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男女承事等處,執有實境,而于內生安樂想,于外生淨妙想,即觀內外空、本性空,進行除遣。②以空遣有,而又以空遣空。此中從一切法空至最後空空,共十七空,都是爲遣十種相而立,是即以空遣有;最後因觀空性而起空執,即觀空空,是即以空遣空。③一切有相空相悉皆除遣,而入于無相之實相,故緊接著雲∶“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
佛教認識論上破妄顯真之說,有一最中心的要點,即是其畫龍點睛處,必須著重指出,那就是所謂真空即妙有義。真空是說一切不真實,妙有即是最極真實,真空即妙有,也就是一切不真實,就是最極真實。顯示真實,必須以此爲中心;悟入真實,必須以此爲要點。《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此即顯示真空即妙有。《金剛經》雲∶“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即是真空,亦即一切不真實義;無虛即妙有,亦即最極真實義。無實即無虛,亦即一切不真實,即是最極真實。佛教的認識論,依于唯識性相,建立“叁自性”、“叁無性”。《唯識叁十頌》雲∶“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是又意味著說叁自性即叁無性,並通過此說而詳細地、具體地顯示真空即妙有,一切不真實便是最極真實的要義。《辨中邊論》以叁自性爲根本真實,而立十種真實,即體現了這一要義。什麼是叁自性?怎樣是叁自性即叁無性?又怎樣是即依此顯示真空即妙有、一切不真實、即是最極真實呢?識和識所變現的事物,都是由識內因緣勢力所生所現,是有爲法。一切有爲法都是依他因緣而生起,故名“依他起性”;不達依他起性的實相,而遍于一切有爲法上,執種種實我實法我,是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法的真實本性,遠離種種實我實法相,是一切法共有的真性,圓滿現成,真實不虛,名“圓成實性”。如是依他、遍計、圓成,即叁自性。從此叁性的空義上說則有叁無性。遍計所執不但無體,亦且無相,如龜毛兔角,是爲“相無性”;依他起性,從緣所生,但有從緣所生的相狀,而無自然所生的自性,如夢幻泡影,是爲“生無性”;圓成實性,無有一切實我實法相,如太虛空,清淨無染,是勝義谛,一法不立,是爲“勝義無性”。當知此中遍計所執體相俱無,如龜毛兔角,是遍計所執的不真實;但是這種體相俱無、如龜毛兔角的不真實,恰恰正是遍計所執的真實相。依他起性但有似相,而無實體,如夢幻泡影,是依他起性的不真實;但是這種有相無體如夢幻泡影的不真實,恰正是依他起性的真實相。圓成實性無一切實我法相,這是圓成實性的不真實,但是這種無實我實法的不真實,恰正是圓成實性的真實相。由此可見,依叁自性立叁無性,即是詳細而具體地顯示真空即妙有,一切不真實即是最極真實的真實義。這種真空即妙有,一切不真實即是最極真實的真實義,雖極彰明顯著,而極微妙深廣,難可思議,非上智人反複體悟不能通達。設能通達,即是上智人,也就是得法無實無虛的大覺。
轉識成智淨化人生宇宙
人生最主要最切實的問題是什麼?應知即是對人生宇宙實相的了解和掌握。如果單從人生宇宙的表面現象和某些局部問題進行觀察,即不能對人生宇宙的實相有所了解,或較深較全的了解,更談不上有所掌握;其所解決的也僅僅是一些暫時性的、零星的、枝末的問題,對于人生宇宙最根本的大問題必無由涉及,這就是世間一切學術、一切活動所能有的表現和效用。如果能從人生宇宙的本質與其現象的結合上認真觀察,即能對人生宇宙的實相有著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其所解決的必將是人生宇宙最根本的大問題,也就是從本質上徹底改造人生宇宙,佛法稱之爲“轉依”。這就是根據佛法的理論認真實踐所能有的表現和成就,這種成就簡言之,就是轉識成智,淨化人生宇宙。
爲什麼淨化人生宇宙呢?欲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先說明人生宇宙的實相,而尤須最先說明人與宇宙的關系。人是能受用者,宇宙是所受用之器,人是以宇宙爲所依住、所活動的場所,宇宙是以一切人及其活動爲中心內容,所謂時間空間亦借此而得分明顯現。由此可見,人與宇宙是渾然一體的。唯識學認爲第八藏識,內變有情根身爲正報,外變宇宙器界爲依報,這更說明人和宇宙是同出一源,而表現爲能所相依不可分割的。人與宇宙既是合一,當然此兩者的實相自必一致,無二無別。人生的實相怎樣?人的組成元素,佛法說爲色、受、想、行、識“五蘊”。蘊是聚積義,由以堅爲性的地,以濕爲性的水,以暖爲性的火,以動爲性的風等物質性的“色法”,結合感觸境界的“受”,思維推理的“想”,造作事業的“行”,知行一體的“識”等精神性的“心法”,聚積而成爲個體人。由于這些組成元素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東西,是時時生滅變化的,故其表現于人生則爲“無常”;由于這些組成元素是充滿著矛盾而不甯靜的,其表現于人生,則爲是“苦”;(苦有生、老、病、死以及親友生離死別的“愛別離苦”,事與願違所求不遂的“求不得苦”,利害沖突,互相殘害的“怨憎會苦”,引生衆苦根本的“五趣五蘊苦”八種。)由于其組成元素全由因緣力所支配,表現于人生則爲無實主宰的“無我”。如是無常、苦、空、無我四相,佛法總稱之爲“苦谛”,也就是人生的實相。至于宇宙的實相也不例外。宇宙間所有種種事物都是生滅變異不停的(無常),都是充滿著矛盾而不甯靜的(苦),在人生則唯法無我,在宇宙則唯相無法(空),在人生則有人無我,在宇宙則有法無我(無我)。由此可見人生和宇宙同屬于苦谛,同以常、苦、空、無我爲其實相,只是其間的深度和廣度略有差異。由于人生宇宙的實相總的是苦,而此苦是煩惱、業、雜染爲因所引起的果雜染。爲了免除雜染因果的惡性循環,所以有淨化人生宇宙的必要。淨化雲者,就是轉變無常爲真常,轉變衆苦爲極樂,轉變虛幻爲有我,轉變雜染爲清淨。如是常樂我淨四德,是佛法所說的大涅槃相。涅槃是寂滅義,人生進入至真至常,盡善盡美的理想領域,而原來無常、苦、空、無我的生死流轉相永恒寂滅,不複再現,是名大涅槃相。如是大涅槃相,也正是淨化人生宇宙的真實寫照。
問∶宇宙人生的淨化,就僅僅是至真至常、盡善盡美的涅槃境界而已麼?答∶不然。常樂我淨的大涅槃相,是所受用境;有所受用的境,必有能受用的智。能受用大涅槃境界的智,就是佛法所說的“大菩提”。大菩提,義謂大覺,以清淨無漏智慧爲體。詳言之,它是轉八識所成的四智相應心品。由轉第八藏識爲“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大圓鏡等四智,各有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及各自淨識共二十二品與之相應,故名四智相應心品。世間以識爲主,是“唯識”;出世以智爲主,是“唯智”。識與智不同,有叁方面∶①識以虛妄分別爲性,依名取相,執有種種實我實法。由其所虛構的種種實我實法相,虛妄熏習,染汙其心,諸識生時,便有種種似我似法相現而成雜染。智則反是,它是以無分別爲性,雖後得智有隨緣任運的分別而無執無著,無有種種我法相的虛妄熏習,智體無染,純屬清淨。②識之緣境,不離名言,執名字性,即事自性,心著于境,有粘有縛。智則反是,它以現觀寂照爲形相,智體不動,而一切事理自在其光照之中,于境不取不舍,無粘無縛。③識從緣生,刹那生滅,變異無常,前六轉識時起時停;七八兩識雖常現起,而刹那生滅,因果相似相續。智則反是,它從無垢識所持淨種生起,生以無間,窮未來際,與真如無爲法極相類似,故智、如可同稱圓成實性。總之,識從緣生,相有性無,是相對真實,故其所現境界,暫有非常,多苦少樂,似有非有,似我無我而極不究竟。智則既生之後永無斷滅,清淨無染,湛寂圓明,是絕對真實,故其所受用的境界至真至常、盡善盡美,亦屬絕對真實的涅槃。大菩提與大涅槃能所受用,相合無間,至極究竟,至極美滿,是淨化了的人生宇宙的全貌。
問∶淨化人生宇宙的意義,是專在于有至真至常,盡善盡美的能所受用麼?答∶不然。這裏的淨化固然是包括至真至常、盡善盡美的能所受用在內,但重要的是在于它具有圓滿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最積極而大有所爲的偉大意義。這可從佛有法、報、應叁身的道理來加以說明。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其自性本空,遠離名言分別。這種空性清淨無相,湛然常寂,是一切法的體性。故空性亦名法性,而爲人身和佛身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法身,世間人與出世諸佛皆得具有。只不過世間的人沒有淨智,不能親證空性,直接受用,致使其法身隱而不顯;諸佛具有一切妙智,能親證空性,直接受用,故其法身極爲彰顯,此身又名自性身。諸大乘人,無量劫來,修積無邊清淨妙行善業所感得的正報,即佛報身,亦名自受用身。《成唯識論》∶“四智心品,真實功德,鏡智所現,常遍色身,自受用攝。”此自受用身,以四智相應心品爲主體,而以永存不滅,至大無限的淨色爲其形,以受用一切淨妙法樂爲其用。它與佛的自性身,一性一相,一體一用,從意義上講,兩者判然各別。從具體情況說,兩者卻是一身。故言具體的自性身,即攝自受用身;言具體的自受用身,即攝自性身。此二合一的具體佛身,即佛的真身。佛以此身立自覺自利之體,以達覺他利他之用,此用的體現即是佛隨機應現的應身。諸佛于地上菩薩,以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隨緣開導進行饒益。佛于地前菩薩和二乘人、人天神人,隨類示現種種化身,爲彼彼說法進行饒益。如是叁身就自覺自利來說,皆具相應淨智,能觀照一切事理,受用廣大法樂;從覺他利他來說,皆能具大威力,利樂人群及諸衆生。因之,對淨化人生宇宙作專屬一己之美滿受用,而流于消極無爲去理…
《關于佛教的認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