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悅——快樂呼吸16法>
第一部分 1.序:完整與深化的禅修指導
你手上拿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比丘撰寫的禅修手冊。作者阿姜布拉姆是研究、修行並精通佛法的現代西方人,如今,他要爲認真修行的人貢獻出他的所學、所思、所感。
在本書中,你將發現一套有關禅修的完整教法,其目標是達到禅定以及下一個次第的洞見。阿姜布拉 姆提供了一套詳細、精妙的方法與理論,教你如何面對剛開始禅修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使內心趨入禅那的狂喜、快樂、輕盈和深定,最終帶來大解脫,實現無我洞見及智慧。
我相當隨喜于阿姜布拉姆以自身的豐富經驗,來指導修行者的發心。他以佛陀所教導的方式來指導這條增長禅那與洞見的道途,用以幫助弟子們漸次覺悟。一行禅師、佛使比丘、孫倫法師等大師們的教導皆各有其長,所提供的方法雖不同,然殊途同歸,皆具有大解脫力。
因此,請有志于修行禅那的讀者,仔細閱讀本書,並嘗試以此爲範本。 對于佛陀與阿姜布拉姆的忠告,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或嘗試著付諸實踐,但切勿過于執著。最後,願這些超越執著、深入于心的教法能爲衆生帶來正見、利益和福祉。
謹以慈心祝福。
傑克•康菲爾德 于美國加州,心靈磐石中心 二○○六年
第一部分 2.導 論:了解禅修,了解本書
禅修是"放下"之道。在禅修中,你"放下"了外在的複雜世界,進而實現內在的安定。禅修是淨化與增強內心力量的好方法,這種從世間解脫的淨心經驗,即是不可思議的禅悅①,它比"性"更美好。
①禅悅是指進入禅那時的喜、樂等狀態。在初禅與第二禅有喜有樂,第叁禅無喜有樂,到了第四禅則無喜無樂。其中"舍清淨"、"念清淨",也是一種禅悅。
禅修的過程會有些辛苦,尤其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但若堅持,禅修將引你進入某種非常美好且別有味的狀態。無論你是在家人、比丘,還是比丘尼,都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否則就不會有進步,且前功盡失。
單靠努力還不夠,你必須用對方法,正確的方法會正確引導你完成禅修。方法得當的努力不會造成阻礙與幹擾,相反地,它會引領你獲得禅定的美好和安甯。
禅修的目標
想知道禅修時應該如何努力,你就必須清楚地了解禅修的目標。若能了解禅修的目標是獲得內心的美好寂靜、安定和清明,那麼你修行的著眼點與方法就會更加明確。你應該努力于修習"放下",培養斷除煩惱的心。
佛陀有個簡單而深奧的說法:"致力于”放下”的禅修者,能輕易達到叁昧。""叁昧"即指"等持"或"定",它就是禅修的目標。佛陀的意思是,能夠舍棄、放下或脫離,即可獲得禅定。
放下負擔
在禅修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增長累積或執取的陋習,而是應努力于放下或舍棄世間一切牽絆的煩惱。 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承擔許多工作,但在禅修期間,我們要盡可能地放下它們,做到義無反顧、毫不猶豫地將其舍棄。
這種傾向于"舍離"的心態將引導你進入禅定,即使在禅修初期,你也要嘗試是否具備出離世間的力量,自己是否對外在事物已有舍棄之心。
舍棄心中那些牽絆煩惱時,你將會感到更輕松、更自由。在禅修的各個階段,你都將會一再經曆這樣的"舍離"的不同次第。
善巧的禅修者如同飛鳥一般,抛開一切負擔,自由地翺翔並沖上內心美麗的雲端。這已經算是達到禅修巅峰狀態的感知了,此時禅修者將通過自己的直接體驗來了解所謂"心"的意義。同時,也將了解所謂"自我"、"神"、"世界"和"宇宙"等一切事物的本質,他們沈靜的內心將從此開悟。
第一部分 3.本書的架構
本書的第一部"禅修的快樂",也稱"禅悅",是寫給希望通過禅修擺脫生活重擔,卻又被種種障礙或能力所限,無法感受到"禅悅"境界的人。其實,只要禅修的方法正確,初學者也能從中得到大快樂。
本部第一章系統地介紹了禅修的七個階段,它相當于我以前寫的一本小冊子《禅修的基本方法》的修訂版本。在第二章,我會指出禅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與讀者分享輕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在第叁、四章,我以獨特的方式解釋"正念",進而提出叁種有助于平靜內心的禅修方法,以全面擴展讀者的禅 修技巧。接下來在第五、六章,我會介紹佛陀的一些經典教法,即《入出息念經》與《念處經》,希望能以佛陀的睿智言語印證並充實本書的教法。
第二部"禅悅與解脫",將引導讀者遊曆永恒的佛教禅悅世界。在此,我會描述如何通過禅修進入禅那,去感受無上禅悅,以及在"放下"的狀態中揭開五欲的面紗,以呈現證悟之時內心的莊嚴世界。其中第一、二、叁章將詳細描述禅定經驗,爲讀者開啓純淨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指導讀者體驗令人驚喜的境界。接著,第四、五章繼續述說獲得禅定的人將如何打開內心的智慧果園之門。隨後的第六、七章則描述如何圓滿達成此生的禅修,並列出明確而詳實的細節,解釋何謂"正覺",以及如何達到"正覺" 最後的"結論"部分是"永遠放下",這是本書的"返回艙"①,使讀者從禅那與涅槃的出世之境界,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
①此處以太空船完成任務後重返地球作比喻。
第一部分 4.如何使用本書
我寫此書,有叁個目的。首先,本書教法以傳統佛學理論以及佛陀真言爲基礎,仔細閱讀並實踐本書內容的禅修者,無異于修
習一門漸進且完整的佛學禅修課程。其次,本書是排解禅修疑難的指南,可助讀者克服修行中遇到的某些問題。例如,若禅修的障礙是嗔念,讀者可以翻到第一部第二章,從中找到修"慈"的建議。書中還有更多有助于解決疑難問題的忠告,那是人們平時鮮有機會聽到的。例如第叁章"正念的特質",其中所言安置"守門人"以監督並保證順利禅修的方法,便是非常珍貴且極具效力的教法。
本書的第叁個功能,是幫助讀者了解他們較爲陌生的佛學禅修領域。它將爲讀者提供平時可能較難接觸到的信息。例如第二部一至叁章探討"禅那"——深刻的禅悅狀態,"禅那"雖是佛學禅修理念的根本,如今卻經常遭到世人誤解,而本書所言可幫助讀者們擺脫這些認知誤區。
我是帶著些許忐忑不安的心情將本書交予出版社的。當我于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在倫敦開始禅修時,一位來訪的日本禅僧曾告訴我:"根據業的法則,凡是撰寫佛教書籍者,未來都將轉生爲驢子!"這讓我很擔心。不過,無論這是否屬實,我相信所有遵循本書指導的讀者都將解脫一切煩惱,而不只是解脫長耳驢身而已。 在《薩遮迦大經》中,佛陀說:"我常想,禅那會是正覺之道嗎?隨後,我由此了悟到:它是正覺之道。"
第二部分 1.第一階段:覺知當下
本章將要探討禅修的七個初級階段。你們如果想要快速地通過初級階段,那麼千萬要小心。倘若心急想要快點結束初級階段的禅修,就好像地基還沒挖好就想蓋房子一樣,房子可能很快搭建起來,但會很快倒塌。明智之舉是,多花點時間打好堅實的基礎,如是方能穩紮穩打地練習到更高層次,體驗到最終的禅悅 。
第一階段:覺知當下
首先,我要教導大家如何放下過去與未來的包袱。你們可能以爲這事很簡單,其實不然。 "放下過去"意味著不去想工作、家庭、承諾、責任以及童年的快樂或悲傷等等,你將完全對過去的所有經曆無所牽挂,對它們的回憶完全不感興趣。禅修時,你應"放下過去",切斷自己老是回溯過往的陋習,停止去想自己生于何處、住于何處、父母是誰或你接受了何種教育。 如果你和別人一起禅修,人人平等,都只是一個修行人。不論你是資深禅修者或只是初學者,都不重要。我們都不應再回想過去發生的事情。假如能抛開過去的一切,抛開使內心不安的顧忌、觀念或想法,我們才有可能是平等與自由的。
這樣的心靈修煉,如同在病房牆壁上安裝軟護墊,任何經曆、觀念或想法在撞到護墊時都不會反彈,只會沈入其中,毫無回溯之音。
有些人以爲,自己多少可以通過回憶往事來學到一些東西,並可以此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實際上,當我們凝望過去時,總會附帶先入爲主的思考方式,因此我們所看見的事實真相,其實已經不是真相了!正因如此,諸多人等都會對某件過去的事各執己見、爭吵不休。
對于此點,調查交通事故的警察可謂深有體會:兩個目擊者雖然都非常誠實,卻可能對同一件事做出完全相反的陳述。記憶並不可靠,我們若明白這一點,就不會高估自己的回憶,也就能夠將之埋葬——如
埋葬死者一般,一切就此了結。
不必緬懷過去,不必緊緊抓著裝滿往事的棺材不放。否則,你就是在用並不必要的重擔來壓垮自己。只要放下過去,你就能立即得到解脫。
至于未來的事情,包括憂慮、恐懼、計劃、期待,你也應該放下,佛陀曾說:"不論你以爲它將會如何,它總是會變成另外的模樣。"智者知道未來是不確定、不可知和無法預測的,所以沒有必要去思考未來,對于禅修者而言,這樣做更是浪費人生。
第二部分 2.奇妙而美好的心靈
當你專注于內心世界時,就會發現心很奇妙,它會帶給你許多美好的感受。靜不下心的修行人有時會想:"又來了,難熬的一個小時又來了。"但接下來總會有奇妙的事情發生:最終他們往往會遠超自我預期,進入非常平靜的境界。
最近我聽到一個初次參加十日禅修者的故事。第一天禅修過後,他因痛苦不堪而請求回家。老師說:"我保證,多待一天,你的痛苦將會消失。"因此他又在禅修中心待了一天,但變得更加痛苦,他再次請求回家,老師還是重複那句話:"只要再多待一天,痛苦就會消失。" 待到第叁天,他感覺越來越…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