谛是苦谛,因此佛陀才說衆生無法覺悟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爲徹底了解苦。

  當禅修者真的在退出禅那後獲得對于苦的深觀,且沒有任何疑惑時,深觀將幫助 他徹底了解苦的完整意義。

  一旦徹底了解了苦的意義,你將明白,深觀是建立在不可思議浩瀚龐雜的洞見之上的,它深入心髓了解苦,而不僅僅停留在思維的表面。建立深觀之後,心中的渴愛與執著開始瓦解,禅修者將覺悟到再也無任何東西值得執取——生活由此改變。

  此外,禅那的經驗,亦打通了徹底了解苦的第二條通道——深觀樂!禅那的主要特色之一便是前所未有且持續的禅悅,那種持久的快樂即便是愛情也無法與之相比。于是,你自然想問這種禅悅是怎樣的,以及它來自何處。

  絞繩

  阿姜查有一個絞繩的比喻。對這種快樂做出了清晰地解釋。一個人一出世,脖子上就被套上了繩子,由兩個強壯的分別叫五入處和造作的無形惡魔緊緊拉住,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他已經習以爲常。然而有一天,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解脫束縛,擺脫五入處與造作的重擔,並體驗到不可思議的喜樂,這種喜樂完全不同于他先前所理解的任何事物,直到那時,它才了悟真正的快樂,以及絞繩和兩個惡魔是多麼令人痛苦,也明白了痛苦的止息即是快樂。

  我們一生下來,心就被身緊緊地綁住,被五入處、與造作(一直、選擇、控製等)持續束縛,而我們就這樣長大並習以爲常,甚至很享受五入處的世界。我們即便修習關于五入處或意志的正念,也還是無法辨識其痛苦的本質。假如我們一直認爲所見即是實相,那怎麼可能了解苦呢?然後有一天,你第一次進入禅那,五入處與造作暫時消失,身體也隨之消失,心此生第一次將诶托一切造作和五入處的活動,也解脫了如繩索般緊縛美麗之心的沈重身體,我們感受到禅那中無上的禅悅,並了解到快樂和痛苦各是什麼。了悟到身即是苦,見聽嗅嘗觸時時皆苦,造作(種種行爲)也徹徹底底是苦,並深觀苦的普遍性(諸事皆苦)。我們還了悟,禅那中的禅悅時巨大痛苦在禅那期間消失的結果。

  除非你有過禅那的體驗,並經曆過一切五入處都消失的情形,否則你就無法理解,爲何在晨光中看著露珠瑩潤的玫瑰是苦,聆聽動人心弦的音樂是苦,甚至最美妙的性愛也如烈火焚身般令人痛苦。

  也許你認爲這種說法很瘋狂,但當你親身經曆禅那時,就會發現這些說法非常真實,如佛陀在經中說,凡夫稱爲快樂的事物,覺者稱之爲苦。深觀使禅修者能見到凡夫難以企及理解和感動的事物。

  監獄的譬喻

  另一個譬喻同樣可解釋深觀樂。如在監獄出生和長大的人,不曾踏出監獄半步,他不明白監獄生活的痛苦,若有人說他的生活苦,它肯定不同意。但有一天,他有機會離開監獄,進入到無法想象的廣闊世界,體驗到真正的自由。這時,他才可能了解監獄生活的痛苦,同時也明白逃離監獄、及早結束痛苦才是快樂。

  在此譬喻中,監獄好比身體,監獄的高牆就像五入處,而殘酷嚴苛的獄卒則相當人們自己的意志(即造作者),前人挖掘的地道幫助他逃脫,那就是禅那。人們只有體驗過禅那後,才會明白五入處的世界不過就是被五面牆圍住的監獄,它可能會稍顯安全,但終究還是監禁死囚的牢房。只有在進入深刻的禅定之後,人們才會了解意志即是折磨者,它僞裝成自由,卻阻止人們快樂的安住。只有逃出監獄,人們才能獲得信息,生起深觀,了悟苦谛。

  總而言之,如果沒有禅那的經驗,禅修者將因爲世間知識太受局限而無法徹底了解苦(第一聖谛),當然也就無法達到正覺。

  深觀無常

  認清一切事物的無常本質看似容易,因爲任何事物顯然都不可能永久長存,我們甚至不需要成爲禅修者就明白這個道理。然而,假如知道無常就能覺悟,那爲何覺悟的人那麼少呢?

  那是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無形的盲點,諸事萬物的變化始終存在,只是不夠明顯,所以我們看不出來,有些事物過于穩定,以致我們無法察覺出他們的變化,這些就構成了無明的盲點,以下譬喻進一步說明了這個道理。

  電視的譬喻

  想象你在家看電視,畫面不斷變換,節目頻道都不斷變化,甚至在關掉電視,只剩下空白屏幕時,我們還可以觀察空頻道。但此處生起的任何一種無常觀都是膚淺的,它無法斷除你對電視的執著。

  同理,我們雖能隨觀關系變化,晝夜交替、花朵凋零、生老病死,看見諸多事物的無常,但對他們的渴愛卻依然無法平息。隨即你隨觀死亡,看到生命消逝,你的執著仍無法消解。醫院太平間的工作者和喪葬業者每天都能看到死亡,到那他們並未覺悟,這種隨觀是膚淺的。

  讓我們回到關于電視的譬喻上,想象你坐在家裏看電視,並隨觀無常。突然間,不止節目停止,整臺電視機也隨之消失了,它在一瞬間完全消失!這完全出人意料,令人震驚且改變了你的生活觀念,深觀就是這回事。

  有些現象是那樣的牢靠我穩定,我們看不見,也無法想象它的無常,例如我們的意志。 即使我們在某些需要專注的活動中壓抑意志,可我們還是知道,那個造作的潛能或意志始終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始終被控製著。

  在深度禅修中,造作的潛能或意志突然消失了,就像看見電視機突然在眼前消失般出人意料令人震驚和怪異。在禅那種,尤其在第二禅之前的禅那中,過去人們認爲始存在的某些東西(造作的潛能或意志)已完全停止、消失,但意志持續運作,且較以往更明亮、清晰。我們的理解力在正念之下被凍結,心比鑽石更堅硬明亮,如虛空般不可動搖。這便是深觀無常的意義,你將看見一些難以想象或令人沮喪的真相,我,造作者或意志都被製止,而意識仍在持續運作。生起這樣的深觀之後,你再也無法認爲自己是自我的主宰。

  消失的海洋

  請想想你看著海面上的波浪上下起伏,就如看著樂受與苦受上下起伏一般,這也是在隨觀無常,但只是膚淺的隨觀。現在再想象突然整片海洋消失了,連周圍的陸地也不見了,一切都不見了。這即是深觀,難以想象,令人驚訝且令人沮喪,海洋怎麼可能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呢?你的舊有觀念被完全顛覆,人生從此改變。

  禅那中的情況即是如此,禅修者隨觀樂與苦的波浪,在五入處之海起伏,然後整片五入處之海完全消失,連同包含五入處的身體也隨之不見。

  由此,禅修者真正脫離這個世間——欲界,而進入禅那的領域——色界。他對于無常的真正意義以及衍生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他深觀五識止息,再也不會認爲見聽嗅嘗觸者是我。

  眼球和望遠鏡

  ……若覺知的對象都消失,則覺知者也必然已經消失,此時深觀生起,你會知道覺知的對象時無常的,覺知者也不是我。

  這便是禅那與無色定的情況。五識在進入初禅時已經消失,現在剩下的是意識,它被層層剝開,就在達到八解脫的最後一支,滅一切受想定(滅盡定)前,最後殘余的惡意是消失。意識的眼球(心)止息,一切皆消失,深觀發現覺知者(心),一切存在的基礎,我,……全都是無常的,終于歸于滅,這就稱爲滅度(般涅槃“。

  因此,當禅修者運用禅那的經驗深觀無常時,其深入程度將遠超過他的預期,他會看見曾堅實的人生觀徹底瓦解,長久以來固定成形的“我見”完全被顛覆。

  深觀讓人很快就了解到,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有任何東西能夠穩定到可以讓自我立足其上。你已經明白,可以立足其上的所有一切已蕩然無存。

  深觀無我

  深觀會引爆叁顆炸彈,苦,無常和無我。其中任何一顆都會破壞無明的基礎,佛陀稱他們爲諸法叁相。前面已經指出,深觀苦與無常可以讓人完全放下,並使自我無立足之地,現在,音波第叁顆內觀的炸彈——無我,它真的能把自我炸掉。

  與深觀苦和深觀無常相似,深觀無我只有借助禅那中不斷增強的心來實現,我…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