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頭陀苦行法(濟群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是阿蘭若處。僧伽藍,漢譯衆園,是衆僧共住的處所。阿蘭若處,漢譯寂靜處或閑靜處。頭陀行者只能住在阿蘭若處,或冢間、樹下、露地、隨坐。

   (一)阿蘭若處:相對聚落村莊而言,指是遠離城市的山林曠野,雜音不到的處所。《智論》說:“令身遠離愦鬧,住于空閑,遠離者最近叁裏,能遠益善15。”

   《四分律》說:“阿蘭若處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羅國弓長四肘,用中肘量取16。”

   《薩婆多部律攝》說:“言阿蘭若者,謂去村一拘盧舍17。”一拘盧含爲一鼓聲,也就是聽不到鍾鼓聲的地方。可見,阿蘭若是極其清淨的處所。

   (二)冢間坐:又稱死人間坐。印度有林葬的習俗,山林曠野中隨處可見死屍,與死屍同住,有益于道念增長。《十住毗婆沙論

  解頭陀品》說:

   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叁常得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得精進,十能除怖畏18。

   凡夫有四種顛倒:無常執常,不淨執淨,無我執我,以苦爲樂。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告誡比丘依四念處住,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果住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憑觀想修習四念住,往往不容易相應。若能住在冢間與死屍爲伴,再修不淨觀、無常觀,自然會容易許多。

   (叁)樹下坐:樹下與佛教修行的關系非常密切。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出生、修行、成道、涅槃,都是發生在樹下。身爲佛子,也當行佛所行。因此,樹下坐也是頭陀的修行方式之一。關于樹下坐對修道的利益,《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叁無有所愛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鬥诤事,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衆鬧行19。

   樹下到處都是,可以避免乞求房舍的麻煩,也不會對此産生貪著,或因此發生爭奪,總之,樹下坐有利于道業成就。

   (四)露地坐:比樹下坐更爲艱苦。在印度那樣的熱帶地區,大樹的垂蔭就像半座房子,能使人安享清涼。但林間的鳥語花香也會使人産生貪著,這就有必要受露地坐。露地空空蕩蕩,一無所有,容易證入空定。當然,露地坐必須在天氣晴朗時,如果下雨,就得移到山洞或屋中。露地坐的意義,依《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叁無有诤訟,四若余去無有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熱蚊虻毒蟲等,七不爲音聲刺激所刺,八不令衆生嗔恨,九自亦無愁恨,十無衆鬧行處20。

   空地坐能磨煉行者的意志,而且無所依賴,沒有任何可以貪著的。但空地坐太堅苦了,沒有特別堅強的心力和體力,是難以忍耐的。

   (五)隨坐:不擇樹下或是露地,隨處而坐,不樂人所貪,不惱他令避。隨坐利益也有十種,依《十住毗婆沙論

  解頭陀品》說:

   隨敷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叁不惱上坐,四不令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诤訟因緣,十不奪他人受用21。

   隨坐與露地坐、樹下坐、冢間坐一樣,不必向施主乞求精舍,不給僧團增加任何負擔,也不會引起任何得失是非,隨遇而安,無牽無挂,但要做到是不容易的。

  五、頭陀行者的威儀

   威儀有行住坐臥四種。作爲修頭陀行者,必須常坐不臥。禅坐是修道重要方式之一,佛法修行中,著名的有七支坐法。據佛經記載:七支坐法早已失傳,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後在雪山深處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禅,他們照樣學習,由此證得阿羅漢果。雖然傳說近乎神話,但卻說明了坐禅對修道的重要意義。所以薩婆多部的律中說:叁乘聖人皆以此坐而悟道。

   坐是精進相,是修道的表現。所以,佛陀在許多經律中都勉勵弟子們少臥多坐,如《四分律》記載:

   彼阿蘭若比丘敷好臥具安眠,時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不應爾,應初夜、後夜警心思惟22。

   又《大智度論》說:

   身四儀中坐爲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求道者大事未辦,諸煩惱賊常伺其便,不宜安臥。若行若立,則心動難攝,亦不可久。故受常坐法,若欲睡時,肋不著席23。

   四威儀中,以坐爲最殊勝,有利于消化,而且能調和氣息。凡是道業未成者,都應該多坐少睡。關于常坐的利益,《十住毗婆沙論

  解頭陀品》說:

   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叁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肋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22。

   坐可以改變人們貪睡的懶惰習性,有利于誦經參禅,與道相應。所以,佛陀要求頭陀行者常坐不臥。

  六、頭陀行的受法和舍法

   雖然佛陀提倡頭陀法門,而且比丘在受具戒時也要受四依法,但頭陀行並不是每個出家人所必修。比如戒律中對衣服的規定,最早爲糞掃衣,隨後製叁衣,後又開許百一、長衣,良由衆生根機不一,報體強弱不同,佛陀才有種種方便開許。而那些根機利而報體強壯的,如大迦葉尊者,則終身堅持頭陀行,爲僧團樹立了榜樣。在十二頭陀行法中,行者自覺受持哪一種法,就應當實踐哪一行法。假如沒有受持,可不修頭陀行。但受持頭陀行而未舍去之前,是不能違犯的。《五分律》說:

   有諸比丘受阿練若十二頭陀法不舍,在人間住受請乃至受屋舍等,以是白佛。佛言:一一皆突吉羅25。

   這裏約飲食所說,頭陀行者只能以乞食爲生,若接受人們邀請前去應供,就要犯突吉羅。

   如果不能堅持頭陀行,可以對一位比丘舍去頭陀法。此外,若發心持頭陀法,而又有意違犯,頭陀法也會自然失去。比如接受居士施衣,就失去持糞掃衣法;畜長衣,就失去持叁衣法;受請,就失去持乞食法;作余法食,就失去持不作余食法;再食,就失去持一搏食法;聚落住,就失去持蘭若法;覆處住,就失去持露地法;貪樂住處,就失去持隨坐法;寢臥,就失去持常坐法。

  七、一些古德修頭陀行的例子

   以上依次介紹了十二種頭陀行。有些人看了之後,或許覺得頭陀行只能在印度實行,漢地並沒有合適的環境。但是我們翻開《高僧傳》,其中卻不乏頭陀行的例子。這裏且引幾則,供大家參考。

   唐朝玄朗禅師常行頭陀,住在溪澗岩石之傍,號左溪尊者。四十多年用一條尼師壇,始終不換。除了看經,不輕易燃燭。非見聖容,絕不妄行一步。由于他的道德感化,洗缽時衆猿爭捧,誦經時群鳥交翔。刺史王容屢次請師入城供養,他總以疾病爲由推辭不去。

   唐朝通慧禅師叁十歲出家,不蓄糧食,饑則吃草果,渴則飲水。樹下住,終日禅思。經過五年,因木頭打到土塊上,塊破形銷,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雙麻鞋穿了二十年,布衲縫縫補補,冬夏不易。

   唐朝智則禅師,雍州長安人,性格落魄不覉,總是披著破納,裙子垂到膝上。房間僅有單床、瓦缽、木匙,房門從不關閉。有僧以爲狂,師感歎說:出家遠離世俗了,不修道業,專爲衣食奔忙,浪費時間,擾亂內心甯靜,如果這不是狂,還有甚麼樣算狂呢?

   唐朝慧熙禅師,一個人住在岩洞裏,不接受居士供養的房舍。日中一食,坐墊周圍都是灰塵雜草。衣服敞陋,僅能避免風寒,冬天穿一陣,夏天就挂到壁上。有仰慕大名來參訪者,多日才能見到。

   宋朝道法禅師,炖煌人,專精禅思。後雲遊成都,受王休之費鑒之邀請,主持興樂、香積二寺。領衆有方,嚴以律己,不受別請,不預僧食。乞到的飲食減施蟲鳥,夜晚脫衣露坐,以飼蚊蚋。後入定見彌勒佛臍中放光,照燭叁惡道,于是更加精進,常坐不臥。元徽二年,在定中入滅。

   宋朝慈受深禅師,在一次小參開示說:出家人要忘名利,甘淡泊,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匾擔和尚一生拾橡栗爲食,永嘉大師不吃鋤下菜,高僧惠休叁十年著一鞋,遇到軟地就赤腳。你們現在種種受用,未饑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業沒有成就,煩惱依然存在,如何消化得了啊!

   以上幾則都是引自《缁門崇行錄》,看到這些古德的高風亮節,不禁停筆凝思:古德之所以能道業又成,與其常行頭陀、棄舍物欲極大關系。反觀今人,一味追求享受,在生活上雖然與時俱進,道業卻停步不前,可見欲樂與法樂是不能兩全的。

   撰寫頭陀行的文章,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修習,這是不可能的。因爲即使在佛世,修習頭陀行也是少部分人的事。但是作爲一個沙門,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的本色。頭陀行就是告訴我們,出家人在生活上應該簡樸清貧、應該少欲知足,如此才能與道相應。若貪圖物質,心不向道,與俗人又有什麼區別?

  刊載于香港《內明》240 期

  1《增一阿含經》卷5,T02-570上-中。

   2《雜阿含經》卷41,T02-302上(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善來迦葉,于此半座……爾時,世尊複欲警悟諸比丘,複以尊者摩诃迦葉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爲現衆故,告諸比丘:我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葉亦複如我……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隨所欲,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葉比丘亦複如是,乃至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3《善見律毗婆沙》卷6,T24-712上。

   4《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3,T12-129上。

   5《大乘義章》卷15,T44-764中。

   6《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4下。

   7《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4下~115上。

   8此系《行事鈔

  頭陀行儀篇》轉引,T40-130上。

   參見《四分律》卷49,T22-933下~934中。

   若阿蘭若比丘入村乞食,清旦淨洗手至衣架已,一手舉衣,一手挽衣取,舒張抖擻看,勿令有蛇蟲。然後著腰帶僧祇支,郁多羅僧舒張抖擻看,疊僧伽梨著頭上若肩上。淨洗缽著絡囊中、若手巾裏、若缽囊盛已……在道行應常思惟善法,若見人應先問訊言:善來。若欲至聚落,小下道安缽置地,取僧伽黎舒張抖擻看,然後著……彼入村時,應看巷相、若空處相、市相、若門相、若糞聚相。入白衣家。應看第一門相乃至第七門相……應右手捉杖,左手持缽。

   彼阿蘭若比丘當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自言我知正法,當在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如是何有正法?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不應當道住。世尊既言不應在道住,彼在屏處住。佛言不應爾:應在見處住。

   彼阿蘭若比丘,他持食出便前迎取,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急前取食,如似谷貴。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不應前取食。若是女人若妊娠、若抱兒、若天雨、若兩手捉物、若地泥水喚比丘,比丘疑不敢前。佛言:若喚應往。

   ……彼阿蘭若比丘往大家乞食,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自言我知正法,乃選大家乞食,如似谷貴,如是何有正法?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選大家乞食,若次第乞,不得應選。

   彼阿蘭若比丘強乞食,要得乃去。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自言我知正法,強從人乞,要得乃去,如似谷貴,如是何有正法?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若知當得應待,彼得食時作如是念,此爲賊此自食。

   ……彼阿蘭若,比丘常所食處。

   9《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1下。

   10《行事鈔資持記

  釋頭陀篇》,T40-391下。

   11《大智度論》卷68,T-537下。

   12《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4下。

   13《大智度論》卷68,T-537下。

   14《解脫道論》卷2,T32-405中。

   15《大智度論》卷68,T25-537下。

   16《四分律》卷10,T22-632下。

   17《薩婆多部律攝》卷7,T24-564上。

   18《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5上。

   19《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5上。

   20《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5上。

   21《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5上。

   22《四分律》卷49,T22-934下。

   23《大智度論》卷68,T25-538上~中。

   24《十住毗婆沙論》卷16,T26-114下。

   25《五分律》卷26,T22-176下

  

  

《佛教的頭陀苦行法(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