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精要前言▪P3

  ..續本文上一頁欲等五法各別有境,故稱別境心所。

  (3) 善十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法能自利利他,故稱善心所。信有叁類:信有實,謂相信佛所說法真實不虛。信有德,謂相信佛、法、僧叁寶具真實功德。信有能,謂學人相信自身能理解和成就佛所說的真實教法,同時相信自身能成就佛、法、僧叁寶的真實功德。慚謂恐自己良心責備而恥爲不善。愧謂恐社會批評而恥爲不善。無貪謂不貪名利財色。無瞋謂具悲心,對他人不生瞋怒。無癡即沒有愚癡無明,也就是要具般若智慧。此叁名叁善根,與根本煩惱中貪瞋癡叁毒相反。精進謂止惡修善非常勤奮。輕安謂心有定,身體輕快,心內安樂。行舍謂心有定,心行平等正直,無功用住。不放逸,謂心常提高警惕,而不任情縱欲。不害,謂慈愛衆生,不損害他人之性命、財物。此十一法與自害害他之惡法相反,故曰善法。

  (4) 根本煩惱六:貪、瞋、癡、慢、惡見、疑。貪謂貪戀名利財色。瞋謂憤怒與己相違的人和事。癡謂愚癡,亦稱無明。如是叁法危害最烈,故稱叁毒。慢謂我慢貢高,輕視他人,此有七種:慢、過慢、慢過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我慢。惡見謂不正確的邪知邪見,此有五種:我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謂對真事真理猶豫徘徊,不生信解。如是六種煩惱能煩擾身心,惱害有情,勢力最烈,爲生起隨煩惱的根本,故曰根本煩惱。

  (6) 隨煩惱有小中大叁類。小隨煩惱十,謂忿、恨、惱、嫉、悭、诳、谄、覆、害、憍。忿謂于不如意事內心憤憤不平。恨爲由忿爲先,內心懷惡不舍。惱謂由內心憤恨之極,表現于外,而進行打罵。嫉由嫉妒他人才學勝己者。悭謂于財法悭吝不施與。诳謂欺诳他人。谄謂對人吹捧。覆謂隱藏自己過失。害謂害人性命名利。憍喜歡自吹。如是十種活動範圍較小,而是依根本煩惱貪瞋癡等所起,故曰小隨煩惱。中隨煩惱有二,謂無慚、無愧,無慚是不怕良心責備而爲不善。無愧是不怕社會輿論批評而爲不善,此二煩惱活動範圍既不小、也不大。故曰中隨煩惱。

  大隨煩惱八,謂不信、懈怠、放逸、散亂、失念、不正知、惛沈、掉舉。不信謂不相信佛說法是真實不虛,不相信叁寶的真實功德,也不相信自身能通達真理,能成就叁寶功德。懈怠謂松懈、懶惰,與精進相反。放逸謂任情縱欲,與不放逸相反。失念謂忘失正念,生起邪念。不正知謂知見邪惡不正。惛沈謂精神萎靡不振。掉舉謂心常劇烈散動。如是八法依根本煩惱生,而活動範圍較廣,故曰大隨煩惱。

  (6)不定心所有四:悔、眠、尋、伺。悔謂追悔,悔改前作。眠謂睡眠,酣臥不起。尋謂于諸事理粗略觀察。伺謂于諸事理詳究細察。如是四法有二不定:一是或善或惡不定,二是對八識心王俱不俱不定。故稱不定心所。

  3.八識心王所屬心所之各別情景。

  此六位心所共五十一法。第六意識完全具有。前五識唯具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中隨煩惱二,大隨煩惱八,根本煩惱貪、瞋、癡、共叁十四法。第七末那識有八大隨煩惱、五遍行、別境心所中的慧,及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共十八法。阿賴耶識只有遍行心所五與之相應。

  4.心王心所相互影響之具體情景。

  八識心王與其相應的心所一般在緣境方面,心王緣總相,心所緣別相,主次分明,領導與被領導的勢用分明。可是往往人們不擅修養,心王不能統帥其相應心所,而有種種突出表現。現在且以前五識言。據《八識規矩頌》言五識境屬性境,量屬現量,其性通善、惡、無記,但未指出其有一部分我執法執的出現。五識因其與五俱意識關系密切,雖然它只有自性分別,在某些表現形式上,卻較爲複雜。如接受他人意見時,便會點頭招手,不同意時,便會搖頭擺手。善性表現于外時,兩眉低垂,兩眼微笑,鼻息柔和,口語和順。若其瞋心表現于外時,頭發直豎,怒目圓睜,咬牙切齒,氣脹筋粗,摩拳擦掌。在這些方面,雖無顯著的我執法執,可是隱隱約約也有比較輕微間接的我法執著的表現。總其原因,主要是他的心所既有善性,也有中二大八的煩惱,以及根本煩惱的貪瞋癡,沒有得到調伏。以第七末那識言,因其心所有大隨煩惱八,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特別是癡這個心所,主要是恒行不共無明,非常猖獗。它既使七識俱生我執特別嚴重,而爲前六轉識的染淨依,又使有情日夜昏迷。這就是七識末那心王不能調伏其心所而反受其心所猖獗所生之影響。再以第六意識言,意識通善、惡、無記叁性,現、比、非、叁量,性、帶質、獨影叁境,又具自性、差別、隨念叁種分別,其勢力最大,活動範圍最廣。同時,它相應的心所有五十一,彼此之間的影響非常大。故世間六道輪回的形成全由意識造善惡業,各有上中下叁等之所招至。《八識規矩頌》稱之爲「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故做人處事,修身立命必須首抓第六意識爲妥。

  5. 立志發願,強化心王之統率作用。

  人們在做人處事、修身立命怎樣抓意識呢﹖因爲意識對人立志發願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故孟子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氣。」聖學將修養,必須從容正道,勿暴其氣,先立志以統帥其氣。漢光武伏處田間而能戰勝王莽,中興漢室,主要是他立志所作。故謂:「有志者,事竟成。」孔子言:「十有五而志于學」,故能終成至聖。孟子言:「乃所願,則學孔子」 故亦居聖列。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立志學大聖,故能在孔子弟子叁千中德行第一。志謂志願,其作用非常偉大,故釋迦在《華嚴經》雲:「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由于第六意識發堅固的菩提大願,努力從事對佛法的聞思修工作,特別是在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位中,努力從事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的鍛煉學習,逐漸能反作用于它染淨依的第七末那識。及至般若智慧鍛煉成熟,達到見道登地,破分別我法二執,其反作用于第七末那識勢力極大,不可遏製,故能使第七識不能作它的染淨依,而反與之同時轉依,一爲妙觀察智,一爲平等性智。這種反作用的勢力也如世間某些家庭父子關系一樣,在其兒子年少力弱時,一定受其嚴父的管教;一旦其子長大成人,才德充實,有權有勢,不但不受其嚴父之管製,而且還有一定的反作用,使其嚴父受其影響,而隨之轉變。另外,意識心王與其心所的相互關系,若能擇善固執,守死善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百倍其功,以強化其心王的領導作用,就自然會使意識心王在其心所的統帥上嚴格化、正規化,而不會發生不良影響。所以立志發願的重要性,必須認真重視,而不可稍有忽視。

  6. 盲人追佛,學聖學雄之現身收獲。

  本人原居巴中農村,十六歲因病雙目盲,十二歲時,曾在南充龜山書院唯識家王恩洋先生處聞佛儒學,略知一二唯識教理。盲目後,深感人生多苦,須力求解脫。據儒家誠意、立志之旨,與佛法重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說,于是暗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宏誓,並立志以追趕本師釋迦牟尼佛爲終身奮鬥目標。自念釋迦曾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而能堅持,彼既太子出身而能如是自強不息,我是凡夫,決心五年不眠,求人代讀佛典,聞思參悟,以期有成。結果對內明有所通達。對聲明、因明、科學之工巧明亦略有涉獵。可是學問稍有所成,身心大病,立坐無力,行將就木。于是請人讀中醫書,借通醫方明以療己病。並苦修瞌睡叁昧,使心腎相交。經一載左右,恢複正常。年近二旬,乃在家鄉舊宅興辦完小及高初中補習班,培育一般才德兼美的有志青年。二十五歲在巴中縣城師校授國文課。二十七歲來成都羅家碾助王恩洋先生辦東方文教研究院,並在該院本科教莊子、唯識,兼帶研究生。九零年又來成都四川省佛學院教授唯識般若課。本人在教書工作中,認真工作,同時兼寫佛學論文。最初寫《我之人生觀,我之宇宙觀》,在《海潮音》刊物發表。既後在巴中教書,寫《師說》,在《大公報》刊出,寫《佛法與科學》,在《覺有情》雜志發表。在文教院寫《唯識要義》,在《文教叢刊》發表。五幾年居鄉行醫,曾寫有《實踐與現觀》、《學習唯識宗義的一些體會》等文,在《現代佛學》上發表。以後接受趙樸老建議,在《法音》上發表《佛教的認識論》、《佛教的心理學》、《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等。在省佛學院工作中,曾在美國《視聽》雜志發表《金剛經要義總結》,在《人海燈》雜志發表過《探禅記》等。在發表佛學論文的過程中,還著有書籍問世。九叁年廣州出版《佛學指南》,九七年在成都出版《唯識叁十頌講記》、《盲人唐仲容先生雜文選》、《佛法是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權威科學》等書。九九年由趙樸老倡印,吳立民社長主編《解深密經講義》在香港出版。《新編佛學指南》亦在香港從事刊印。

  本人在發表許多論文,出版各種書刊過程中,曾博得日本大阪佛教會長發表文章高度評價雲:「中國唐仲容先生寫了許多佛學論文,都是高度科學性的傑作,他解決了佛教千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希望海內外名流,以及佛教界高僧大德們,都應向這位老師看齊。」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張澄基除發表作品贊美外,還來函要求來我帳下,請求解答唯識方面某些重要問題。香港出書,趙樸老和社長吳立民都一致希望將世界第一盲人佛學家唐仲容所講真實佛學廣泛傳播到全世界。

  本人發菩提願後,曾專心致志以追學本師釋迦爲頭等大事。曾于臘八題詩雲:「本師此日證菩提,今值佳期願亦奇,箭步如飛追往聖,豁然明澈複奚疑。」九八年辦研究生學習班曾寫聯雲:「聖德汪洋似海,釋迦牟尼爲師,微妙法門開慧眼;晚年陶鑄留蓉,同道良朋相助英雄人物建豐功。」九九年十一月又在…

《唯識精要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怎樣突破凡聖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