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無法挽救這一過失。
業是緣起法。業的産生,離不開造業者、造業對象、所造何業及造業者的發心。以上內容,正是通過這四方面的差別,說明一些特殊業緣將招感重大果報。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幫助我們免造重大惡業,並能快速積集善業。
四、十不善業果報差別
果報大體有叁種,分別爲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異熟果,是在由因感果的過程中,異時、異類、變異而熟。等流果,則是從等同之因流出之果。增上果,是依能作因的增上力而生。
1.異熟果
十惡業道,一一依于大中小之叁毒而有叁品也。彼中殺生者十,大者一一能感地獄,中十一一餓鬼中生,小十一一畜生中生。此《本地分》所說。《十地經》中,小中二果,其說相反。
第一是異熟果。所謂異熟,有叁層含義:一是異時而熟,即因和果的時間不同。二是異類而熟,即因和果的性質不同,比如我們因行善作惡招感苦樂不同的果報,行爲雖有善惡之分,但果報本身是沒有善惡屬性的,所謂“因有善惡,果唯無記”。叁是變異而熟,即從因到果是發展變化的,就像從播種到結果,還要經過發芽、開花等過程。那麼,造作十不善業將感得什麼果報?
“十惡業道,一一依于大中小之叁毒而有叁品也。”大中小,指叁毒的深淺程度。叁毒,貪嗔癡。十不善業中,殺生等每一項不善業都會招感大中小叁種不同果報。決定這些果報的,就是引發這一不善業的叁毒煩惱的輕重程度。
“彼中殺生者十,大者一一能感地獄,中十一一餓鬼中生,小十一一畜生中生。此《本地分》所說。”以上所說的十不善業中,殺生等十種行爲,如果以強烈的貪嗔癡煩惱造作,每種行爲都將感得地獄果報;以中等的叁毒煩惱造作,每種行爲都將感得餓鬼果報;以微弱的叁毒煩惱造作,每種行爲都將感得畜生果報。這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所說的。比如以強烈貪心造作殺業乃至邪見,每一種都將感得地獄果報,以此類推。
“《十地經》中,小中二果,其說相反。”而在《十地經》中,中和小兩種不善行招感的果報恰好相反。就是說,以中等叁毒作惡,將招感畜生的果報;以微小叁毒作惡,將招感餓鬼的果報。
2.等流果
出惡趣已,雖生人中,如其次第,壽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貞良,多遭毀謗,親朋乖離,聞違意聲,他不受語,貪嗔愚癡叁者增上。
第二是等流果。其中,等爲平等義,流爲相似義。也就是說,因和果相似的。
“出惡趣已,雖生人中,如其次第,壽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貞良,多遭毀謗,親朋乖離,聞違意聲,他不受語,貪嗔愚癡叁者增上。”造作十不善業後,首先是感得異熟果,然後將繼續感得等流果。在出離惡道後,雖然已經得生爲人,但果報並未結束,還要按照十不善業的次第繼續感果。因爲殺生使衆生不得壽終,所以招感壽命短促的果報。因爲偷盜使他人財物受損,所以招感窮困潦倒的果報。因爲邪淫使他人妻女失貞,所以招感妻不貞良的果報。因爲妄語而使他人蒙受誣陷,所以招感被人誹謗的果報。因爲離間而使他人反目成仇,所以招感親朋乖離的果報。因爲惡口而使他人心生煩惱,所以今生就會時常聽到令人不快的話語。因爲绮語而說些毫無意義的話,所以今生就沒人對自己所說的話當回事。至于貪嗔癡叁者所感得的果報,就是叁毒的力量越來越大。
3.增上果
殺生者,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藥果等微少無力。不與取者,常值旱潦,果實鮮少等。欲邪行者,汙泥糞穢,心所不樂等。妄語者,農事船業不興盛等。離間語者,地不平坦,高下難行等。粗惡語者,地多株杌、荊棘、瓦石、沙礫、渣垢等。绮語者,果不結實,或非時結果等。貪心者,一切盛事年月日夜轉衰微等。嗔心者,多有疫疠、災害、兵戈等。邪見者,于器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
第叁是增上果,這一果報表現于外在世界,屬于依報的範疇。而等流果體現于我們自身,是正報的範疇。換言之,十種不善行將感得惡劣的生存環境。
“殺生者,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藥果等微少無力。”殺生,是殺害衆生生命,使其失去生存機會,所以就會感得艱難的生活環境,凡生存所需的飲食、醫藥等種種資具都很缺乏,即使努力經營也所獲甚少。
“不與取者,常值旱潦,果實鮮少等。”潦,同澇,指雨水過多,水淹。不與取,因爲侵吞他人財物,就會時常遭受旱災或水災,廣種薄收。
“欲邪行者,汙泥糞穢,心所不樂等。”邪行,因爲邪淫等不淨行,就會感得生活環境充滿汙泥和糞穢,令人見之生厭。
“妄語者,農事船業不興盛等。”妄語,因爲所說爲虛妄之言,就會使所從事的耕種、船運等各項生計都慘淡經營,難以成功。
“離間語者,地不平坦,高下難行等。”離間語,因爲破壞他人的和諧關系,就會使人生道路充滿坎坷,舉步維艱。
“粗惡語者,地多株杌、荊棘、瓦石、沙礫、渣垢等。”株杌,露出地面的樹根和砍伐後的樹樁。荊棘,叢生多刺的灌木。沙礫,沙和碎石。粗惡語,因爲對他人惡言相向,就會使生活環境極爲惡劣,充滿荊棘、砂石、渣滓、汙垢等種種髒亂雜物。
“绮語者,果不結實,或非時結果等。”绮語,因爲總是說一些毫無意義的話語,就會感得果不結實的遭遇,或是不按時令結果。比如百般努力卻難以成功,當成功終于來臨,卻已無法享受這份成功。
“貪心者,一切盛事年月日夜轉衰微等。”因爲貪心不足,會使一切美好的事物日益凋零,逐漸衰敗,難以長久保持。
“嗔心者,多有疫疠、災害、兵戈等。”疫疠,瘟疫,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因爲嗔心熾盛,會感得瘟疫、災害、戰爭等諸多災難。
“邪見者,于器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因爲邪知邪見,就會感得世間能夠受用的資源越來越少,以至隱沒不現。今天的社會正是這樣,因爲觀念錯誤而大肆開發資源,使地球億萬年累積的資源在短短幾百年中被極度揮霍,頻頻告急。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世間所有的痛苦,包括我們個人的遭遇,也包括環境的惡劣,都是由往昔不善行爲所招感。了解十不善業的果報,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理解世間的不良遭遇,同時也能提醒我們不再造作不善業。
五、依十不善業說十善業
白業者,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中思其過患,具足善心,而作防護彼等之加行,與防護究竟之身業也。如是語四、意叁,亦如是配。
其差別者,當說爲語業、意業,此《本地分》中所說。事及意樂、加行、究竟等,隨類配之。如配斷殺生業道,事者,爲他有情。意樂者,見過患已而欲斷除。加行者,于殺正防護而行。究竟者,正防護圓滿之身業也。依于此理,余亦當知。此中叁果,初異熟者,以下中上善業,于人及欲天並上二界中生也。等流、增上二果,反不善業而配之,如理應知。
與不善業相反的就是善業,佛教中又稱白業。
“白業者,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中思其過患,具足善心,而作防護彼等之加行,與防護究竟之身業也。”善業的生起,是因爲對殺生、不與取、邪淫等惡業過患反複思惟,對惡業帶來的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深信不疑,而生起斷惡行善之心。從防護加行著手,進而防護究竟,保持身業的清淨無染。
“如是語四、意叁,亦如是配。其差別者,當說爲語業、意業,此《本地分》中所說。”依此類推,四種語業和叁種意業也是這麼搭配的。這部分內容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通過對妄語的防護,做到不妄語;通過對離間語的防護,做到不離間語;通過對粗惡語的防護,做到不粗惡語;通過對绮語的防護,做到不绮語。此外,通過對貪心的防護,做到不貪;通過對嗔心的防護,做到不嗔;通過對愚癡的防護,做到不癡。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等,隨類配之。”在談到十不善業時,是從事、意樂、加行、究竟四方面來認識。與此對應的十善業,同樣是由這些方面一一對應。
“如配斷殺生業道,事者,爲他有情。”事,所緣境。比如對不殺生來說,其所緣境,就是對自己以外的其他有情生起不殺害之心。
“意樂者,見過患已而欲斷除。”意樂,心理基礎。不殺生的意樂,就是認識到殺生的過患,從而決定斷除。不僅要戒除殺生行爲,更要生起“我決不殺生”的願望,從觀念上進行防護。
“加行者,于殺正防護而行。”不殺生的途徑,主要是對殺業進行防護,從防護故意的殺生罪業,到防護微小的、無意造作的殺罪,把“我不殺生”認識變成一種習慣,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究竟者,正防護圓滿之身業也。”不殺生的完成,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造作殺生行爲。
“依于此理,余亦當知。”根據這一原理,對其他九種行爲也應該這樣,從事、意樂、加行、究竟四方面加深認識,嚴加防護。
“此中叁果,初異熟者,以下中上善業,于人及欲天並上二界中生也。等流、增上二果,反不善業而配之,如理應知。”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十不善業有異熟、等流和增上叁種果報,十善業也同樣有這叁種果報。十不善業將感得叁惡道的果報,而十善業將感得叁善道的果報。根據所作的下品善業、中品善業和上品善業,將分別得生人道、欲界天和上二界天中。至于十善業的等流果和增上果,則可根據十惡行的等流、增上二果,相反搭配即可。如殺生的等流果爲短命,那麼不殺生的等流果就是長壽;偷盜的等流果爲受用饋乏,那麼不偷盜的等流果就是受用豐富。以此類推,就能了知十善業各自的等流果和增上果。
十善和十不善在造作及感果等方面,原理是相同的,只是內容相反而已。所以,此處就介紹得比較簡單。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斷除十惡的本身就是在常行十善。斷除殺業就是不殺生,而斷除邪見就是不邪見,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六、業的種類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