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在于無明,故無明滅即生死之苦盡;觀四谛之真理,集乃爲因,由集而生苦果;解脫苦根當滅集因而得解脫者,當修道谛爲因。菩薩因起勇猛心,定力之深使身升高七多羅樹,由是旭日東升,長夜奄滅,智明忽起,生死永寂,豁然大悟,終成無上正等正覺。成就法報化叁身,歡喜無喻。
菩薩于成道後,觀緣起甚深無我之義,衆生難于悟解,故四七日間默然而不說法。如《方廣大莊嚴經》卷十,勸請品雲:“我得甘露無爲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衆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又如聖龍樹《中觀寶鬘論》第二品雲:“此法甚深故,衆生難悟解,故佛成道時,默然不說法。”是故遂于附近樹下自受解脫之法樂。第一七日在菩提樹下;第二七日在阿輸波羅樹下,此時魔來勸佛入滅;第叁七日在目真鄰陀樹下,遇暴風雨,目真鄰陀龍王以身護佛;第四七日在羅阇耶恒那樹下,時有二商主道過,一名提謂,一名婆利迦,獻佛麥蜜,皈依佛與皈依法,聞佛說法而去。
佛陀確信獨悟所得究竟解脫的真理,欲弘布于衆生,以是令其他有情出離生死。于是,佛陀慈悲之念難禁,即從事宣布自證之妙法。先欲向曾事師之阿羅邏迦蘭與郁陀迦羅摩子說法,觀察彼等適已死去。由是佛陀向婆羅捺斯城外的婆羅泥斯(即鹿野苑)走去。時先舍佛而去的五侍者住在此處,五人相約見佛不起問訊,以爲佛是淨行退轉之沙門,然而佛到來的時候五人不知不覺都起來敬禮,或爲敷坐,或執衣缽而稱長者瞿昙。佛告之曰:“汝等不應稱如來爲長者,令汝長夜無所利益。”又語五人曰:“我已證得甘露之法,我今能知何甘露道,我即是佛,具一切智智,寂靜無漏,心得自在。汝須來,當于此法,教授于汝,汝應聽受如說修行,即于現身得盡諸漏,智慧明了,解脫而住,禁行成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見《方廣大莊嚴經》第十一)時五人皆皈依佛,爲佛弟子,請佛說法,于是佛應五人之勸請而爲五人叁轉四谛*輪。佛告五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爲第一示轉,指出四谛之體;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此爲第二勸轉,指出應了知苦谛之果,斷除集谛爲苦之因,欣慕滅谛之解脫果,修習道谛而得滅谛涅槃之次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爲第叁證轉,指出佛陀自己已親證四谛。于此叁轉即名叁轉十二行*輪。初示轉上根悟道;二勸轉中根悟道;叁證轉下根悟道。轉謂佛所親自證得之法轉入于聽者五人的身心;*輪謂此四谛法能摧伏一切邪說生死苦海,猶如轉輪王之輪寶。如《法華經方便品》雲:“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是名轉*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于是,佛成無上正等正覺爲佛寶成就;佛說四谛*輪爲法寶成就;五人各有所證悟而求出家成爲五比丘僧,爲僧寶成就。從此,在此世間始有叁寶成就。
第二、別觀佛法僧叁寶(分叁)
一、 佛寶
(分二:一略述身相;二別述四身)
(一)略述身相。關于對佛陀的身相,雖然有大小乘的不同說法,但叁身之說卻是大小乘所共通的名目。
小乘所說的叁身:(1)法身者,謂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五種功德爲佛法身。“戒”謂如來身語意業已離一切過患,戒德清淨圓滿,以爲戒法身。“定”謂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以爲定法身。“慧”謂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一切法性,以爲慧法身。“解脫”謂如來之身心解脫一切煩惱系縛,圓滿涅槃妙德,名爲解脫法身。“解脫知見”謂如來已知如實解脫,以爲解脫知見法身。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得解脫知見,如來已圓滿成就此五種功德法體,總佛功德以爲佛身,故曰“五分法身”。(2)報身者,謂佛從兜率降生王宮,所生叁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的妙相莊嚴之身以爲報身。(3)化身者,佛以大悲心化現猕猴鹿等救濟衆生以爲化身。
大乘經論裏所說佛身有六種說法,說一身者,謂以佛自性身及果法身合爲一身,這是就法體而說的。也就是以一切法唯一真如法性。說二身者,如聖彌勒菩薩《寶性論》雲:“自利及利他,第一義谛身。”是以自利法身和利他色身爲二身。又如聖龍樹菩薩《寶鬘論》雲:“一切佛色身,從福資糧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資糧生。因此二資糧,即是成佛因。”又如聖龍樹薩的《六十正理論》雲:“以此之善根,回向諸衆生,集福智資糧,願得福智身。”這是就福智資糧爲因。成就福德報身和智慧法身爲二身。
說叁身者,如《佛地經》雲:“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金光明經·叁身品》說:“一切如來有叁種身,一者化身,二者應身,叁者法身,如是叁身攝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如月稱論師的《皈依七十頌》雲:“能仁之叁身,法圓滿報化。”說四身者,如《楞伽經》說,一應化身,二功德身,叁智慧身,四如如身。《佛地論》亦說四身。
說五身者,總以佛陀的五智功德爲身,一法界體性智,二大圓鏡智,叁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此五智雖爲如來一身所具之圓滿智德,但爲攝引衆生而表現的五種體相,只是作用和德行不同而已。由此則爲佛陀的五身。然此五身以智慧法身所攝。
說十身者,如《華嚴經·十地品》說: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和智身爲十身。此十身是第八地菩薩觀一切智智所行境,而了知如來的十種身。此以二谛叁身所攝。又如《大般若經》卷五百六十八說佛十身:平等身、清淨身、無盡身、善修身、法性身、離尋伺身、不思議身、寂靜身、虛空身和妙智身以爲十身。此十種皆法身攝,因所證法身以無相爲相,無有差別,唯能證功德智身有異,一切諸法皆同一法性,以就法身體性而無差別所說。
總的說來,對佛身的說法雖然有所不同,但並不相違,只是開合不同,其義以四身叁身爲通用名目。如《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雲:“如來身無身故,爲衆生故,示現其身;如來身無有分別,亦無戲論,一切執著戲論皆斷故。”這是說法身無相,無染無著,無有分別,爲衆生利益而現叁身。如《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說:“一切諸佛同一法身,境界無量身。”《如來十身相海品》又說:“一切如來智慧法身,諸色相海充滿法界。”所以如來叁身或四身都是以佛所證功德而表其身,叁身體性並無異相。
(二)別述四身。如來四身是依佛地果位功德廣大而安立爲身。今依《般若經》、《現觀莊嚴論》說佛四身。
1.自性法身:自性法身有自性清淨的自性法身和離垢清淨的自性法身二種,總稱爲自性法身。初自性身是佛本具清淨究竟體性。現離垢清淨是佛叁阿僧祗劫修菩薩行,積集智慧資糧,斷盡煩惱所知二障,遠離一切垢染,作業圓滿究竟清淨之果德,所以稱爲果法身。
自性法身,或稱自性身,即于法界自性清淨中永離一切垢染,無爲法所攝之究竟功德,又稱無爲身、常身。自性法身又稱真如法身,或稱勝義法身。自性身謂以法性或空性爲體,是說諸法體性本來自性清淨,如來圓滿證得具足清淨究竟之法界,即是自性身的相,此即以自性清淨爲相,界限唯在佛地。
自性身具有五種相和具有五種功德。如聖慈氏菩薩《寶性論》雲:“此中諸佛者,自性身五相,若略應當知,具五功德性。”此五種相者,謂具足遠離生滅之無爲相;斷證功德體性無差別相;永斷增益損減二邊相;斷盡煩惱障、所知障和定障的叁障相;及具足自性光明功德清淨相。此五相是由自性無垢清淨界圓滿究竟故,是故《寶性論》雲:“無爲無差別,永斷二邊淨,煩惱所知定,叁障者解脫。無垢無分別,瑜伽所行境,由法界自性,清淨故光明。”自性身具有五種功德,如《寶性論》雲:“無量及無數,無思無等淨,究竟諸功德,真實自性身。大故無數故,非分別境故,唯永斷習故,無量等如次。”謂有無量功德、無數無邊功德、不由四句分別心而無思功德、無等功德、及具有離一切垢障清淨的究竟諸功德。于無量諸功德如次即:廣大故名無量;齊此功德數量不可等計,故名無數;不是所有分別心所行境,故名無思;由于唯佛身心中有此功德,故名無等;由于永斷二障習氣,具有清淨究竟功德,故名光明。自性身具此五種清淨功德,以此功德即名爲身。其余叁身,皆以勝義法性體性真實,以衆生勝解根性而顯現世俗境而建立的。
2.智法身:以佛究竟無漏智慧爲身。若略說則爲五智,亦說四智者謂除“法界體性智”。若廣說之則有二十一聚無漏究竟智德。佛成就二十一種無漏智所依的佛地圓滿究竟聖智,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通爲一切種智,或譯一切相智、一切智智,是爲佛智。由于如來已圓滿究竟證得念住等二十一聚無漏法故,其範圍唯在佛地。現證如所有性和盡所有相的究竟智,即是智法身的相。今依《現觀莊嚴論》及其《略釋》,略述法身二十一聚無漏智如下:
“第一聚,謂叁十七菩提分法。”又名叁十七道品,是道谛所包括的叁十七種法,故名道品。道是能通向涅槃,是到達涅槃道路的資糧。因爲與菩提法相順,故名順菩提分法。此叁十七法,總分七類:
[1]四念處,又名四念住;
[2]四正勤,又名四正斷,四正勝;
[3]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
[4]五根;
[5]五力;
[6]七覺支;
[7]八正道。(見後法寶處道谛中說。)
“第二聚,謂慈等四無量心。”
[1]慈無量心,能與衆生安樂之心;
[2]悲無量心,能拔衆生苦之心;
[3]喜無量心,見衆生離苦得樂生歡喜慶悅之心;
[4]舍無量心,指對如上叁心不存耽著,舍怨舍親,怨親平等。由此四心能善緣無…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