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P4

  ..續本文上一頁無有怖畏心。自雲:我已斷盡一切漏,無能如法攻難,名爲說自斷德圓滿無所畏。

   “第十五聚,謂叁不護”。如來身語意行,究意清淨故,不恐他知叁業邪行而護過失,如來叁業純淨,遠離諸過,不須防護故。阿羅漢叁業雖淨而常須防護,方能離過,如來與彼異。

   “第十六聚,謂叁念住”。佛說法時于善聽者不起貪心、于不善聽者不起瞋心、于間雜者不起二心,唯念住于舍。當佛說法時,念住法界平等之中,畢竟無有滅退之相,故衆生雖不一心聽法,亦不以爲憂,是爲第一念住;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增進之相,畢竟不可得,故于衆生雖一心聽法,亦不以爲喜,是爲第二念住;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畢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時,利益衆生,而無利益衆生之念,是爲第叁念住。

   “第十七聚,謂不忘失法,利益有情不越時”。佛不忘失所作事業及遲誤時間等念不忘失。

   “第十八聚,永離隨眠,永斷煩惱所知二障習氣種子。”

   “第十九聚,謂大悲心。晝夜六時以饒益心恒觀一切衆生誰已成熟,誰未成熟,誰成增上生器,誰成決定勝器。”

   “第二十聚,謂佛十八不共法”。此十八種不共法,只限于佛之十八種功德法,唯佛具足,而不共同于其他聲聞、緣覺和菩薩,故雲不共。

   [1]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以智慧慈悲而修其身,此等一切功德圓滿具足,由于一切煩惱悉皆斷盡,是名身無失。

   [2]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3]念無失。佛修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谛之安穩,故名念無失。

   [4]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間雜,是名無異想。

   [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6]無不知已舍。佛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無不知已舍。此六種是名六不共行。

   [7]欲無減。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衆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9]念無減。佛具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

   [10]慧無減。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邊不可盡,故名慧無減。

   [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爲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二者無爲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而無余,是名解脫無減。

   [12]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此六種是名六不共證。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示現一切殊勝妙相調伏衆生,稱于衆生之智而演說諸法,各使證入解脫,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而轉,入于衆生之心,爲說法而除滅衆生無明癡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此叁種是名叁不共事業。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衆生法,若者非衆生法,悉能遍知而無所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未來所有一切,若者衆生法,若者非衆生法,悉能遍知而無所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者衆生法,若者非衆生法,悉能遍知而無所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此叁種是名叁不共智。(見《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第二十一聚,謂一切相智”。“及”字亦攝究竟道相智,一切智,如是二十一聚無漏智,即說明智慧法身。一切相智,又譯一切種智,或名一切智智,即智中之智,是爲佛智;菩薩智爲道相智,或道種智;聲緣智爲一切智。如《大智度論》第二十七卷雲:“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智慧法身具足以上二十一聚無漏智慧功德,然此智法身,是由叁無數劫修習智慧資糧因而究竟圓滿之果位,故又稱果法身。法身雖不是分別心行境,是寂滅身,但能作衆生利益事,如摩尼珠隨類所顯,成辦衆生欲樂。如聖龍樹菩薩的《法界贊》說:“于無垢法身,安住智慧海,如種種牟尼,作衆生義利”。廣則如《般若經》等諸大乘經所說。

  3.圓滿報身:圓滿報身和勝應化身,是依法身體性所顯的二種色身。如《華嚴經·二十回向品》雲:“依法性身,爲現色身”。“隨順法身,爲現清淨妙色之身”。上經《十身相海品》雲:“一切如來智身法身,諸色相海充滿法界”。是故報化二種色身皆依法身爲體,所現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妙相莊嚴之身。如來報身,又稱圓滿受用身。舊譯“盧舍那佛”,爲利益一切衆生故,盡未來際長久住世,如《現觀莊嚴論頌》雲:“許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略釋》雲:“具足五種決定之究竟色身,是受用身的相,界限唯在佛地”。五種決定者:

   [1]處決定,唯住色究竟天密嚴宮;

   [2]身決定,唯是圓明莊嚴之身;

   [3]衆決定,唯聖位菩薩之所圍繞以爲眷屬;

   [4]法決定,唯說大乘法,如《華嚴經》等;

   [5]時決定,乃至生死未空而久住,顯示報身如來身語意事業無盡。詳如《寶性論》和《大乘經莊嚴論》等中所說。

   佛圓滿報身的叁十二種妙相:

   [1]由于往昔在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

   [2]由于往昔正受律儀,堅固安住故,感得能仁足下平整如龜腹狀;

   [3]由于往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能仁手足指間缦網相連。猶如鵝王;

   [4]由于往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能仁手足柔軟細嫩;

   [5]由于往昔布施善妙飲物等故,感得佛手足四背雙肩及頸間七處皆充滿;

   [6]由于往昔救脫被殺、被縛、被打諸有情故,感得能仁手足諸指纖長可愛;

   [7]由于往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寬廣;

   [8]由于往昔遠離殺生事故,感得佛身洪直;

   [9]由于往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能仁足踝膝骨皆不突現;

   [10]由于往昔自所行善輾轉增長他故,感得能仁諸毛皆悉上靡;

   [11]由于往昔將醫方明、工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能仁雙腿漸次細圓如瑿泥耶仙鹿腿;

   [12]由于往昔不舍諸來求財物者故,感得能仁雙臂長妙;

   [13]由于往昔安立一切有情于梵行律儀中,及善護秘密語故,感得能仁陰藏相密最爲第一;

   [14]由于往昔施他妙好敷具故,感得能仁皮膚如金色清淨鮮明;

   [15]由于往昔施他勝妙宮殿故,感得能仁身皮細薄潤滑;

   [16]由于往昔遠離愦鬧散亂等故,感得能仁一一毛孔各一毛生皆向右旋;

   [17]由于往昔恭敬承事一切衆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恭敬承事故,感得能仁眉間毫相莊嚴,量如橄榄核許形如銀管,潔白軟柔,展長叁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18]由于往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能仁上身猶如獅子;

   [19]由于往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能仁臂膊圓實;

   [20]由于往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能仁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

   [21]由于往昔承事衆生作看病人等故,感得能仁于非上味中亦得上妙味;

   [22]由于往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能仁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陀樹;

   [23]由于往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能仁頂上烏瑟尼沙高顯周圓;

   [24]由于往昔叁無數劫說和愛語等故,感得能仁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

   [25]由于往昔以一音爲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故,感得能仁成就五支梵音;

   [26]由于往昔遠離绮語過故,感得能仁兩頰如獅子王;

   [27]由于往昔承事稱贊一切衆生故,感得能仁齒潔白相;

   [28]由于往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能仁齒平齊相;

   [29]由于往昔修谛真實語故,感得能仁齒細密相;

   [30]由于往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能仁整四十齒;

   [31]由于往昔視一切衆生如一子故,感得能仁眼如绀青寶相;

  [32]由于往昔視一切衆生無貪瞋故,感得能仁兩眼上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

  此等即是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叁十二相,謂由能感得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各相時已廣宣說,最重要是觀察其因而得叁十二相之果。此等名爲妙相者,謂由誰具足此叁十二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大智度論》卷八十八曰:“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爲現叁十二相。天竺國中人于今故治肩膊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爲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爲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花若貝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于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法界次第》下曰:“如來應化之體現此叁十二相,以表法身衆德圓極,使見者受敬,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衆聖之王故現叁十二相也”。此叁十二相,依《法界次第》、《大智度論》八十八及卷四、《涅槃經》二十八、《中阿含經》中之《叁十二相經》、《大般若經》卷四百六十九等所載,皆大同小異。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

   [1]由于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紅光明;

   [2]由于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