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众生,能引发无量福德,故名无量心。
“第三聚,有色观色等八解脱。”
[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
[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令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二为不净观。
[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如妙宝之色,观净色而不生贪,足以显示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
[4]空无边处解脱,行人厌患色,心欲舍离,即舍色想而缘无边虚空之心,与虚空无边相应。
[5]识无边处解脱,行人更厌前外尘,舍虚空而缘内识为心识无边,心与识无边相应。
[6]无所有处解脱,行人更厌其心识,观心识无所有想,心与无所有相应。
[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舍前现有想名为非想,舍无所有,无想为非非想,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离心而弃舍,故名解脱。
[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者,或名灭定或灭尽定,即息灭粗分受想之定,已离无所有处贪著,弃舍非想非非想的一切所缘,故名解脱。
“第四聚,谓九次第等至。”即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此以深心智慧利行的九种禅定,不杂他心,不令异心间生,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若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
[1]-[4]初禅次第定至四禅次第定为四定,此四为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
[5]空处次第定;
[6]识处次第定;
[7]无所有处次第定;
[8]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此四为无色四处之根本定)
[9]灭受想次第定,即止息一切心识之定,是九次第定的最后定,以是禅定之至极。
“第五聚,谓十遍处”。遍以增上缘依止静虑,所缘缘为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色及青、黄、赤、白四大种所造色,并空识二境,令其如欲遍一切处,即世间定慧相应之十种等至(定)。所余诸处不立为遍者,以诸根不能向外展,声处不能相续,香味二处色界无故。遍者谓相续普遍开展义。又名十一切处,谓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与识之十法(见《大智度论》二十一卷),令其如欲周遍于一切处。十中前八观色之清净,即依第四禅缘欲界,后二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他受想行识四蕴,依青、黄、赤、白所造色,知依于四大种能造色故地水火风一一观为无边。再思此觉以何所依而广大,了知由于虚空,故次观虚空无边,次观识无边。
“第六聚,谓八胜处”。发起胜知胜见以舍贪爱的八种禅定,是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
[1]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观内不净,观境渐成熟则多观外色亦无妨,观一死尸至一千万死尸等,由观境扩大到外色清净,谓观外色多胜处。
[2]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不净,或观外色清净。
[3]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谓由内心无色想,观外色多。如第二说。
[4]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观境渐胜妙,虽观外色,而内心亦不存色想。以上四种为净不净杂观,为形色胜处。
[5]青胜处:观外诸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于所见之青相不起法爱。
[6]黄胜处:观黄色而不起法执,如青胜处中说。
[7]赤胜处:观赤色如青胜处说。
[8]白胜处:观白色如青胜处说。以上四色观,以为胜处,为显色胜处,此四为净观。凡观净色,必远离不净色。此与八背舍同,此二胜处,为使八解脱之观心,自在胜妙,对于所缘色境,不起执著染感,如人骑马能破前阵,故名胜处。如《现观庄严论略释》云:“由此形显诸胜处,发生奢摩他(止)胜知与毗钵舍那(观)胜见之定慧相应也,前四胜处从初二解脱因生,后四胜处从净解脱因生。”
“第七聚,谓无诤,由佛无诤三摩地力能令众生有拔除烦恼之功能”。此即安住解空与他无诤之定,此定声闻亦能证得。如《智度论》卷十一云:“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如来无诤三摩地则胜出声闻,如《金刚经》中“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阿罗汉。” 无诤三昧定相,常观众生令心不恼,多行怜愍慈悲之念。
“第八聚,谓愿智”。及至生死未空随愿成办众生义利,乃至生死未空,安住三摩地的作用恒常而住。
“第九聚,谓六神通”。神者不测之义;通者无碍之义。即神妙莫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是曰六神通。
[1]神境智证通,又名身如意通,又云身通、神足通。即变化不思议境界之通力,故云神足通,即自身能得变化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
[2]天眼智证通,得色界天眼根,能见微细色境,观照外境无碍。
[3]天耳智证通,得色界天耳根,听闻微细音声无碍。
[4]他心智证通,知他人心念而无碍。
[5]宿命智证通,又云宿命住随念智证通,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生涯而无碍。此五通有依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但此五智证通者,是各依无漏智慧而证得之通力故。
[6]漏尽智证通,三乘之极至,诸漏断尽为无碍,成就此六通只限于三乘之圣者,故名无漏,唯佛乃能圆满究竟清净无碍。
“第十聚,谓四无碍解”。又名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意为解、为智、为辩。
[1]法无碍,于名句文能诠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有滞碍,故名法无碍。
[2]义无碍,知教法所诠内容之义理而无滞碍。
[3]辞无碍,又云词无碍,于诸方言名辞通达自在无碍。
[4]乐说无碍,又云辩无碍。以上三种之智慧为众生乐说自在无碍。
“第十一聚,谓四一切种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是为究竟四清净。”
“第十二聚,谓十自在:能住寿一劫名寿白在;于无数三摩地获得自在名心自在;已得虚空藏定名资具自在;开示一切工巧艺术等事业名事业自在;能随愿而受生名生自在;能现佛身充满一切世界名胜解自在;成就无数调伏众生大愿名愿自在;能于一切时顿现无量神变调伏众生名神通自在;获得殊胜四无碍解名智自在;如欲能演讲十二分教名法自在”。
“第十三聚,谓十力”。
[1]处非处智力,谓佛悉能了达一切法的因果。如《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云:“若彼果法定从此因法生,知者诸佛,即说此因为彼果之处,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从圣有学道得涅槃次第等。若与上说相违,名为非处。”又云:“如是处非处境无量无边,佛智无碍著转,说名处非处智力。”
[2]业异熟智力,又云知三世业报智力,佛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处,是为业异熟智力。
[3]种种解智力,诸佛遍知一切众生贪等烦恼,等取信等诸法,所生种子,由彼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此有下、中、上殊胜极不相同之种种差别,然佛妙智遍三世转,了达一切众生欲解,名为种种解智力。
[4]种种界智力,《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云:“诸佛善巧一切界之差别,谓眼根等,等摄耳至六根,色至法六尘,眼识至意识六识,说彼(根境识)之内空等本性名界,正等觉智,遍于一切界差别转,说明种种界智力。”
[5]知根胜劣智力,谓诸众生虚妄增益分别,于生贪等诸根有自在力,总摄有胜、中、劣根,眼等二十二根及诸根互能生果。佛一切种智于彼一一根性皆甚了达,无碍著转,说为诸根胜劣智力。见《俱舍论释》卷三云: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女、男(男女身中起色欲之处)、命根,有情一生寿命;苦、乐、忧、喜、舍,上五为受根;信、精进、念、定、慧,上五根为信等之五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俱知根(即三元漏慧根)。
[6]知遍趣行智力,《入中论疏》云:“颇有行道能趣佛果,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行能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诸趣。正定邪定等种种诸行,于彼一切智无障碍,说为遍趣行智力。
[7]杂染清净智力,同上《疏》云:“无边世界中,行者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与杂染清净无边差别,佛智于彼一切均无滞碍,说名杂染清净智力。”
[8]宿住随念智力,同上《疏》云:“始从愚痴展转传来,于过去世住三有中。随念他一一有情一切生事,尽有情数无有边际,并念其因,并念相貌,谓念自他如是色类。并念处所,谓念从彼处没来生此处,于彼一切随念境上,所有彼彼无障碍智,说为宿住随念智力。”
[9]生死智力,同上《疏》云:“尽虚空边际诸世界中,诸有情类,一一有情死时、生时,由种种业感种种果,佛清净智于彼众多境界,无障碍转,说名生死智力。”
[10]诸漏尽智力,同上《疏》云:“诸佛由一切种智之力,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佛智一刹那顷,最细种子,习气尽皆断除,声闻与独觉辈,以无漏慧灭诸烦恼,佛智于彼无障无碍,是名漏尽智力。”
“第十四聚,谓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云: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有怖畏心。如佛自云:我成正觉无能如法攻难,名智无所畏。
[2]说障道法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说障究竟佛道之法无有怖畏心。
[3]说苦尽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说尽苦道无有怖畏心,宣说一切智等道定能出生之菩提,无能如法攻难,名为说出离无所畏。
[4]说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我已断尽一切烦恼,…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