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

  济 群

   在人们心目中,大多觉得佛教是既不主张苦行也不主张纵欲的中道教。说到苦行,往往认为是外道的修行方法。其实佛教也提倡苦行,翻开三藏典籍,会发现众多经论都有关于头陀行的介绍。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水平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来说头陀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是为了脱生死,作为与了生死相应的生活方式,头陀行永远不会过时。

   佛法的流传分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期,正法时修行者多,得道者也多。而进入像法和末法之后,成道者却日益减少。原因究竟是什么?阅读历代高僧传记,我们会发现,古人重视的是修道,今人重视的却是享受;古人能为法忘躯并以苦为乐,今人却不耐劳苦,不甘寂寞。由此可见,秉持苦行精神乃至修习头陀行,对修证佛法具有重要意义。

   头陀行是佛陀最初为弟子们制定的生活规范。僧团成立之始,五比丘向佛陀提出:我们应穿何衣?吃何食?住何处?患病如何医治?当时佛陀的回答是:应着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患病则食腐烂药。这些生活方式又称“行四依”,依此修行,能安住于不贪爱、无执着的生活。虽然佛陀后来又开许三衣、百一、长衣、僧食、受请食、聚落住、僧伽蓝住等种种方便,但僧尼受具戒时还要受四依法,以显示头陀行的重要。

   此外,佛陀也曾多次赞叹头陀行的意义。《增一阿含经》说:“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1。”

   《杂阿含经》也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迦叶,于大众中称赞头陀大行2。

   这都说明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既然头陀行在佛教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身为佛子,我们必须对此有所了解,乃至身体力行。所以笔者撰述此文,以飨同道。

  一、头陀的含义

   头陀为梵语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汉译抖擞、抖拣、洮汰、浣洗等。《善见律毗婆沙》说:

   头陀者,汉言抖擞烦恼尘垢3。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

   若比丘抖擞贪欲,抖擞瞋恚,抖擞愚痴,抖擞三界,抖擞内外六入,我说彼人能说抖擞。如是抖擞,若不取不舍,不修不着,非是不着,我说彼人能说头陀4。

   此处,引《善见律》和《圣善住天子所问经》,说明头陀的内涵所在。头陀为抖擞义,也就是振作、振动及向外倾倒。依靠佛法智慧,抖擞对五欲的贪着及贪瞋痴烦恼。《大乘义章》卷十五说:

   头陀胡语,此方正翻名为抖拣,此离着行,从喻名之。如衣抖拣能去尘垢,修习此行,能舍贪着,故名抖拣5。

   头陀又译抖拣,这是从譬喻而言。如果衣服沾染灰尘,经过抖拣就能清除。同样的道理,行者修习头陀行之后,就能远离贪着、烦恼等心灵尘垢。

   另外,《玄应音义》、《瑜伽伦记》以为,头陀正音是杜多,译曰洮汰、洗浣等,这都明确了头陀一词的含义,也就是远离贪着和断除烦恼。

  二、头陀行者的衣服

   明确头陀的含义,还需要对十二头陀法作进一步说明。律中是从衣食住及威仪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衣,僧尼可以拥有的衣服主要是三衣。此外,佛陀还为比丘开许了帽子、鞋子、腰带、面巾等,可根据实际需要,拥有一件乃至多件,在律中称为百一、长衣。但头陀行者只许拥有纳衣和三衣。

   纳衣即粪扫衣,由世人所弃零碎布帛缝缀而成。《十住毗婆沙论

  解头陀品》说:

   粪扫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现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忧,六得亦不喜,七贱物易得无有过患,八是顺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粗衣数中,十不为人所贪着6。

   粪扫衣好处很多,既容易得到,又不会引起贪着。从修道角度来看,确实大有深意。

   三衣为三种衣:一、梵语僧伽黎,汉译集碎衣,从用则名入王宫、聚落衣,是入王宫或聚落时所穿。有三品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下品二长一短,中品三长一短,上品四长一短。二、梵语郁多罗僧,汉译中偕衣,从用名入众衣,为集体活动时所穿。其形状七条二十一隔,二长一短。三、梵语安陀会,汉译下衣,从用名院内道行杂作衣,是走路或者干活时所穿。其形状五条十隔,一长一短。

   佛世时,僧伽衣服来源有二:一者粪扫衣,二者居士施衣。三衣是佛陀允许比丘接受居士施衣后所作的规定。之所以但制三衣,依《十住毗婆沙论

  解头陀品》说:

   但三衣亦有十利: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有守护疲苦,三所蓄物少,四唯身所著为足,五细戒行,六行事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顺阿练若住处,九处处所住无有顾惜,十随顺道行7。

   僧伽的衣服除粪扫衣外,便是从居士处乞得,衣服少,可以减少乞求的麻烦。而佛世时僧尼多过着闲云野鹤似的生活,衣服少也方便行脚。更重要的是,使比丘减少对衣服的贪着,从而与修道相应。这都是但畜三衣的好处。

  三、头陀行者的饮食

   食是生活的基本所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佛经也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所以,人们对饮食很容易产生贪着。有鉴于此,佛陀在成立僧团之初就提倡乞食。随着僧团的壮大,僧尼逐渐增多,为适应不同根基的需要,才有僧食、受请食。但乞食始终是佛陀所提倡的方式。在头陀行中,就有乞食的规定,及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

   (一)乞食法:这是印度修道者的常规方式。印度宗教信仰浓厚,沙门乞食倍受尊重。僧团成立时,佛陀觉得这种做法有利于修道,因此也提倡乞食。其方式如《四分律》说:

   兰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净浣手,至衣架边,一手举衣,一手挽取抖擞,着七条已,揲大衣着肩上,若钵囊中,执打露杖在道行,当思惟善法。若见人,先问讯言:善来。若近聚落,便着大衣。至于村门,应看巷相,空处相,第一门相,第七门相,右手执杖,左手持钵,道侧而行,次弟乞食。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唤来,往取,不得强取,应知当得立待,得食已,乃至出村安钵着地,揲僧伽黎如前进否,至阿兰若处,方共食之8。

   这段文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形象的沙门乞食图。一个居住阿兰若的比丘,清早披着袈裟,一钵一杖,具足威仪,端心正念,次第乞食。乞食结束,回到阿兰若再吃。

   沙门以乞食为正命。关于乞食的利益,《十住毗婆沙论

  解头陀品》归纳为十种:

   见有十利尽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行精进,令住善布施作已乃食,四随顺佛教行故,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因缘事,十次第乞食故于众生中生平等心即种助一切种智9。

   乞食可以让众生种植福田,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平等心,同时降伏憍慢,起到自利利他的效果。

   遗憾的是,乞食制度在中国始终没有普遍地实行过。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在国人心目中,乞食非但得不到尊重,反而为人所不齿,有损出家人的形象。不行乞食法,势必要考虑衣食来源,为衣食奔忙,这就会引发一些邪命现象,正如灵芝大师在《资持记》中所说:

   嗟乎末法,五浊益深,我慢自高,略无正信,而乃奔驰世路,请谒门徒,折腰于村叟之前,谄笑于闾阎之下,或躬为商贾,或亲执耕助,毕世营生,终身不足,自甘下劣,孰畏勤劳,可谓世间愚人之所轻慢,宁知清净之妙术,自在解脱之法门10。

   灵芝大师所痛斥的时弊,也是至今仍然存在的现象,这都是因为没有实行乞食制度的结果。

   (二)不作余食法:根据律中规定,僧尼先食正食已,日未中前,若还想进食,作余食法已,还可再食。但修头陀行者,只允许日中正一食。《大智度论》说:

   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佛法为行道故,不为益身,如养马养猪。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11。

   养马养猪者,养马图力,养猪图食,出家行道不图色力,所以不能像猪马似的饱食无度。

   (三)一坐食:也就是在一坐处吃饱为止,但受一食,不同不受余食法,犹受小食。受一坐食法也有十种利益。如《十住毗婆沙论

  解头陀品》说:

   一坐食亦有十利:一无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轻少,三无有所用疲苦,四食前无疲苦,五入在细行食法,六食消后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体轻便,十身快乐12。

   受一坐食法,不必数数乞求于他。此外,少食能使身体轻安、快乐,减少疾病。

   (四)一揣食:是对食物数量的限制,限在一钵之内,吃饱而已。如果不断添饭,也会增长贪心。

   总之,受不作余食法、一坐食或一揣食者,都是为了对治贪心,所以食时要节量。如《大智度论》说:

   有人虽一食而贪心极噉。腹胀气塞妨废行道。是故受节量食法13。

   《解脱道论》也说:

   云何受节量食,若餐饮无度,增身睡重,常生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受节量食。云何节食功德?筹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羸,知而不乐。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是业无疑14。

   饮食要有节制,因为多食会导致昏沉,妨碍修道,还会引起肠胃不适,引发各种疾病。所以节量而食。

  四、头陀行者的住处

   与衣食同样重要的是住处。凡夫的特点是心随境转,不能自己,所以选择住处环境,对于修道能否成就至关重要。僧尼的住处,佛世有两类:一是僧伽蓝,一…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