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P4

  ..續本文上一頁不回答,卻表示默許,同樣達到了欺騙效果。所以,不管方法如何,只要有欺騙的想法並達到效果,都是犯妄語業。

   “此中妄語、離間、惡口叁者,雖教他作,亦成彼罪。”其中,妄語、離間、惡口這叁類,雖然是教別人作,也會構成業罪。在五戒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都統攝于妄語中。在十不善業中,這四種行爲並列爲語業。

   “《俱舍注》中謂:語業四種,教他亦成業道。毗奈耶中則言:生彼等之究竟罪,須自說也。”《俱舍注》中說:指使別人妄語、離間、惡口、绮語,也會犯下業罪。但從戒罪的角度說,妄語等要構成根本罪,必須是自己說出來。

   “究竟者,他了解也。若其不解,僅成绮語,此《俱舍注》中說也。離間、惡口亦同之。”妄語的構成,必須對方了解你所說的意思。如果對方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就只是屬于绮語,即沒有意義的話,這是《俱舍注》中所說。離間和惡口的構成,也是基于同樣的原理。

  5.離間語

   離間語之事者,謂諸和順及不和順有情。意樂叁中,想及煩惱同前。發起者,于和順有情欲令離間,于不和者欲不和合也。加行者,隨以谛實、不實之語及雅、非雅之詞,爲自爲他而說俱可。究竟者,離間之語他了解也。

  第五是離間語,又名兩舌,即能夠挑撥離間、混淆是非、破壞他人和諧關系的語言。

   “離間語之事者,謂諸和順及不和順有情。”離間語的對境,包括關系和諧或不和諧的人。

   “意樂叁中,想及煩惱同前。”離間語的叁種意樂中,想和煩惱與之前說明殺業的部分相同。想,指所挑撥對象和事實是否符合。煩惱,指離間的心理爲貪嗔癡的任何一種。

   “發起者,于和順有情欲令離間,于不和者欲不和合也。”離間語的發起,就是讓那些關系和諧的人,通過挑撥使彼此産生矛盾,反目爲仇。而對于那些原本關系就不和諧的人,則令他們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擴張,變得勢不兩立。

   “加行者,隨以谛實、不實之語及雅、非雅之詞,爲自爲他而說俱可。”離間語的破壞手段,不論依事實或不依事實,不論以文雅或粗暴的語言,也不論是爲了自己或爲了他人,只要達成破壞對方和諧的目的,同樣構成業罪。

   “究竟者,離間之語他了解也。”離間語的完成,只要所說的話對方能夠聽懂,業罪當下形成。

  6.粗惡語

   粗惡語之事者,謂所忿恨之有情。意樂中,想及煩惱同上。發起者,欲說粗惡語。加行者,隨以實、不實之語,依彼種性、身體、戒律、威儀等過失而說不和雅之言。究竟者,隨其所說之境,彼解其義也。

  第六是粗惡語,又名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別人。

   “粗惡語之事者,謂所忿恨之有情。”粗惡語的對象,通常是自己討厭或憤怒的有情。

   “意樂中,想及煩惱同上。”粗惡語的叁種意樂中,想和煩惱與之前所說的相同。想,指准備惡口的對象與事實相符。煩惱也包括貪、嗔、癡叁種,或因貪心說粗惡語,或因嗔心說粗惡語,或因愚癡說粗惡語。

   “發起者,欲說粗惡語。”粗惡語的發起,就是忍不住對對方惡言相向。

   “加行者,隨以實、不實之語,依彼種性、身體、戒律、威儀等過失而說不和雅之言。”粗惡語的方式,或是依據事實,或不是依據事實,根據對方出身、身體、戒律、威儀等方面的不足來傷害他人。總之,是以粗暴或刺激性的語言攻擊對方。

   “究竟者,隨其所說之境,彼解其義也。”粗惡語的完成,只要說出後,對方能夠領會你所說的意思,就構成業罪。

  7.绮 語

   绮語之事者,即諸無義利之言。意樂叁中之想者,謂于彼作彼想。然此中即于所欲說之事隨想而說,不須了解之對境。煩惱者,叁種隨一。發起者,欲不相續之雜亂而說。加行者,于绮(語)說進趣。究竟者,說绮語竟也。

  第七是绮語。

   “绮語之事者,即諸無義利之言。”绮語的對象,就是那些毫無意義的話,如情歌豔辭、八卦新聞、說是道非等,凡是對生活、工作、修行及生命改善沒有意義的話,都屬于绮語。這樣對照的話,絕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類似問題,總喜歡在一起亂扯,就像咀嚼木屑一樣,非但沒有一點營養,還會長養散亂放逸之心,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話多的人,內心往往浮躁不安,所以就要不斷往外倒垃圾,是典型的凡夫行。而聖者是寂靜安祥的,除了必要的、自利利他的話,始終安住于寂靜之中。

   “意樂叁中之想者,謂于彼作彼想。然此中即于所欲說之事隨想而說,不須了解之對境。”绮語叁種意樂之中的想,就是對象與想法相符。至于所說的事情,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不必關心所說是否和事實相符。如果符合,就是單純的绮語;如果與事實不符,就是绮語加妄語。

   “煩惱者,叁種隨一。”绮語的心理基礎,也是貪、嗔、癡煩惱中的任何一種。

   “發起者,欲不相續之雜亂而說。”绮語的發起,就是以躁動、散亂的心而說。

   “加行者,于绮說進趣。”加行,是以染汙心說些沒有正面意義的閑話。

   “究竟者,說绮語竟也。”绮語業的完成,只要說出來就形成業罪了。

   以上所說的妄語、離間語、惡口、绮語,屬于口業的範疇。

  8.貪 業

   貪心之事者,謂他之財物資具。意樂叁中之想者,于彼事作彼想。煩惱者,叁種隨一。發起者,欲屬爲我之所有。加行者,于所思事進趣而作。究竟者,想彼財物等,願當屬我也。

  第八是貪業。

   “貪心之事者,謂他之財物資具。”貪心的對象,是對別人的財産或用品生起占有之心。

   “意樂叁中之想者,于彼事作彼想。”貪業叁種意樂中的想,即所貪對象和事實相符。

   “煩惱者,叁種隨一。”貪業的心理基礎,包括貪嗔癡叁毒的任何一種。

   “發起者,欲屬爲我之所有。”貪業的發起,就是想要把他人財産據爲己有。

   “加行者,于所思事進趣而作。”貪業的加行,就是不斷想著如何占有對方財産。

   “究竟者,想彼財物等,願當屬我也。”貪業的完成,就是確定想把對方財物占爲己有。這裏說的只是占有之心,一旦占有,那麼除貪業外還有盜業在內。

  9.嗔 業

   嗔心之事及想與煩惱,同粗惡語。發起者,欲行打等。或作是念,曷當令其被殺及縛,又或由他緣,或自任運,于其受用而成衰敗。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行。究竟者,決定爲打等之事。

  第九是嗔業。

   “嗔心之事及想與煩惱,同粗惡語。”嗔心的事、想、煩惱,和粗惡語的相關內容同樣。事,即嗔恨的有情。想和煩惱是屬于意樂,其中,想也存在亂和不亂兩種情況,煩惱也是貪嗔癡叁種隨一生起。

   “發起者,欲行打等。或作是念,曷當令其被殺及縛,又或由他緣,或自任運,于其受用而成衰敗。”曷,何時。嗔業的發起,就是想用打罵等方式傷害別人。或是想著,什麼時候能讓對方被殺死或捆綁就再好不過了。或是希望對方因爲其他方式,或是希望對方因爲自身原因,運氣越來越壞。總之,通過種種希望對方受到傷害的想法發泄心中仇恨。

   “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行。”嗔業的加行,就是爲傷害他人而作各種准備。

   “究竟者,決定爲打等之事。”嗔業的究竟,一旦心中決定傷害對方,就已構成嗔業。

  10.邪 見

   邪見之事者,實有之事也。意樂叁中之想者,于所謗事爲谛實想。煩惱者,叁毒隨一。發起者,欲爲誹謗。加行者,于其所思加行進趣。此複有四:于因謗者,謂無善行惡行等。于果謗者,謂無善惡二者之異熟。于作用謗中又分叁,謗殖種及持種之作用者,謂無父殖種、無母持種也。謗去來之作用者,謂無從前世來于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後世也。謗當生之作用者,謂無化生之中有有情也。于實有謗者,謂無阿羅漢等。究竟者,決定誹謗也。

   此中意業思者,是業非業道。身語七支者是業,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亦是業道。貪心等叁者,是業道而非業也。

  第十是邪見,因愚癡所致。

   “邪見之事者,實有之事也。”邪見的對象,是指真實存在的事。邪見者,是對于真實、正確的事産生歪曲而錯誤的認識。

   “意樂叁中之想者,于所謗事爲谛實想。”邪見叁種意樂中關于的想的內容,就是將自己所認定的事當做事實。比如認爲沒有叁寶、沒有因果、沒有前生後世、人死如燈滅等等,把這些錯誤想法當做事實。

   “煩惱者,叁毒隨一。”邪見的煩惱基礎,也是貪嗔癡叁毒中的任意一種,當然主要是愚癡。

   “發起者,欲爲誹謗。”邪見的發起,就是准備說誹謗不實之辭。作爲邪見者來說,雖然目的不是爲了誹謗,但他所宣揚的這些觀點就是在誹謗真實。

   “加行者,于其所思加行進趣。”邪見的加行,是爲傳播邪見做各種准備工作。

   “此複有四:于因謗者,謂無善行惡行等。”邪見主要有四種誹謗方式。一是對因的誹謗,認爲沒有善行、惡行,不相信世間有道德和因果的存在。

   “于果謗者,謂無善惡二者之異熟。”二是對果的誹謗,否認善惡兩種行爲將感得快樂或痛苦的果報。

   “于作用謗中又分叁,謗殖種及持種之作用者,謂無父殖種、無母持種也。謗去來之作用者,謂無從前世來于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後世也。謗當生之作用者,謂無化生之中有有情也。”叁是對作用的誹謗,其中又分叁點。或是否定父母對我們的作用,否定人間倫理綱常,認爲我們不是靠父親播種、母親孕育而來。或是否定輪回的作用,認爲有情並不是從前世來到此生,又從此生前往來生。或是否定中有的作用,認爲沒有作爲此期生命到下期生命之間過渡的中有階段(佛教認爲,生命包括本有、生有、死有、中有四個階段)。

   “于實有謗者,謂無阿羅漢等。”四是對真實的誹謗,否定阿羅漢的存在,認爲世間沒有聖賢,沒有成就者。

   “究竟者,決定誹謗也。”邪見的究竟,就是…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