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阿兰若处。僧伽蓝,汉译众园,是众僧共住的处所。阿兰若处,汉译寂静处或闲静处。头陀行者只能住在阿兰若处,或冢间、树下、露地、随坐。
(一)阿兰若处:相对聚落村庄而言,指是远离城市的山林旷野,杂音不到的处所。《智论》说:“令身远离愦闹,住于空闲,远离者最近三里,能远益善15。”
《四分律》说:“阿兰若处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长四肘,用中肘量取16。”
《萨婆多部律摄》说:“言阿兰若者,谓去村一拘卢舍17。”一拘卢含为一鼓声,也就是听不到钟鼓声的地方。可见,阿兰若是极其清净的处所。
(二)冢间坐:又称死人间坐。印度有林葬的习俗,山林旷野中随处可见死尸,与死尸同住,有益于道念增长。《十住毗婆沙论
解头陀品》说:
死人间住亦有十利:一常得无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净想,四常得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悲心,七远离戏调,八心常厌离,九勤得精进,十能除怖畏18。
凡夫有四种颠倒:无常执常,不净执净,无我执我,以苦为乐。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告诫比丘依四念处住,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果住在舒适的环境中,但凭观想修习四念住,往往不容易相应。若能住在冢间与死尸为伴,再修不净观、无常观,自然会容易许多。
(三)树下坐:树下与佛教修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出生、修行、成道、涅槃,都是发生在树下。身为佛子,也当行佛所行。因此,树下坐也是头陀的修行方式之一。关于树下坐对修道的利益,《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树下坐亦有十利:一无有求房舍疲苦,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三无有所爱疲苦,四无有受用疲苦,五无处名字,六无斗诤事,七随顺四依法,八少而易得无过,九随顺修道,十无众闹行19。
树下到处都是,可以避免乞求房舍的麻烦,也不会对此产生贪着,或因此发生争夺,总之,树下坐有利于道业成就。
(四)露地坐:比树下坐更为艰苦。在印度那样的热带地区,大树的垂荫就像半座房子,能使人安享清凉。但林间的鸟语花香也会使人产生贪着,这就有必要受露地坐。露地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容易证入空定。当然,露地坐必须在天气晴朗时,如果下雨,就得移到山洞或屋中。露地坐的意义,依《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树下,二远离我所有,三无有诤讼,四若余去无有顾惜,五少戏调,六能忍风雨热蚊虻毒虫等,七不为音声刺激所刺,八不令众生嗔恨,九自亦无愁恨,十无众闹行处20。
空地坐能磨炼行者的意志,而且无所依赖,没有任何可以贪着的。但空地坐太坚苦了,没有特别坚强的心力和体力,是难以忍耐的。
(五)随坐:不择树下或是露地,随处而坐,不乐人所贪,不恼他令避。随坐利益也有十种,依《十住毗婆沙论
解头陀品》说:
随敷坐亦有十利: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坐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坐,四不令下座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讼因缘,十不夺他人受用21。
随坐与露地坐、树下坐、冢间坐一样,不必向施主乞求精舍,不给僧团增加任何负担,也不会引起任何得失是非,随遇而安,无牵无挂,但要做到是不容易的。
五、头陀行者的威仪
威仪有行住坐卧四种。作为修头陀行者,必须常坐不卧。禅坐是修道重要方式之一,佛法修行中,著名的有七支坐法。据佛经记载:七支坐法早已失传,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后在雪山深处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由此证得阿罗汉果。虽然传说近乎神话,但却说明了坐禅对修道的重要意义。所以萨婆多部的律中说:三乘圣人皆以此坐而悟道。
坐是精进相,是修道的表现。所以,佛陀在许多经律中都勉励弟子们少卧多坐,如《四分律》记载:
彼阿兰若比丘敷好卧具安眠,时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尔,应初夜、后夜警心思惟22。
又《大智度论》说:
身四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求道者大事未办,诸烦恼贼常伺其便,不宜安卧。若行若立,则心动难摄,亦不可久。故受常坐法,若欲睡时,肋不着席23。
四威仪中,以坐为最殊胜,有利于消化,而且能调和气息。凡是道业未成者,都应该多坐少睡。关于常坐的利益,《十住毗婆沙论
解头陀品》说:
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时肋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22。
坐可以改变人们贪睡的懒惰习性,有利于诵经参禅,与道相应。所以,佛陀要求头陀行者常坐不卧。
六、头陀行的受法和舍法
虽然佛陀提倡头陀法门,而且比丘在受具戒时也要受四依法,但头陀行并不是每个出家人所必修。比如戒律中对衣服的规定,最早为粪扫衣,随后制三衣,后又开许百一、长衣,良由众生根机不一,报体强弱不同,佛陀才有种种方便开许。而那些根机利而报体强壮的,如大迦叶尊者,则终身坚持头陀行,为僧团树立了榜样。在十二头陀行法中,行者自觉受持哪一种法,就应当实践哪一行法。假如没有受持,可不修头陀行。但受持头陀行而未舍去之前,是不能违犯的。《五分律》说:
有诸比丘受阿练若十二头陀法不舍,在人间住受请乃至受屋舍等,以是白佛。佛言:一一皆突吉罗25。
这里约饮食所说,头陀行者只能以乞食为生,若接受人们邀请前去应供,就要犯突吉罗。
如果不能坚持头陀行,可以对一位比丘舍去头陀法。此外,若发心持头陀法,而又有意违犯,头陀法也会自然失去。比如接受居士施衣,就失去持粪扫衣法;畜长衣,就失去持三衣法;受请,就失去持乞食法;作余法食,就失去持不作余食法;再食,就失去持一搏食法;聚落住,就失去持兰若法;覆处住,就失去持露地法;贪乐住处,就失去持随坐法;寝卧,就失去持常坐法。
七、一些古德修头陀行的例子
以上依次介绍了十二种头陀行。有些人看了之后,或许觉得头陀行只能在印度实行,汉地并没有合适的环境。但是我们翻开《高僧传》,其中却不乏头陀行的例子。这里且引几则,供大家参考。
唐朝玄朗禅师常行头陀,住在溪涧岩石之傍,号左溪尊者。四十多年用一条尼师坛,始终不换。除了看经,不轻易燃烛。非见圣容,绝不妄行一步。由于他的道德感化,洗钵时众猿争捧,诵经时群鸟交翔。刺史王容屡次请师入城供养,他总以疾病为由推辞不去。
唐朝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二十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
唐朝智则禅师,雍州长安人,性格落魄不覉,总是披着破纳,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有僧以为狂,师感叹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如果这不是狂,还有甚么样算狂呢?
唐朝慧熙禅师,一个人住在岩洞里,不接受居士供养的房舍。日中一食,坐垫周围都是灰尘杂草。衣服敞陋,仅能避免风寒,冬天穿一阵,夏天就挂到壁上。有仰慕大名来参访者,多日才能见到。
宋朝道法禅师,炖煌人,专精禅思。后云游成都,受王休之费鉴之邀请,主持兴乐、香积二寺。领众有方,严以律己,不受别请,不预僧食。乞到的饮食减施虫鸟,夜晚脱衣露坐,以饲蚊蚋。后入定见弥勒佛脐中放光,照烛三恶道,于是更加精进,常坐不卧。元徽二年,在定中入灭。
宋朝慈受深禅师,在一次小参开示说:出家人要忘名利,甘淡泊,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厚。匾担和尚一生拾橡栗为食,永嘉大师不吃锄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着一鞋,遇到软地就赤脚。你们现在种种受用,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业没有成就,烦恼依然存在,如何消化得了啊!
以上几则都是引自《缁门崇行录》,看到这些古德的高风亮节,不禁停笔凝思:古德之所以能道业又成,与其常行头陀、弃舍物欲极大关系。反观今人,一味追求享受,在生活上虽然与时俱进,道业却停步不前,可见欲乐与法乐是不能两全的。
撰写头陀行的文章,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修习,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在佛世,修习头陀行也是少部分人的事。但是作为一个沙门,绝对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色。头陀行就是告诉我们,出家人在生活上应该简朴清贫、应该少欲知足,如此才能与道相应。若贪图物质,心不向道,与俗人又有什么区别?
刊载于香港《内明》240 期
1《增一阿含经》卷5,T02-570上-中。
2《杂阿含经》卷41,T02-302上(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尔时,世尊复欲警悟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叶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叶亦复如我……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随所欲,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3《善见律毗婆沙》卷6,T24-712上。
4《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3,T12-129上。
5《大乘义章》卷15,T44-764中。
6《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4下。
7《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4下~115上。
8此系《行事钞
头陀行仪篇》转引,T40-130上。
参见《四分律》卷49,T22-933下~934中。
若阿兰若比丘入村乞食,清旦净洗手至衣架已,一手举衣,一手挽衣取,舒张抖擞看,勿令有蛇虫。然后着腰带僧祇支,郁多罗僧舒张抖擞看,迭僧伽梨着头上若肩上。净洗钵着络囊中、若手巾里、若钵囊盛已……在道行应常思惟善法,若见人应先问讯言:善来。若欲至聚落,小下道安钵置地,取僧伽黎舒张抖擞看,然后着……彼入村时,应看巷相、若空处相、市相、若门相、若粪聚相。入白衣家。应看第一门相乃至第七门相……应右手捉杖,左手持钵。
彼阿兰若比丘当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当在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当道住。世尊既言不应在道住,彼在屏处住。佛言不应尔:应在见处住。
彼阿兰若比丘,他持食出便前迎取,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急前取食,如似谷贵。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前取食。若是女人若妊娠、若抱儿、若天雨、若两手捉物、若地泥水唤比丘,比丘疑不敢前。佛言:若唤应往。
……彼阿兰若比丘往大家乞食,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乃选大家乞食,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选大家乞食,若次第乞,不得应选。
彼阿兰若比丘强乞食,要得乃去。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强从人乞,要得乃去,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若知当得应待,彼得食时作如是念,此为贼此自食。
……彼阿兰若,比丘常所食处。
9《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1下。
10《行事钞资持记
释头陀篇》,T40-391下。
11《大智度论》卷68,T-537下。
12《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4下。
13《大智度论》卷68,T-537下。
14《解脱道论》卷2,T32-405中。
15《大智度论》卷68,T25-537下。
16《四分律》卷10,T22-632下。
17《萨婆多部律摄》卷7,T24-564上。
18《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5上。
19《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5上。
20《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5上。
21《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5上。
22《四分律》卷49,T22-934下。
23《大智度论》卷68,T25-538上~中。
24《十住毗婆沙论》卷16,T26-114下。
25《五分律》卷26,T22-176下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