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有怖畏心。自云:我已断尽一切漏,无能如法攻难,名为说自断德圆满无所畏。
“第十五聚,谓三不护”。如来身语意行,究意清净故,不恐他知三业邪行而护过失,如来三业纯净,远离诸过,不须防护故。阿罗汉三业虽净而常须防护,方能离过,如来与彼异。
“第十六聚,谓三念住”。佛说法时于善听者不起贪心、于不善听者不起瞋心、于间杂者不起二心,唯念住于舍。当佛说法时,念住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有灭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住;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住;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住。
“第十七聚,谓不忘失法,利益有情不越时”。佛不忘失所作事业及迟误时间等念不忘失。
“第十八聚,永离随眠,永断烦恼所知二障习气种子。”
“第十九聚,谓大悲心。昼夜六时以饶益心恒观一切众生谁已成熟,谁未成熟,谁成增上生器,谁成决定胜器。”
“第二十聚,谓佛十八不共法”。此十八种不共法,只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唯佛具足,而不共同于其他声闻、缘觉和菩萨,故云不共。
[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以智慧慈悲而修其身,此等一切功德圆满具足,由于一切烦恼悉皆断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佛修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谛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间杂,是名无异想。
[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已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已舍。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行。
[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佛具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尽,故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是名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证。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示现一切殊胜妙相调伏众生,称于众生之智而演说诸法,各使证入解脱,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之心,为说法而除灭众生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此三种是名三不共事业。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未来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三种是名三不共智。(见《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六)
“第二十一聚,谓一切相智”。“及”字亦摄究竟道相智,一切智,如是二十一聚无漏智,即说明智慧法身。一切相智,又译一切种智,或名一切智智,即智中之智,是为佛智;菩萨智为道相智,或道种智;声缘智为一切智。如《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云:“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智慧法身具足以上二十一聚无漏智慧功德,然此智法身,是由三无数劫修习智慧资粮因而究竟圆满之果位,故又称果法身。法身虽不是分别心行境,是寂灭身,但能作众生利益事,如摩尼珠随类所显,成办众生欲乐。如圣龙树菩萨的《法界赞》说:“于无垢法身,安住智慧海,如种种牟尼,作众生义利”。广则如《般若经》等诸大乘经所说。
3.圆满报身:圆满报身和胜应化身,是依法身体性所显的二种色身。如《华严经·二十回向品》云:“依法性身,为现色身”。“随顺法身,为现清净妙色之身”。上经《十身相海品》云:“一切如来智身法身,诸色相海充满法界”。是故报化二种色身皆依法身为体,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妙相庄严之身。如来报身,又称圆满受用身。旧译“卢舍那佛”,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尽未来际长久住世,如《现观庄严论颂》云:“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略释》云:“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是受用身的相,界限唯在佛地”。五种决定者:
[1]处决定,唯住色究竟天密严宫;
[2]身决定,唯是圆明庄严之身;
[3]众决定,唯圣位菩萨之所围绕以为眷属;
[4]法决定,唯说大乘法,如《华严经》等;
[5]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而久住,显示报身如来身语意事业无尽。详如《宝性论》和《大乘经庄严论》等中所说。
佛圆满报身的三十二种妙相:
[1]由于往昔在有学道时,极善迎送师长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轮相;
[2]由于往昔正受律仪,坚固安住故,感得能仁足下平整如龟腹状;
[3]由于往昔修习四摄事故,感得能仁手足指间缦网相连。犹如鹅王;
[4]由于往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能仁手足柔软细嫩;
[5]由于往昔布施善妙饮物等故,感得佛手足四背双肩及颈间七处皆充满;
[6]由于往昔救脱被杀、被缚、被打诸有情故,感得能仁手足诸指纤长可爱;
[7]由于往昔饶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宽广;
[8]由于往昔远离杀生事故,感得佛身洪直;
[9]由于往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能仁足踝膝骨皆不突现;
[10]由于往昔自所行善辗转增长他故,感得能仁诸毛皆悉上靡;
[11]由于往昔将医方明、工巧明等传授他故,感得能仁双腿渐次细圆如瑿泥耶仙鹿腿;
[12]由于往昔不舍诸来求财物者故,感得能仁双臂长妙;
[13]由于往昔安立一切有情于梵行律仪中,及善护秘密语故,感得能仁阴藏相密最为第一;
[14]由于往昔施他妙好敷具故,感得能仁皮肤如金色清净鲜明;
[15]由于往昔施他胜妙宫殿故,感得能仁身皮细薄润滑;
[16]由于往昔远离愦闹散乱等故,感得能仁一一毛孔各一毛生皆向右旋;
[17]由于往昔恭敬承事一切众生及师长等,亦令他恭敬承事故,感得能仁眉间毫相庄严,量如橄榄核许形如银管,洁白软柔,展长三肘,缩即右旋毫端上靡;
[18]由于往昔未曾轻毁他故,感得能仁上身犹如狮子;
[19]由于往昔随顺他善说故,感得能仁臂膊圆实;
[20]由于往昔施他医药等故,感得能仁双肩之中项部极善丰满;
[21]由于往昔承事众生作看病人等故,感得能仁于非上味中亦得上妙味;
[22]由于往昔建造园林等故,感得能仁身量与弓相等如诺瞿陀树;
[23]由于往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能仁顶上乌瑟尼沙高显周圆;
[24]由于往昔三无数劫说和爱语等故,感得能仁舌相薄净广长如红莲色;
[25]由于往昔以一音为一切世界有情宣说正法故,感得能仁成就五支梵音;
[26]由于往昔远离绮语过故,感得能仁两颊如狮子王;
[27]由于往昔承事称赞一切众生故,感得能仁齿洁白相;
[28]由于往昔远离邪命,正命清净故,感得能仁齿平齐相;
[29]由于往昔修谛真实语故,感得能仁齿细密相;
[30]由于往昔远离离间语故,感得能仁整四十齿;
[31]由于往昔视一切众生如一子故,感得能仁眼如绀青宝相;
[32]由于往昔视一切众生无贪瞋故,感得能仁两眼上下睫毛不相杂乱犹如牛王。
此等即是能仁圆满报身定能感得此三十二相,谓由能感得此诸相之彼彼因,皆圆满故。迎送师长等因,随各各相时已广宣说,最重要是观察其因而得三十二相之果。此等名为妙相者,谓由谁具足此三十二相即能表现彼是大丈夫故。
《大智度论》卷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膊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花若贝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曰:“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大智度论》八十八及卷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经》中之《三十二相经》、《大般若经》卷四百六十九等所载,皆大同小异。
佛受用身有八十随好:
[1]由于一切诸行离贪爱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铜色鲜红光明;
[2]由于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乐到究竟故,爪色润泽…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