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41。
父母对儿女恩重如山,僧尼虽然出家修道,但在父母遇到困难之时,还须尽心孝养。《行事钞》说:
父母不信三宝者,应少经理。若有信者,得自恣与无乏。若父母贫贱,将至寺中。若洗母者不得触,得自手与食。父者如沙弥法无异,一切皆得42。
如果父母不信三宝,应该减少往来,逼令归正。如果父母生活贫困而没有兄妹孝养,可以迎至寺内共同生活。《毗尼母经》说:
若父母贫苦,应先受三皈、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不中施与43。
虽然允许僧尼孝养父母,供给衣食,但前提是父母贫困无依。如果父母有自给能力,僧物还是不宜供给父母的。《僧祇律》说:
比丘不得唤阿爷、阿郎、阿娘、阿婆、阿兄、阿姊乃至姨姑等。不得唤本俗名,准应优婆塞、优婆夷等44。
出家人已经远离俗世,所以不得再使用世俗之间的称呼。
佛法非常强调报恩,需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首,便是父母恩。僧尼的报恩方式,除了让父母现世衣食饱暖之外,更要启发父母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持戒修善,使其尽未来际离苦得乐。
十四、选择同伴
古人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有很大影响。从修学佛法的意义上说,佛陀也一再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众生无始以来为无明所惑,心随境转,很难把握自已。在出家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同参道友,也将影响到道业的成就。《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如是念,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45。
所谓全梵行,就是个人行为已达到彻底清净,此处用来说明亲近善知识和选择同学的重要性。《四分律》说:
比丘有五法,不应与作亲厚:若喜斗诤,若多作业,若与众中胜比丘共诤,若喜游行不止,次不为人说法言,示人善恶……又有五法不应将作伴行:喜太在前行;喜太在后;喜抄断人语次;不别善恶语,善语不赞,称美恶言;如法得利,不以时为彼受46。
是非多、好斗诤及放逸懈怠、不懂礼貌的人,都不能作为同学。《僧祇律》说:
比丘有十事法为人所不爱,何等为十?不相习近,轻数习近,为利习近,爱者不爱,不爱者爱,谛言不受,好豫他事,实无威德而欲陵物,好屏私语,多所求欲47。
若有以上十种行为者,难免令人生厌,要寻找同修也很困难。《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48。
具备这八项条件,才是理想的同参道友。
佛陀告诉我们,选择道友时,应寻找学业、道心、品行都过关的,才能对自身修学有所帮助。正如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当然,这主要是在自已不能独立之前。如果能够把握自已,就不必担心被他人影响,而应更多考虑如何去影响他人,自利利他。
十五、尼八敬法
不论在古代的印度或中国,对八敬法都不曾有过争议。可是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社会潮流影响下,却有尼众对八敬法提出抗议。那么,佛制八敬法的缘起为何?今天又该如何对待?《善见律》说:
何以佛不听女人出家?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50。
佛陀起初不允许女众出家,因为这会使正法的流传减少五百年。后来由于阿难恳求,佛陀才制定八敬法,并令阿难转告,若能遵循八敬法,便可出家为尼。所以说,八敬法是女众能够出家修道的前提。那么,八敬法的内容是什么呢?
八敬法:一者,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属僧中行摩那垛。六、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50。
此八法中,后五种分别为受戒、忏罪、布萨、安居、自恣的规定。但这五项在中国一直没有很好地实践,所以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争议不大。唯前三者,只要愿意就可实行。但有许多现代意识较强的尼众却不愿遵行,甚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在男女不平等制度下的产物,如今已失去现实意义。
我觉得,尼众没有必要反对八敬法。原因有五:一、僧团是大家庭,而家庭要有尊卑伦理才能彼此和谐,八敬正是这样一种伦理,就如弟弟尊重哥哥,孩子尊重父亲,并非不平等的体现。二、男女众可由恭敬而区分界线,以避免染着,假如一味平等,彼此就容易随便。三、一个人只有恭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恭敬。四、恭敬是菩萨道的体现,能令众生欢喜。五、恭敬不会违背断除烦恼及解脱生死。
十六、修习禅定
声闻修学解脱道,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其中,定是迈向解脱的重要环节。那么应该如何修定呢?《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
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着事业,二者乐着谈论,三者乐着睡眠,四者乐着营求,五者乐着艳色,六者乐着妙声,七者乐着芬香,八者乐着美味,九者乐着细触,十者乐着寻伺51。
修习禅定要万缘放下,远离懈怠和放逸,才能修有所成。《四分律》说:
时诸比丘睡眠,佛言:比坐者当觉之,若手不相及者,当持户钥、若拂柄觉之。若与同意者,当持革屣掷之。若犹故睡眠,当持禅杖觉之......若复睡眠,佛言:听以水洒之......若故复睡眠,佛言:当抆眼,若以水洗面。时诸比丘犹故复睡眠,佛言:当自摘耳鼻,若摩额上。若复睡眠,当披张郁多罗僧以手摩扪其身,若当起出户外,瞻视四方,仰观星宿。若至经行处,守摄诸根,令心不散52。
在此,佛陀讲述了对治昏沉的种种方法。修习禅定有两大障碍:一为掉举,二为昏沉。前者初坐时容易生起,后者久坐后容易生起。若想坐禅成就,必须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对治掉举与昏沉。
十七、集僧方法
僧团是由众多僧人组成的集体。僧团内的许多活动,如布萨、自恣等,需要全体僧人共同参与,这就要集僧一处。《五分律》说:
诸比丘布萨时,不肯时集,废坐禅行道,以是白佛。佛言:应唱时至。若打揵椎、若打鼓、若吹蠡……不知谁应打,以是白佛。佛言:应使沙弥守园人打。彼便多打,以是白佛。佛言:应三通打……诸比丘不知谁应三唱时至,以是白佛。佛言:听使沙弥守园人。僧住处多,不得遍闻,以是白佛。佛言:应上高处唱。诸比丘不知为集未集,以是白佛。佛言:比坐比丘应更相语知53。
律中,将集僧号令通称楗椎。僧团每逢集体活动,都要鸣椎作为号令,否则是不合法的。在中国丛林,是以敲钟、打板、开梆等方式,召集大众上殿过堂或出坡。
通常,鸣椎是三通共四十下:先执杵定心,轻打十下,渐渐发声。中间二十七下,渐稀渐大,乃至声尽,打后三下。鸣椎者具仪立念:
我鸣此钟者,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者,并皆云集,共同和利。又诸有恶趣受苦众生,令得停息54。
鸣椎有两重含义:一为集僧,二为息灭恶道之苦。《付法藏因缘传》说:
罽昵咤王贪虐无道……生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回注,斩截其首。续复寻生,次第更斩。如是展转,乃至无量。须臾之间,头满大海。时有罗汉为僧维那,王即白言:今此剑轮闻犍椎音即便停止,于其中间苦痛小息。唯愿大德垂哀矜悯,若鸣犍椎延令长久。罗汉悯念,为长打之55。
以上就是寺院打幽冥钟的依据。
十八、袈裟缝制
三衣通称袈裟,别名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袈裟此译不正色染,或称坏色,是贤圣沙门的标帜,其制作也有严格规定。
(一)求财如法。《四分律》说:
若邪命得,若谄曲得衣,相得衣,激发得衣,经宿得衣,舍堕不作净56。
制作衣服的财物,不可通过邪命手段得到。
(二)财体如法。《四分律》说:
得锦衣,佛言不听畜57。
体即衣体,指制作的原料。细薄的绫罗锦绮,过于奢华,用来制作僧衣是不如法的。《僧祇律》说:
一切生疏毛发树皮衣、草衣、皮衣并不成58。
而树皮、茅草、皮革等材料,看起来不够庄严,用来制作僧衣也是不如法的。
(三)色如法。《四分律》说:
时六群比丘畜上色染衣,佛言:不应畜。时六群比丘畜上色锦衣,佛言:不应畜。锦衣白衣,法不应畜,应染作袈裟色畜59。
上色是指五正色,即青、黄、赤、白、黑等纯色,不适合制作袈裟。又曰:
若比丘得新衣,应三种坏色。一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60。
三种染坏色中的青是铜青,如旧铜色,黑是杂河底留泥染成,木兰是树色,皮赤黑色。比丘当以此三种坏色制衣。
(四)量是非。《四分律》说:
安陀会长四肘,广二肘;郁多罗僧长五肘,广三肘;僧伽梨亦尔61。
又云: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62。
《五分律》:
复有诸比丘短小,不知云何作衣,以是白佛。佛言:听随身长短作衣63。
这是说衣服的大小应根据身材而定。
(五)条数多少。《四分律》说:
诸比丘不知当作几条衣?…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