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P2

  ..续本文上一页本,在于无明,故无明灭即生死之苦尽;观四谛之真理,集乃为因,由集而生苦果;解脱苦根当灭集因而得解脱者,当修道谛为因。菩萨因起勇猛心,定力之深使身升高七多罗树,由是旭日东升,长夜奄灭,智明忽起,生死永寂,豁然大悟,终成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法报化三身,欢喜无喻。

   菩萨于成道后,观缘起甚深无我之义,众生难于悟解,故四七日间默然而不说法。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十,劝请品云:“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又如圣龙树《中观宝鬘论》第二品云:“此法甚深故,众生难悟解,故佛成道时,默然不说法。”是故遂于附近树下自受解脱之法乐。第一七日在菩提树下;第二七日在阿输波罗树下,此时魔来劝佛入灭;第三七日在目真邻陀树下,遇暴风雨,目真邻陀龙王以身护佛;第四七日在罗阇耶恒那树下,时有二商主道过,一名提谓,一名婆利迦,献佛麦蜜,皈依佛与皈依法,闻佛说法而去。

  佛陀确信独悟所得究竟解脱的真理,欲弘布于众生,以是令其他有情出离生死。于是,佛陀慈悲之念难禁,即从事宣布自证之妙法。先欲向曾事师之阿罗逻迦兰与郁陀迦罗摩子说法,观察彼等适已死去。由是佛陀向婆罗捺斯城外的婆罗泥斯(即鹿野苑)走去。时先舍佛而去的五侍者住在此处,五人相约见佛不起问讯,以为佛是净行退转之沙门,然而佛到来的时候五人不知不觉都起来敬礼,或为敷坐,或执衣钵而称长者瞿昙。佛告之曰:“汝等不应称如来为长者,令汝长夜无所利益。”又语五人曰:“我已证得甘露之法,我今能知何甘露道,我即是佛,具一切智智,寂静无漏,心得自在。汝须来,当于此法,教授于汝,汝应听受如说修行,即于现身得尽诸漏,智慧明了,解脱而住,禁行成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见《方广大庄严经》第十一)时五人皆皈依佛,为佛弟子,请佛说法,于是佛应五人之劝请而为五人三转四谛*轮。佛告五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为第一示转,指出四谛之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此为第二劝转,指出应了知苦谛之果,断除集谛为苦之因,欣慕灭谛之解脱果,修习道谛而得灭谛涅槃之次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为第三证转,指出佛陀自己已亲证四谛。于此三转即名三转十二行*轮。初示转上根悟道;二劝转中根悟道;三证转下根悟道。转谓佛所亲自证得之法转入于听者五人的身心;*轮谓此四谛法能摧伏一切邪说生死苦海,犹如转轮王之轮宝。如《法华经方便品》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于是,佛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佛宝成就;佛说四谛*轮为法宝成就;五人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为僧宝成就。从此,在此世间始有三宝成就。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分三)

  一、 佛宝

  (分二:一略述身相;二别述四身)

   (一)略述身相。关于对佛陀的身相,虽然有大小乘的不同说法,但三身之说却是大小乘所共通的名目。

   小乘所说的三身:(1)法身者,谓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五种功德为佛法身。“戒”谓如来身语意业已离一切过患,戒德清净圆满,以为戒法身。“定”谓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以为定法身。“慧”谓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一切法性,以为慧法身。“解脱”谓如来之身心解脱一切烦恼系缚,圆满涅槃妙德,名为解脱法身。“解脱知见”谓如来已知如实解脱,以为解脱知见法身。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得解脱知见,如来已圆满成就此五种功德法体,总佛功德以为佛身,故曰“五分法身”。(2)报身者,谓佛从兜率降生王宫,所生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妙相庄严之身以为报身。(3)化身者,佛以大悲心化现猕猴鹿等救济众生以为化身。

   大乘经论里所说佛身有六种说法,说一身者,谓以佛自性身及果法身合为一身,这是就法体而说的。也就是以一切法唯一真如法性。说二身者,如圣弥勒菩萨《宝性论》云:“自利及利他,第一义谛身。”是以自利法身和利他色身为二身。又如圣龙树菩萨《宝鬘论》云:“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因此二资粮,即是成佛因。”又如圣龙树萨的《六十正理论》云:“以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集福智资粮,愿得福智身。”这是就福智资粮为因。成就福德报身和智慧法身为二身。

  说三身者,如《佛地经》云:“自性法受用,变化差别转。”《金光明经·三身品》说:“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能仁之三身,法圆满报化。”说四身者,如《楞伽经》说,一应化身,二功德身,三智慧身,四如如身。《佛地论》亦说四身。

   说五身者,总以佛陀的五智功德为身,一法界体性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此五智虽为如来一身所具之圆满智德,但为摄引众生而表现的五种体相,只是作用和德行不同而已。由此则为佛陀的五身。然此五身以智慧法身所摄。

   说十身者,如《华严经·十地品》说: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和智身为十身。此十身是第八地菩萨观一切智智所行境,而了知如来的十种身。此以二谛三身所摄。又如《大般若经》卷五百六十八说佛十身:平等身、清净身、无尽身、善修身、法性身、离寻伺身、不思议身、寂静身、虚空身和妙智身以为十身。此十种皆法身摄,因所证法身以无相为相,无有差别,唯能证功德智身有异,一切诸法皆同一法性,以就法身体性而无差别所说。

   总的说来,对佛身的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相违,只是开合不同,其义以四身三身为通用名目。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如来身无有分别,亦无戏论,一切执著戏论皆断故。”这是说法身无相,无染无著,无有分别,为众生利益而现三身。如《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说:“一切诸佛同一法身,境界无量身。”《如来十身相海品》又说:“一切如来智慧法身,诸色相海充满法界。”所以如来三身或四身都是以佛所证功德而表其身,三身体性并无异相。

   (二)别述四身。如来四身是依佛地果位功德广大而安立为身。今依《般若经》、《现观庄严论》说佛四身。

   1.自性法身:自性法身有自性清净的自性法身和离垢清净的自性法身二种,总称为自性法身。初自性身是佛本具清净究竟体性。现离垢清净是佛三阿僧祗劫修菩萨行,积集智慧资粮,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远离一切垢染,作业圆满究竟清净之果德,所以称为果法身。

   自性法身,或称自性身,即于法界自性清净中永离一切垢染,无为法所摄之究竟功德,又称无为身、常身。自性法身又称真如法身,或称胜义法身。自性身谓以法性或空性为体,是说诸法体性本来自性清净,如来圆满证得具足清净究竟之法界,即是自性身的相,此即以自性清净为相,界限唯在佛地。

   自性身具有五种相和具有五种功德。如圣慈氏菩萨《宝性论》云:“此中诸佛者,自性身五相,若略应当知,具五功德性。”此五种相者,谓具足远离生灭之无为相;断证功德体性无差别相;永断增益损减二边相;断尽烦恼障、所知障和定障的三障相;及具足自性光明功德清净相。此五相是由自性无垢清净界圆满究竟故,是故《宝性论》云:“无为无差别,永断二边净,烦恼所知定,三障者解脱。无垢无分别,瑜伽所行境,由法界自性,清净故光明。”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如《宝性论》云:“无量及无数,无思无等净,究竟诸功德,真实自性身。大故无数故,非分别境故,唯永断习故,无量等如次。”谓有无量功德、无数无边功德、不由四句分别心而无思功德、无等功德、及具有离一切垢障清净的究竟诸功德。于无量诸功德如次即:广大故名无量;齐此功德数量不可等计,故名无数;不是所有分别心所行境,故名无思;由于唯佛身心中有此功德,故名无等;由于永断二障习气,具有清净究竟功德,故名光明。自性身具此五种清净功德,以此功德即名为身。其余三身,皆以胜义法性体性真实,以众生胜解根性而显现世俗境而建立的。

   2.智法身:以佛究竟无漏智慧为身。若略说则为五智,亦说四智者谓除“法界体性智”。若广说之则有二十一聚无漏究竟智德。佛成就二十一种无漏智所依的佛地圆满究竟圣智,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通为一切种智,或译一切相智、一切智智,是为佛智。由于如来已圆满究竟证得念住等二十一聚无漏法故,其范围唯在佛地。现证如所有性和尽所有相的究竟智,即是智法身的相。今依《现观庄严论》及其《略释》,略述法身二十一聚无漏智如下:

   “第一聚,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又名三十七道品,是道谛所包括的三十七种法,故名道品。道是能通向涅槃,是到达涅槃道路的资粮。因为与菩提法相顺,故名顺菩提分法。此三十七法,总分七类:

   [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

   [2]四正勤,又名四正断,四正胜;

   [3]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

   [4]五根;

   [5]五力;

   [6]七觉支;

   [7]八正道。(见后法宝处道谛中说。)

   “第二聚,谓慈等四无量心。”

   [1]慈无量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

   [2]悲无量心,能拔众生苦之心;

   [3]喜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生欢喜庆悦之心;

   [4]舍无量心,指对如上三心不存耽着,舍怨舍亲,怨亲平等。由此四心能善缘无…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