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自識後念之生,必依仗前念自識的開導作用,此自識前念的開導作用,即是其自識後念生起的等無間緣。同類爲等,兩念相接爲無間,其間前自識導引後自識無間相續而生,即是其等無間緣。諸識必須各有其等無間緣,才能使八識及其所各攝心所,各自前後銜接相續,互不混淆。同時人們知識的積累,技術的操作,主要是靠諸識、特別是意識有等無間緣的作用,使前後銜接,才可能專門化和系統化。所緣緣者,《成唯識論》雲∶“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緣疏所緣緣。”佛教的認識論認爲諸識之生,必有所認識的對象,這就是它的“所緣緣”。上緣字是認識義,下緣字是條件義,認識的對象是識生起的一個重要條件,所以叫做“所緣緣”。但是認識的對象多是能認識的主體生時,由自己所挾帶已有的相分種而變現的內境,這是諸識直接所變所緣的境相,名“親所緣緣”。有時識生要仗本質客境,才能變起內境爲自親緣,此本質客境是彼間接認識的對象,名“疏所緣緣”。增上緣者,《成唯識論》雲∶“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余法,或順或違。……此順違用,于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諸識的生住成得,除了前叁種條件之外,其余凡能于它的生住,或從正面予以協助,或從反面予以激發,都是它的輔助條件,而謂之爲“增上緣”。增添力量,令其生成故,這種條件不只一種。
諸識生起所待之緣,因緣和等無間緣,各只是一,其所緣緣,有時惟一內境,有時內境帶質,緣有親疏。其增上緣可能有多。八識及彼心所生時,各各待緣的具體情況怎樣呢?佛教的認識論認爲第八藏識的生住,總有四緣∶以其自種爲因緣,以其自類前聚無間現識爲等無間緣,以所變種子、根身、器界爲所緣緣,以末那現識爲根,是其增上緣。第七末那識的生住,待緣有五∶以其自種爲因緣,以自類前聚無間現識爲等無間緣,以其所執第八識見分爲我,作所緣緣,以第八現識爲生起之根,並以之爲“根本依”,此二是其增上緣。第六意識的生住,待緣有六∶以其自種爲因緣,以自類前聚現識爲等無間緣,以一切諸法爲所緣緣,以第七現識爲根和“染淨依”,第八識爲“根本依”,此叁皆是其增上緣。鼻、舌、身叁識的生住各待七緣∶各各以其自種爲因緣,各各以其自類前聚無間現識爲等無間緣,隨其所應以香、味、觸爲其所緣緣,以鼻、舌、身根爲其主要增上緣;同時還以第八識爲“根本依”、第七識爲“染淨依”,第六識爲“分別依”,此叁亦是其增上緣。耳識的生住,除如鼻、舌、身叁識所待的七緣外,因耳根與身境必有空間距離,才有聽覺,故必須再加一“空”,共有八緣。眼識的生住,其所待緣,除如耳識所待之八緣外,因見色必須光明,故再加一“明”,總爲九緣。
諸識之生,生育其所待諸緣,猶如蘆束,更互相依,故得暫住。當知此中無量有情即有生命和知覺的個體者,各有八識和五十一心所,皆得相互爲緣,皆得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基本緣生法則而存在。有心心所爲能認識,必有與之相待的色、聲、香、味、觸、法屬物質現象和名相爲所認識。有了心和物的結合,自會形成色、受、想、行、識“五蘊”組合而成的個體人,即“有情世間”。有了以人爲主的有情世間,自會有與之相待而爲其所依住的“器世間”,即物質世界。世界上有了人,自會有與之相待的既有生命又有知覺的其它動物。有了生命與知覺綜合的動物,自會有與之相待的但有生命而無知覺的植物。有了但有生命的植物,自會有與之相待的生命都無的礦物。同時有此世界,必有與之相待的彼世界,此更有此,彼更有彼,輾轉相待,而世界就無限。世界無限,而其中的動、植、礦物以及人也無限。這種無限是無限的愚迷者及其所住的雜染土(有漏世間)。有了無限的愚迷者及所住的雜染土,即有與之相待的無限的圓滿大覺者及所住的清淨土(正覺世間)。這樣的彼此相待,而橫遍十方,無有窮極,就是諸識的生住相,也可說就是一切認識功能的存在形式。
一切認識功能,有其一定的存在形式,還有其一定的變動規律。佛教的認識論,首先認爲識以分別爲性。分別實際上就是一種高速的變動,即所謂“刹那生滅”。“四念住”中的“觀心無常”,即據此而立。一切識即是高速變動的,其內部即含有彼此對立而爲變動之根,這主要表現在一心法中本識與轉識的相互差異,而又緊密聯系的關系之上。本識與轉識,體用各別,而同時同處,不即不離,即所謂“共和合性”。其中轉識及彼心所,時時變動,刹那生滅,能生長習氣;又其性有善惡,勢用強勝,能引習氣;且起伏不定,起時用增,不起時用減,能植習氣;七轉識及彼心所,具此叁個特點,加上與本識共和合性的特點,就自然成爲能熏之法。在本識方面∶由于無我法執,體常顯露而無覆蔽,具可熏性,能受習氣;又性是無記,于善惡諸法都無違逆,能容習氣;且始終一類相續,堅住無間,能持習氣;本識具此叁個特點,再加上與轉識恒共和合的特點,就自然成了所熏之法。由于能熏與所熏恒相和合,就不斷熏習。有熏習即有習氣恒存于本識中,習氣是種子之異名,它具有六個特點∶①“刹那滅”,謂此種子,即是一種潛在的認識功能,本性就是刹那刹那,生滅不停的。②“果俱有”,謂此種子,生起現識時,種即轉爲現識,即爲種之因滅,而爲識之果生;現識隨即又熏成自種,現行的識即轉爲潛在的種,既爲因之現識滅,而爲果之種生。生滅同時,因果相續。③“恒隨轉”,謂此種子,恒存于本識中,隨本識而轉,永不喪失。④“性決定”,謂染種生染法,淨種生淨法,善種生善法,惡種生惡法,功能決定,性不混淆。⑤“待衆緣”,謂此種子,雖常生滅變動,但是一種量的轉變,若要發生質的轉變而爲現行,就必依靠其它條件的協助。⑥“引自果”,謂心心所及色等法,各各熏成自種,各各自種又複引生各自現法。(以上本《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能熏四義,所熏四義及種子六義說)這裏所說本識與轉識關系上的特點和熏習所成種子的特點,即可清楚地看到諸識的總的變動規律。首先是本識與轉識之間存在著一而二、二而一,既相互區別又不可分割的辯證關系,從而形成能熏與所熏以及熏習所成之種。其次根據種子刹那滅、果俱有的特點,便形成現識與種子的相互轉化,從而因滅果生,相似相續,帶著質量交變的內容,而輾轉往複,如環無端地轉動著。同時由于種子性決定、引自果的特點,一切心、心所,色等種種現法,別別種現熏生,因果各自成流,而形成縱橫交錯、各得其所,往複如環地轉動著。一切諸識就是這樣不斷地推陳出新,而以新生的姿態永存不滅。《成唯識論》對此有雲∶“無始時來,因果相續,恒轉如流,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爲大乘緣起正理。”這就是一切認識功能的總的變動規律。佛教的認識論把它稱做“賴耶緣起”。
由于諸識待緣而生住,輾轉此有故彼有,而形成橫的方面萬象參差的無量無邊。由于諸識不斷果生因滅,推陳出新,而形成縱的方面的森羅萬象的無始無終。
識與境和知與行
諸識與境的關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境由識變,二是識能緣境,本來無境,因有能認識境的功能,所以就有與之相待的被認識的境相。諸識之生,自帶被認識的對象以爲所緣,這種被認識的對象,似外實境而實非境,屬識相分,所以佛教的認識論有“唯識無境”之說。無境者無識外之實境,非無內識自變之似境。識之變境,就是爲了緣境。緣是覺了義,也就是認識義,假使有能認識的主體,而無被認識的對象,能認識也就不會存在,所以諸識必須自變境相以爲所緣。 佛教的認識論,認爲通常人所緣的境有叁種∶即“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性境是有體的實境,此境有勝義的和世俗的兩種。世俗的性境多指從因緣所生的事相,是一般的物質現象,如眼所見的色、耳所聞的聲、鼻所嗅的香,舌所嘗的味、身所觸的冷、暖、滑、澀等。第八識所緣的根身、器界(物質世界)種子等,皆是實有之法,亦是性境。獨影境有二∶一“有質獨影”,謂此境物雖有,而謂在此時此處,但由意識分別想象所起的影相以爲所緣;如從書本上理解電子、原子與居異地人想念其故鄉的情景等。二是“無執獨影”,本無其事,但有意識分別假想所起影相以爲所緣,如龜毛兔角等。帶質境亦有二種∶一是“真帶質”,如以心緣心,第七識緣第八見分爲本質,而別取我相爲親緣,我相雖非第八識見分本質,而所帶之質,是真非虛;二是“似帶質”,如以心緣色,眼見桌椅等物,實見的只有青、黃、赤、白等色,高低方圓等形,而桌椅只有假名,並無實質可帶。如是叁境,通攝一切境盡。諸識之中,唯意識能遍緣此叁境,余識但各緣一境。
由于境有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叁種,即規定著識的緣相有現、比、非叁量。依于性境引起現量。能緣識與所緣境,二俱現前,中無名言間隔,現現覺了,如眼見色、耳聞聲等感性認識,皆是現量。依獨影境引起比量。根據某些信息和經驗,對某事某理用概念加以推比,其境屬抽象的理,而不是具體的事,純爲意識上的影相。如月暈而知將風,楚潤而知將雨;又如牛頓見蘋果落地,而知地心有“吸力”,萬有“引力”等,皆屬比量。依帶質境引起非量。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是之爲非。如弓影映入杯中,而覺其爲蛇;又如李廣夜行,見道旁橫石,而執爲虎等,皆屬非量。此量似現而非“真現量”,似比而非“真比量”,凡似是而非的錯覺或妄執,皆非量攝。八識之中,前五識乃第八識緣境屬現量,第七識緣境屬非量,惟第六意識緣境,通于叁量。
佛教的認識論,從量的性質來說,則有現、…
《關于佛教的認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