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皈五戒(上座部)▪P3

  ..續本文上一頁u-rakkhitaü);

   c. 父母護男 (màtà-pitu-rakkhitaü);

   d. 兄弟護男 (bhàtu-rakkhitaü);

   e. 姐妹護男 (bhagini-rakkhitaü);

   f. 親戚護男 (¤àti-rakkhitaü);

   g. 家族護男 (gotta-rakkhitaü);

   h. 法護男 (dhamma-rakkhitaü);

   i. 有護男 (sàrakkhaü)。

  ⑵.兩種已婚的男人;

  ⑶.罰護男 (sapari-daõóaü)——有人准備刑具而說:「凡是到某某男子處者將會受罰。」

  

  以從事之心——受樂的心。只要在插入時、插入後、停住或拔出時的任何一時受樂 者,即構成違犯。

  

  以道入道——以自己的生殖器進入對方之道。

  若性交對象是女人、女非人、雌性畜生或兩性人,「道」是指叁道:陰道(生殖器,女根)、肛門和口;

  若性交的對象是男人、男非人、雄性畜生或黃門,「道」是指二道:肛門和口。

  無論性交的對象是異性還是同性,當他們達到以道入道的程度並且受樂,即構成違犯。

  所謂「達到以道入道的程度」,是指自己的生殖器進入對方的性交管道即使達到芝麻子大小的程度,也已構成違犯。

  假如自己的肛門接受他人生殖器的插入,也是以道入道。

  同時,性交時不論有無使用保險套,皆犯。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 與適合的對象,比如妻子或丈夫;

  2.不知——熟睡或昏迷時即使遭攻擊也不知道。

  3. 不受樂——即使知道,但完全沒有享受,完全不接受。

  4. 瘋狂者。

  5. 心亂者。

  6. 極度痛苦者。

  

  

  四、離妄語學處

  (Musàvàdà veramaõã)

  

  離妄語學處,有時也譯爲不妄語戒。也就是戒除說虛妄不實話語的學處。

  妄語,巴利語musàvàdà,又作虛诳語,是指心口相違,說虛妄不實的言語。如沒有看見、聽到、感覺及不知道,卻說看見、聽到、感覺及知道,欺騙他人。

  說虛妄語除了用口頭說出之外,也包括書寫及打手勢等身體語言,凡是由心存欺騙而作出的行爲或語言皆構成違犯。

  

  建議受持離妄語學處者也應避免以下叁種語言:

  1. 兩舌 (pisuõàvàcà) ——搬弄是非,向A傳B的是非,向B傳A的是非,離間親友。

  2. 惡口 (pharusàvàcà) ——罵詈咒詛,使他人難堪。

  3. 绮語 (samphappalàpa) ——毫無意義的世俗浮辭,能增長放逸、忘失正念的話題。

  

  具足兩個條件即構成妄語:

  1. 心存欺騙;

  2. 以各種方法使人明白。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 因沖動等未經思考而急速說出。由于無欺騙之心,所以不犯。

  2. 欲說此而誤說成彼——由于愚鈍等原因,使所說的內容與想要說的不同。

  3. 瘋狂者。

  4. 心亂者。

  五、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學處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

  

  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學處,有時也譯爲不飲酒戒。

  諸酒類,巴利語Surà-meraya-majja,直譯爲谷酒、花果酒、酒類。也就是戒除飲用各種酒類的學處,並且包括各種麻醉毒品。

  谷酒 (surà) ——以稻米、糯米等所釀製之酒;

  花果酒 (meraya) ——以花、果實等所釀製之酒;

  酒類 (majja)——只是前面兩種酒,以飲之會醉之義爲酒類。凡其他任何飲之會醉的,服用了會導致失去理智、神志迷亂之物品,皆稱爲酒類。

  放逸之因 (pamàdaññhàna) ——導致放逸的原因。凡是有心服用這些酒類之後,由此而導致陶醉、放逸,稱爲放逸之因。

  此學處也包括禁止使用一切消遣性的麻醉物和毒品,例如:鴉片、大麻、搖頭丸、迷幻藥等。

  

  具足叁個條件即構成違犯此學處:

  1. 酒(麻醉品);

  2. 現起想要迷醉、消遣之心;

  3. 飲(使)用。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不知道——以爲是水或其他飲料而誤喝。

  2. 飲用不是酒而有酒色、酒香、酒味的鹹酸醬 、蘇打(sutta)或醋等。

  3. 爲了治病而服用混合有少量酒或嗎啡、鴉片等的藥品。

  4.爲了調味而加入少許酒于肉湯等之中。但如果加入太多酒而使之有酒色、酒香、酒味,喝了則犯。

  5.瘋狂者。

  6.心亂者。

  

  

  

  

  

  第四章 持戒的功德

  

  一、在《法句經》第54~57偈中佛陀說:

  花香不能逆風送,栴檀.答嘎拉.茉莉。

  善者之香逆風送,善人之香飄諸方。

  栴檀.答嘎拉,青蓮.瓦西其,

  如是諸香中,戒香爲最上。

  栴檀.答嘎拉,此等香甚微。

  持戒香最上,上飄于天界。

  具足諸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脫者,魔不知其道。

  

  二、在《增支部·布施再生經》(A.8.4.5)中佛陀說:

  「諸比庫,持戒者的心願能因[戒]清淨而成就。」

  

  叁、在《長部·大般涅槃經》(D.16)中又提到,持戒者因具足了戒,能在今生和來世獲得五種功德,即:

  1、具足戒的持戒者因爲不放逸而獲得大財富;

  2、持戒者以具足戒而善名遠揚;

  3、具足戒的持戒者無論走近哪一衆中:若刹帝利衆、若婆羅門衆、若居士衆、若沙門衆中,走近時都有自信而不羞愧;

  4、具足戒的持戒者臨終不昏迷;

  5、具足戒的持戒者身壞死後往生于善趣、天界。

  

  四、佛陀還說到持守淨戒上生天之因:

  「諸比庫,聖弟子具足聖者所喜之戒,無毀、無斷、無斑、無雜、自由、爲智者所贊歎、無執取、導向于定。諸比庫,這是第四福果、善果,能帶來快樂,爲生天之因,有快樂果報,有助生天,導向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和快樂。」(A.4.6.2)

  

  五、在《清淨道論》中又說:

  戒香實能勝,一切諸種香;

  飄散至十方,成就不破壞。

  持戒者爲器,敬奉與尊重,

  雖作少得多,持戒有大果。

  現法之諸漏,不害持戒者,

  持戒者能盡,來世之苦根。

  若人界成就,及天界成就,

  對彼具戒者,有願得不難。

  此究竟寂靜,涅槃之成就,

  具足諸戒者,心常追隨彼。

  戒爲得一切,成就之根本;

  多種功德相,智者分別之。

  

  六、《小誦注-闡明勝義》在解釋受持五戒能獲得的各別果報時說:

  離殺生能獲得〔23種善報〕:手足健全,身體高大,靈活敏捷,步履穩健,優美,柔軟,潔淨,勇敢,大力,口齒清楚,受大家喜愛,柔和,友誼不破,大膽無懼,不受侵害,不會受攻擊而死,隨從衆多,容貌端莊,外表俊美,健康少病,快樂無憂,與所喜愛、可意的在一起而不分離,長壽等等。

  離不與取能獲得〔11種善報〕:大富大貴,豐衣足食,財産無量,獲得還沒有的財富,已擁有的財産安全,容易獲得想要的財富,財産不會被王、賊、水、火、不孝子孫等所敗,獲得奇珍異寶,世間最上,無所不知,生活快樂等。

  離非梵行能獲得〔19種善報〕:沒有仇敵,一切人所喜愛,獲得食物、飲料、衣服、住處等,睡眠安樂,醒來快樂,解脫苦界的怖畏,不會生爲女性或不男不女,不忿怒,光明磊落,無慚顔,無愧色,男女互相喜愛,諸根圓滿,五官端正,無疑惑,清閑,生活快樂,無飛來橫禍,不會跟喜愛的別離等。

  離妄語能獲得〔14種善報〕:諸根明淨,言語清晰、甜美,牙齒整齊潔白,不太粗,不太細,不太短,不太長,所觸舒適,口有蓮香,隨從恭順,言語受歡迎,舌頭如同蓮花、青蓮花般柔軟、紅薄,不掉舉,不輕躁等。

  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能獲得〔30種善報〕:很快明了過去、未來、現在所應做的事,正念常現前,不瘋狂,有智慧,不懶惰,不愚鈍,不懦弱,不迷醉,不放逸,不愚癡,無恐怖,不激憤,無嫉妒,言語真實,不兩舌、惡口、雜穢語,日夜無懶惰,知恩,感恩,不悭悋,樂施舍,有戒行,正直,不忿怒,有慚,有愧,見正直,大智慧,具慧,智賢,明辨是非等果報。

  

  

《叁皈五戒(上座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