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

  济 群

   在研读《行事钞资持记》、《重治毗尼事仪集要》等律学典籍时,发现其中对僧伽的日常行事都有详细规定,很有现实意义。遂不揣浅陋,将之整理出来,供诸方同道参考。

  一、礼佛发愿

   愿力是理想,愿力是目标,十方诸佛都是在因地发大愿而成就。作为沙门,也应每天在佛前发愿,以崇高的愿望指导自已的行为。《大智度论》说:

   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随喜劝助。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1。

   昼三是白天三次,即晨、午、昏。夜三是晚上三次,分别为初夜、中夜、后夜。如此,每日六时礼佛发愿。倘能加上忏悔回向,则罪业消除,功德无量。

  二、礼敬规矩

   在僧团中,谁有资格接受礼拜,谁没有资格接受,什么情况下应该礼拜,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礼拜,也是僧伽必须知道的。关于应礼拜的对象,《律摄》说:

   有四种应礼:一、如来,一切人天并应致敬故。二、出家者不礼俗人,是彼所敬故。三、已近圆苾刍皆应礼敬先受近圆者,惟除尼众,彼敬亦尔。四、未近圆者应礼近圆2。”

   近圆是具足戒的异名。也就是说,在家人应礼出家众,沙弥应礼比丘,后受戒者应礼先受戒者,沙弥尼、比丘尼应礼比丘,一切天人都要礼拜佛陀。

   关于不应礼拜的对象,《四分律》说:

   有四种不应礼:一、不应礼一切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人不应礼后受戒者。三、不礼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被举、灭摈、应灭摈等。四、不礼一切说非法语者3。

   这里说到四种情况,比丘不能礼在家人,戒腊高的不能礼戒腊低的,此外,有十三难、或因犯戒而被僧团灭摈、知见不正而说非法语的人,都没有接受礼拜的资格。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不应礼拜呢?《四分律》说:

   比丘有十种威仪不应礼:大行时、小行时、若裸身、若剃发、若说法、若嚼杨枝、若洗口、若饮、若食、若啖果4。

   《十诵律》说:

   睡、缝衣、大众中、在路行、病时,不得礼。

   同书又说:

   佛塔、声闻塔前,自他不得互礼5。

   《僧祇律》说:

   礼塔、诵经、读经、写经、授经、暗中,并不得礼6。

   本来该礼的对象,但在非处非时或别有所敬时,也是不能礼的。

  三、处众态度

   僧,梵语具称僧伽,汉译和合众。和有六种,分别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是维护僧团和谐的原则,每个僧伽都应遵守。《四分律》说:

   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应以慈心。应自卑下、如拭尘巾。应善知坐起,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若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7。

   慈心是平等对待一切,没有爱嗔之别;卑下是表现出谦虚柔和,常省已过,不讼彼短;知起立是讲究礼节,对戒腊大于已者,应该起立让前坐;不杂语则能保持庄严肃穆;心不安忍时默然,可远离恼乱,保持内心安宁。《大智度论》说:

   佛勅弟子若和合共住常行二事。一者贤圣默然。二者说法。8。

   入道之要贵在静,所谓静能养心,静能入定。所以大众集于一处时,或者讨论佛法,或者默然不语,不能肆意喧闹。如果杂论世事,说是道非,不但染污自已的内心,也会扰乱别人的宁静。《成实论》说:

   虽是实语,以非时故,亦名绮语9。

   不应时有两种情况:或法不对机,或不合时宜。如大众在静坐修定时,你却高声诵经或讨论佛法,不但没有功德,反生过错。《僧祇律》说:

   阿兰若比丘不应轻聚落中比丘言:汝必利舌头少味而在此住。应赞:汝聚落中住,说法教化,为法作护,覆阴我等。聚落比丘不应轻阿兰若言:汝在阿兰若处住,希望名利,麋鹿禽兽亦在阿兰若处住,汝在阿兰若处从朝竞日,正可数岁数月耳。应赞言:汝远聚落,在阿兰若处,闲静思惟,上业所崇,此是难行之处,能于此住而息心意10。

   僧伽住所分为两类,或寂静山林,为阿兰若比丘;或繁华城市,为聚落比丘。山林易于修道,城市方便弘法。而修道与弘法都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所以大家应该互相随喜,互相赞叹。俗话说:“僧赞僧,佛法兴。”佛教在中国流传二千年,形成诸多宗派。然而由于门户之见,往往是习教的轻视修禅的,曰其盲修瞎炼;修禅的斥责习教的,曰其画饼充饥。乃至诸宗门徒相互诋毁,各各伽蓝自立山头。长此以往,佛法岂能兴盛?

  四、学业范围

   生有涯而学无涯。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必须有所取舍。作为沙门,是以了脱生死为目标,以住持佛法为职责。我们的学习范围,也应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么,何者应学,何者不应学呢?《五分律》说:

   佛言,听学书,但不听为好废业。诸比丘问卜相师欲自知吉凶,佛言不听11。

   知差指知事差遣僧尼,次会是法食会集。担任寺院的执事,为工作需要学点世俗文化知识是可以的,但不能专心去学,以致荒废道业。此外,僧尼不能学习占相吉凶,因为这是属于邪命的范畴。《律摄》说:

   若为降服异道,自知有力,日作三时:两分胜时,应学佛法,一分下时,应习外典12。

   《善戒经》说:

   不犯者,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13。

   为了弘扬佛法,降伏外道的需要,僧尼除学习经教外,学些外典也是必要的。只是要妥善安排时间,并摆正主次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佛法上。在学好佛法的前提下,兼读一些外典。《十诵律》说:

   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俗法,随世所欲有信乐心,说俗事时有爱乐心……是第三怖畏14。

   如果不学经教而只喜欢吟诗作赋,一味追求华丽词藻,也是不如法的。有些人虽出家为僧,但内心依然染着俗尘,沽名钓誉,附势矜能,结果虚度一生,实在可悲。

   由此可见,僧人出家之初,应该放弃在家时的特长所好。如律中所说,木匠出家不可以备有木工用具,理发匠出家不可备有理发用具,以免产生染着。任何人出家,都应先学戒律,以此培养僧格,以及在僧团独立生活的能力。随后学习经论,树立正知正见。奠定这些基础之后,为了弘法的需要,不妨读些外典。《瑜伽师地论》提出,菩萨应从五明处学,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古德高僧虽然或精书法、或善篇章、或医术驰名,但都是在精穷本业后旁涉余宗,以此辅助教化。

  五、学习教理

   修学佛法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在僧团中,通常是弟子从和尚、依止阿阇黎学,下座向上座学,小众向大众学。倘若上座对佛法无知,大众能否向晚辈求教呢?《萨婆多论》说:

   若比丘无处受诵,乃至得从沙弥尼受法,但求好持戒重德人作伴证明耳。亦得从白衣受法,但不得称阿阇黎,如是展转皆得受法,但消息令不失威仪15。

   比丘在无处学法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从沙弥尼学法,但不能一对一地教授,必须有持戒者作伴证明。而且也可以从居士学法。经中记载:给孤独长者常给新戒比丘授经,维摩居士为声闻菩萨说教。只是按照佛制,比丘不能对他们行师礼。现在有人听到白衣说法,就认为是佛法衰兆,其实是错误的。《十诵律》说:

   下座比丘欲教上座法者,应在高处坐教,为尊法故。若上座欲从下座受法者,应在下处坐受法,为尊法故。从今听下座比丘教上座法者,得共等床坐,为上座故16。

   僧团中依戒腊大小论长幼,上座是戒腊高的,下座是戒腊低的。在一般集会中,戒腊高的在前坐,戒腊低的在后坐。如果是下座为上座说法,为重法故,应该让下座在上面,上座在下面。

   佛陀曾多次为弟子们指出四条求法的准则,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17”。此外,《华严经》所记载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也是我们学法的榜样。作为上座比丘或出家僧尼,如果对佛法无知,就应该虚心谦下,若任随我慢,固步自封,乃至自欺欺人,就无法有所进步了。

  六、沙门形象

   人与人之间接触,第一感觉就是形象。僧尼肩负着住持佛法、普度众生的神圣使命,更需要有庄严的形象。《增一阿含经》说:

   佛告比丘,沙门出家有五毁辱之法,云何为五: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坌,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所以然者,多有论说比丘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人不信言,二者不受其教,三者人所不喜见,四者妄言,五者斗乱彼此18。

   沙门的形象是染衣剃发。如果头发长了,就显得半僧半俗、不伦不类。不仅如此,还应将指甲修剪整齐,僧衣洗涤干净,否则,人们见了很难生起欢喜心,教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此外,不知时宜会遭人讥嫌,滔滔不绝则显得轻浮。这些都有损于沙门形象。

   《行事钞》引《五分律》说:

   五分,佛制半月一剃发,除无人难缘19。

   《毗尼母论》说:

   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20。

   《涅槃经》说:

   头须发爪悉皆长利……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21。

   僧尼必须半月剃头,除非没有他人帮忙,或特殊情况无法顾及。应该剃除的只有两处,即头发和胡须。现在有些僧人喜欢把胡须或指甲留得很长,也是不如法的。

   当然,剃发染衣仅仅是沙门外在的基本特征。作为僧宝,更须具备内在的宗教修养,才堪为人天…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