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精要前言▪P5

  ..續本文上一頁身體是五蘊假合,猶如聚沫,全是幻像,毫無實體,安有我的自性呢?爲除受者我執,如來特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十二處。此十二法正和合時,方有苦樂舍的感受,一旦分離,苦樂舍的感受全無。所以人在休克時或睡眠時,全無感受。既根塵不接觸,感受全無,哪裏還有受者呢?既無受者,哪可能執此受者爲我呢?爲破作者我執,如來特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與其所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十八界。此十八界因六識生才有造作。若根塵不接觸,六識不生,造作都無,哪裏還有作者?既無作者,哪能執此作者爲我呢?由依蘊處界反複觀察,人我了不可得,故名諸法無我。既破我執,則百二十八種煩惱自然不起,有漏染業亦不得作,而彼所感生雜染之果亦不得有。由此證得涅槃寂靜。初證涅槃寂靜,而根身猶存。在這時名有余依涅槃;根身不存,名無余依涅槃。證涅槃,六道輪回之苦自然解脫,而永得出離世間。

  2.四谛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修學

  其次,佛常爲小乘求出離講四聖谛:一、苦聖谛,無常苦惱是世間果。二、集聖谛,煩惱、業力是世間之因。此世間因果利益少而損惱多,必須遠離。叁、滅聖谛,寂滅、涅槃是出世果。四、道聖谛,菩提道品是出世之因。此出世因果利益多而無損惱,應當盡力追求。此中出世之道品即叁十七菩提分法,亦名叁十七道品。其品類繁多,茲一一分述如下:

  (1)四念住:觀身不淨:人之身體全由糞穢、毛發、不淨物之所聚集,觀念及此,應常遠離,以求淨妙之身。觀受是苦:人之根身有生老病死,自然變化之苦,人之生活有集體互助産生矛盾之苦,內身外器衆苦交集,觀念及此,應常遠離,以求解脫。觀心無常:人之內心念念相續,無有定法,故是無常。同時貪瞋癡慢與離貪、離瞋、離癡、離慢之心情輾轉交錯,變化多端,亦是無常。觀念及此,應當遠離,以求常樂我淨之心態。觀法無我:世間之法多從緣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有某類因緣,則有某類之法,無此因緣,則法不有,故無主宰,亦不真實,觀念及此,亦當遠離。以求證得諸法實相。此四念住能生智慧,故佛常教人依此而住。

  (2) 四正斷:修行者必須令已生善法增長廣大;未生善法令其速生;已生惡法令其斷除;未生惡法令其不生。如此四法是修行者應勤修學,故名四正勤。修此四勤能令煩惱徹底斷除,故亦名四正斷。

  (3) 四神足:欲神足:欲謂希望,初修定者必須先有希望,欲求令心得定,引發神通。勤神足:既發心已,必須進而勤修加行,令心得定。心神足:心謂修止,止息其心,如如不動。觀神足:心既不動,專注一趣,即可依之審慮思維,簡擇諸法,以生智慧。四念住是初生智慧的修學,四正斷是初持戒律的修學,四神足是初習禅定的修學。如是叁學屬資糧位。

  (4)五根:信根,如來所說教法應生信解,最初學習,奠定基礎;勤根,如來所說教法在修持上應勤精進,最初學習,奠定基礎;念根,如來所說教法應當明記,最初學習,奠定基礎;定根,于所觀境專注一趣,最初學習,奠定基礎;慧根,般若智慧,必須具備,最初學習,奠定基礎。

  (5)五力:信力,佛所說法,必須信解,久久修習有勝勢用,是爲信力。勤力,佛所說法,應勤修學,久久積累,有勝勢用,是爲勤力;念力,于諸正法,必須明記,久久積累,有勝勢用,是爲念力。定力,心行平等,專注一處,久久積累,有勝勢用,是爲定力。慧力,簡擇諸法,能生般若,久久積累,有勝勢用,是爲慧力。如是五力,與上五根,同爲信勤念定慧五法,其不同者,前爲低級階段的五法,後爲高級階段較爲成熟的五法。如是二種,均屬加行位。

  (6)七覺支:念謂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諸善法不忘失。擇法,爲自體支,此即是慧,覺自相故。精進,爲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此勢力,身安適故。安定舍,此叁爲不染汙支,由安故不染汙,以能除粗重故;依定故不染汙,依止于定,得轉依故;舍是不染汙體,永除貪憂,不染汙位爲自性故。如是七支叁品所攝:擇法、精進、喜,屬觀品;是慧學。安、定、舍屬止品,是定學。念,屬俱品所攝,調節止觀,定慧平等。

  如是七支能生覺慧,見道所攝。 (7)八聖道支:正見。已得根本後得二智,知見極爲正確。正思維。依于正見所起思維,無染無雜,極爲正確。正語。由正見、正思維爲依,所有言論端平正確,非常如律。正業。一切生活活動無論衣食住行,語默動止,皆得正知而住,如法如律。正命。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一切生活用品,遠離邪活命。正勤,依止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所有一切欲勤精進,有功無過,有善無惡,如法如律。正念。由前四念住增長廣大,堅持不懈,所有憶念活動,非常純淨,遠離顛倒錯訛。正定。平等持心,專注一趣,無染無雜。

  如是八支前二屬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戒學。正念、正定屬定學。正勤通屬叁學。如是叁學屬修道位,雖未至極究竟,而與究竟非常接近。小乘聖者到此境界非常高級,故亦名八聖道支。若能繼續前進,至究竟位,成就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實證我空真如,成解脫身,永遠解脫生死輪回之苦,成阿羅漢。

  六、心心所法與大乘轉依

  大乘佛法與小乘有異。小乘只求一己解脫,而不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所有功德比較狹小。大乘佛法須發菩提大願,上成無上佛道,下度無邊衆生,徹底破我法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而求徹底轉依。所謂轉依,世間凡夫以識依,轉依就是轉八識成四智,依智不依識。因此所謂轉依,直言之就是轉識成智。大乘人在轉識成智過程中,修學要法,略有如下數端:

  1.向人定勝天的特殊科學,一乘佛法唯識奮勇前進。

  什麼是人定勝天的特殊科學?它就是一乘佛法所講的唯識。唯識與佛法所講的唯心是同義詞。世親《百法明門論》心法八即講八識合而爲一心,一心分而爲八識。此之唯心即佛陀所講的一乘法。故常言「心外無法」,又常言「萬法唯識」。《法華經》雲:「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解深密經》雲:「法是一乘,種姓有別」。《楞伽經》雲:「法是一乘,種姓有五」。《華嚴經》雲:「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爲什麼心識以外別無一法可得?因爲心識是每個人必具之內在的萬能珍寶。略而言之,心識有叁大優異特點:一是有認識一切事理的特殊作用;二是有造作一切業的特殊作用;叁是此心識有變果的作用,能變生知行的結果。《八識規矩頌》說賴耶識有五種作用:受熏持種內變根身、執持根身;外變器界能使一切動物生命相續,因果通叁世。因人們的心識有如上所說叁大特殊功能,所以常時業由自心作,果由自心變,報由自心受,而成爲人定勝天的有力武器。人們有了這種有力武器,故能人生支配宇宙,主觀決定客觀,心不隨境轉而能轉一切境,成爲人定勝天的自然規律。而唯識就成爲人定勝天的特殊科學。掌握這種科學,在世間就可以創造發明,而成爲戰勝自然的英雄豪傑;出世間就可以由此破執斷障,轉依成佛。故《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釋迦佛依之成佛,並依之傳彌勒,在《解深密經》中言:「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彌勒依之成佛,同時又在《分別瑜伽論》以傳諸大菩薩,而言:「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叁世諸佛掌握了一乘法的唯識,而能成就正等正覺。故人們學佛也同樣必須掌握這種特殊科學才能深通佛典,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從而學修一體化,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成爲至高無上的如來。

  2.聞思修持,輾轉往覆,奠定雄厚基礎。

  佛陀常言:「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都是把聞思修叁者有機結合,而不是把叁者分開,使之孤立發展。根據人們學佛的實際經驗,凡只重聞思,不重修持者,往往落入學術研究,不成其爲學佛者;同時有些人抛棄理論的研究而言:「叁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又言:「甯願餓死蒲團上,不作人間布教僧」等荒謬言論,就成爲盲修瞎煉,「通宗不通教,開口胡亂道」的門外漢。故學佛者必須根據佛所說「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而學修一體化。同時還必須由聞引發思,由思引發修,又轉過來,以修印證思,以思印證聞,如是輾轉引發,輾轉印證,步步落實,層層靠緊,而使通達的佛法極端正確,不致虛度時日,徒勞無功,從而奠定雄厚的學佛基礎。故《大乘莊嚴經論》雲:「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譬如人們要到遠處行路一樣,必須作好充分准備,預備寬裕的盤纏,然後可以從事千萬裏之遙行。行路如是,成就無上菩提何獨不然。

  3.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六度齊修。

  大乘菩薩學佛修行首須不舍日常生活。故《解深密經·序品》雲:「于一切行成就大覺」。《金剛經》開篇言佛的吃飯、化緣、穿衣、洗足等生活事務作爲身教,而列于言教之前,其用意就是教人學佛必須在現實生活中認真修持。藕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凡夫必須在穿衣吃飯、睡覺走路、工作學習日常生活中悟,才如治病一樣,對症下藥,乃生卓效。如龐蘊與其妻女談道一樣。龐婆雲:「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龐公說:「難難難,十擔芝麻樹上攤」,女兒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他們能在吃飯睡覺的現實生活上用功修行,所以都能見性開悟而拔宅生西。王陽明亦雲:「饑來吃飯困來眠,從此功行玄更玄」而終成爲一代名儒,後人稱之爲古聖先賢。六祖亦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雲:「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本人從學佛實踐心得中,作詩以教人雲:「覺聖釋迦阿彌陀,十方叁世法王多,成佛只有一條路,六度齊修…

《唯識精要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怎樣突破凡聖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