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奉持八關齋戒(那那瓦拉 上座)▪P3

  ..續本文上一頁熏塗身,這種人未全犯第七戒中的六個要素,但破八關齋戒。

  30 問: 犯戒者應根據上述要素,來判斷是否破戒。如果不犯任一要素,則未破八關齋戒。若犯了一條戒中的所有要素,則破了八關齋戒。對否?

  30 答:正確。

  31 問:如果奉持八關齋戒時,破了其中一條或多條戒,那麼行者該怎麼辦?

  31 答:如果行者願繼續受持(八關齋戒),那麼他(她)應重新受戒。(中文譯者注 )這比破戒時舍戒要來得好。

  32 問:這本經書真正涉及了八關齋戒。請問五戒中的第叁戒(中文譯者注 )是怎樣的?這條戒中有多少要素,分別是什麼?

  32 答:第叁條戒中有四條要素:

  1. 不應拜訪的二十種女人。

  2. 意欲與二十種女人中任何人交媾。

  3. 設法性交。

  4. 性接觸。

  33 問:是哪二十種女人?

  33 答:這二十種女人是:

  1.由其母親照料的女子。

  2.由其父親照料的女子。

  3.由其父親和母親照料的女子。

  4.由其兄弟照料的女子。

  5.由其姐妹照料的女子。

  6.由其親屬照料的女子。

  7.由其同族照料的女子。

  8.由同師門下修行佛法的弟子所照料的女子。

  9.由其丈夫照料的女子。

  10.和男子有不規矩的行爲(國王對男子處以罰款),某姓某地的女子。

  11.男子購買其賣身契並娶爲妻的女子。

  12.自願與男子共同生活的女子。

  13.因男子的財産而成人妻的女子。

  14.因希求如衣服之類的物品而爲人妻的赤貧女子。

  15.已接受男子求婚,並經過莊嚴宣誓的女子。在莊嚴的宣誓中,家長們牽著新郎新娘的手,放入一盆水中,祝福說:“願你們倆互愛對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分離,就如這盆裏的水不分開。”

  16.男子解脫女子重負後,娶其爲妻的女子。

  17.與男子結婚的奴隸女子。

  18.與男子結婚的有工作的女子。

  19.男子在戰鬥中贏得並與結婚的女子。

  20.和男子生活一段時間並認其爲妻的女子。

  男子侵犯以上二十種女子(原注 )中任意一種,及犯前述要素,即破第叁條戒 (原注 )。

  34 問:女子在這兒是什麼角色?這在第叁條戒中是如何解釋的?

  34 答:如果男子和女子互有情意,但此男子不適合該女子(中文譯者注 ),那麼他們互爲不應拜訪閑談之人。

  35 問:此處根據行持方式,八關齋戒有幾種?哪幾種?

  35 答:根據低層次,中等層次,高層次排列,八關齋戒有叁種。

  這叁種分別是:

  1. 尼犍齋戒

  2. 牧牛齋戒

  3. 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

  外道異教徒奉持的八關齋戒稱作尼犍齋戒。

  男女居士奉持八關齋戒時,有如受雇的牧牛工(有散亂心),稱作牧牛齋戒。

  優婆塞和優婆夷所奉持的八關齋戒,由于行持殊勝的法門,稱作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

  36 問:這個解釋非常短,難以理解。什麼是更深入的解釋?

  36 答:尼犍齋戒是八關齋戒中的不完全的部分內容。與第一條殺戒有關的是:行者持朝西方向的不殺戒,但其它方向並不戒殺。他們不殺母,殺父,親屬,朋友或某些有親密關系的動物,但他們不戒殺除此外的衆生。其它的戒條依次類推。簡言之,此種齋戒是按人意願持戒。此稱尼犍齋戒。

  讓我們看當今的優婆塞和優婆夷,根據經律來的求受和奉持牧牛齋戒的方法是正確的。但當行者受持這種八關齋戒後,沈湎于竊竊私語 — 談論村莊,城鎮,山,樹,田野,花園,買賣,孫輩,此處彼處,此人彼人等等。這種交談無益于功德。行者不能從持戒中獲得福樂及信心。論的作者因而將這些人比作受雇的牧牛工(並非牛的主人)。早上,雇工們放牧牛群,尋找食物。晚上,趕回牛群至雇主家。在他們得到公平的報酬後,他們又想:“明天我們將在這兒喂牛群,後天我們將在那兒喂牛群。這兒有充足的青草和水,但那兒則沒有。” 如此重複。雇工從不分享奶牛的産物(諸如鮮奶,白脫)。 這種持戒即稱牧牛齋戒。

  如果在適時適地,受持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後,行者應根據其個人的喜好和善根,修習禅定和智慧觀照。如果通過修習八背舍(tadanga pahana,中文譯者注 )的禅定法門並未生起功德,那麼行者應繼續努力。如果行者思緒無定,或處在非修習禅定的時間或地方,若有能增加佛法信心的談論(辯論),則應加入交談。這能有效增長見聞,糾正可能有的見解錯誤。行者不應參與有競爭心,勝負心等的談論(辯論)。如果這些佛法的交流不能帶來如前所述之利益,若有聽聞佛法的機會,行者應往聽,以增益佛法上的信心(saddha),慚愧心, 畏懼心 (畏惡因-- kiri,畏惡果--ottappa),聽聞(suta),精進(viriya),憶念(sati)及智慧(panna)。我們爲了生起迫切的出離心(samvega)而聽聞佛法。如果行者由于任何原因,碰到障礙,導致聞法不能獲得上述功德,那麼,修習(六念處的)禅定法門是很適合的。

  論的作者已經指明適合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中修習(六念處的)禅定法門的六個項目。它們是:

  憶念佛的功德,

  憶念法的功德,

  憶念僧的功德,

  憶念持戒,

  憶念自身慷慨布施,

  憶念布施,持戒和禅定的生天功德。

  根據行者個人喜好,可以修持這六個項目中任何一個。 但普遍認爲行者不應僅修持這六條,因爲僅修持這六條,那些精勤禅定的人便不能覺照得定,畢竟這六個項目僅是禅定法門中的一部分。

  因此,在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中,應行禅定和觀照,這對禅、觀行者是不難做到的。簡言之,行者奉持八關齋戒時通過修習禅定,自身會得到利益。此即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

  37 問:尼犍齋戒被認爲是最低層次,牧牛齋戒被認爲是中等層次,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被認爲是最高層次。對否?

  37 答:對,是這樣的。但在世尊的教法中,尼犍齋戒不包括在八關齋戒中。許多行者不願或不能奉持最高層次的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而僅奉持牧牛齋戒。如果行者能奉持阿羅漢乘行者的八關齋戒,甚至僅一天,則他們可視此爲殊勝的福田資糧,從中體驗到的巨大的快樂。他們真正沒有虛度(指白白持戒),如在人間獲得新生,趨入佛陀的教法。

  38問: 爲何八關齋戒僅在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叁,廿九,叁十日奉持?(中文譯者注 )如果在另外的日子奉持是否就不稱爲八關齋戒?其它日子可以奉持八關齋戒嗎?

  38答:八關齋戒同樣可以在其它的日子奉持,不限于上述的幾天。根據行持的方式,我將作簡要回答。根據持戒日的不同,八關齋戒可分爲叁類。受八關齋戒的方法如前所述。

  39 問:奉持 (八關齋戒) 的不同種類是什麼?

  39 答:

  1. 帕卡提八關齋戒 (pakati-uposatha)

  2. 帕提-加嘎拉八關齋戒(pati-jagara-uposatha)

  3. 帕提-哈日卡-帕卡哈八關齋戒(pati-harika-pakkha-uposatha)

  奉持帕卡提八關齋戒(pakati-uposatha)日爲陰曆上半月的初五,初八,十四,十五和下半月的廿十,廿叁,廿九,叁十。

  奉持帕提-加嘎拉八關齋戒(pati-jagara-uposatha)日爲陰曆月盈的五天,即初四,初六,初七,初九和十叁;月虧的六天,即十六,十九,廿一,廿二,廿四,廿七(或廿八)。在一個月的這十一天奉持這種八關齋戒。

  在雨季的四個月,從七月十六日晚上開始,至十一月中旬結束,是奉持帕提-哈日卡-帕卡哈八關齋戒(pati-harika-pakkha-uposatha)的時期。

  拉加(Raja)經釋闡述帕提-哈日卡-帕卡哈八關齋戒(pati-harika-pakkha-uposatha)是在雨季的叁個月中連續奉持的。 如果行者不能在雨季的叁個月中連續天天持戒,那麼應從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連續持戒一個月。如果行者不能在一個月中連續天天持戒,那麼應從十月十六日至月末連續持戒半個月。持戒的任何時期稱帕提-哈日卡-帕卡哈八關齋戒(pati-harika-pakkha-uposatha)。

  一些文獻闡述了奉持帕提-哈日卡-帕卡哈八關齋戒(pati-harika-pakkha-uposatha)的時期是七月至十一月的五個月。

  一些論中稱這叁個月是七月,十一月和叁月。

  但是其它來源解釋爲八天,即初七,初九,十叁,十四,廿二,廿四,廿八,廿九日,是唯一的奉持帕提-哈日卡-帕卡哈八關齋戒(pati-harika-pakkha-uposatha)的日子。

  希求功德的人應在以上的日子裏奉持八關齋戒。其它日子是奉持五戒,而非八關齋戒。

  40 問: 通常,初八,十四,十五,廿叁,廿九,叁十日奉持的八關齋戒叫什麼?

  40 答:叫六齋日八關齋戒。

  41 問:現在常用的求受八關齋戒的段落是什麼?

  41 答:段落如下,齊誦以下段落叁次: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angasamannagatam uposatham yacama.

   法師,我等求受叁皈,並八關齋戒。

  42 問:求受八關齋戒時誦什麼?

  42 答:(1) 行者先皈敬佛: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南無婆伽梵,阿羅漢,叁藐叁菩陀。(中文譯者注 ) (叁唱)

   (2) 然後,如下叁皈: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

《奉持八關齋戒(那那瓦拉 上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