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41。
父母對兒女恩重如山,僧尼雖然出家修道,但在父母遇到困難之時,還須盡心孝養。《行事鈔》說:
父母不信叁寶者,應少經理。若有信者,得自恣與無乏。若父母貧賤,將至寺中。若洗母者不得觸,得自手與食。父者如沙彌法無異,一切皆得42。
如果父母不信叁寶,應該減少往來,逼令歸正。如果父母生活貧困而沒有兄妹孝養,可以迎至寺內共同生活。《毗尼母經》說:
若父母貧苦,應先受叁皈、五戒、十善,然後施與。若不貧,不中施與43。
雖然允許僧尼孝養父母,供給衣食,但前提是父母貧困無依。如果父母有自給能力,僧物還是不宜供給父母的。《僧祇律》說:
比丘不得喚阿爺、阿郎、阿娘、阿婆、阿兄、阿姊乃至姨姑等。不得喚本俗名,准應優婆塞、優婆夷等44。
出家人已經遠離俗世,所以不得再使用世俗之間的稱呼。
佛法非常強調報恩,需要“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四重恩之首,便是父母恩。僧尼的報恩方式,除了讓父母現世衣食飽暖之外,更要啓發父母信仰佛法,歸依叁寶,持戒修善,使其盡未來際離苦得樂。
十四、選擇同伴
古人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說明環境對一個人有很大影響。從修學佛法的意義上說,佛陀也一再強調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衆生無始以來爲無明所惑,心隨境轉,很難把握自已。在出家過程中,選擇什麼樣的同參道友,也將影響到道業的成就。《有部毗奈耶雜事》說:
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作如是念,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語,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45。
所謂全梵行,就是個人行爲已達到徹底清淨,此處用來說明親近善知識和選擇同學的重要性。《四分律》說:
比丘有五法,不應與作親厚:若喜鬥诤,若多作業,若與衆中勝比丘共诤,若喜遊行不止,次不爲人說法言,示人善惡……又有五法不應將作伴行:喜太在前行;喜太在後;喜抄斷人語次;不別善惡語,善語不贊,稱美惡言;如法得利,不以時爲彼受46。
是非多、好鬥诤及放逸懈怠、不懂禮貌的人,都不能作爲同學。《僧祇律》說:
比丘有十事法爲人所不愛,何等爲十?不相習近,輕數習近,爲利習近,愛者不愛,不愛者愛,谛言不受,好豫他事,實無威德而欲陵物,好屏私語,多所求欲47。
若有以上十種行爲者,難免令人生厭,要尋找同修也很困難。《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爲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48。
具備這八項條件,才是理想的同參道友。
佛陀告訴我們,選擇道友時,應尋找學業、道心、品行都過關的,才能對自身修學有所幫助。正如孔子所說:“無友不如己者。”當然,這主要是在自已不能獨立之前。如果能夠把握自已,就不必擔心被他人影響,而應更多考慮如何去影響他人,自利利他。
十五、尼八敬法
不論在古代的印度或中國,對八敬法都不曾有過爭議。可是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社會潮流影響下,卻有尼衆對八敬法提出抗議。那麼,佛製八敬法的緣起爲何?今天又該如何對待?《善見律》說:
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爲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歲住。由佛製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50。
佛陀起初不允許女衆出家,因爲這會使正法的流傳減少五百年。後來由于阿難懇求,佛陀才製定八敬法,並令阿難轉告,若能遵循八敬法,便可出家爲尼。所以說,八敬法是女衆能夠出家修道的前提。那麼,八敬法的內容是什麼呢?
八敬法:一者,雖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當起迎逆,禮拜問訊,請令坐。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叁、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四、式叉摩那已學于戒,應從衆僧求受大戒。五、尼犯僧殘應半月在二部屬僧中行摩那垛。六、尼半月內當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八、夏訖,當詣僧中求自恣人50。
此八法中,後五種分別爲受戒、忏罪、布薩、安居、自恣的規定。但這五項在中國一直沒有很好地實踐,所以關于這些方面的內容爭議不大。唯前叁者,只要願意就可實行。但有許多現代意識較強的尼衆卻不願遵行,甚至提出反對意見,認爲這是在男女不平等製度下的産物,如今已失去現實意義。
我覺得,尼衆沒有必要反對八敬法。原因有五:一、僧團是大家庭,而家庭要有尊卑倫理才能彼此和諧,八敬正是這樣一種倫理,就如弟弟尊重哥哥,孩子尊重父親,並非不平等的體現。二、男女衆可由恭敬而區分界線,以避免染著,假如一味平等,彼此就容易隨便。叁、一個人只有恭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恭敬。四、恭敬是菩薩道的體現,能令衆生歡喜。五、恭敬不會違背斷除煩惱及解脫生死。
十六、修習禅定
聲聞修學解脫道,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斷煩惱。其中,定是邁向解脫的重要環節。那麼應該如何修定呢?《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
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叁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何等爲十?一者樂著事業,二者樂著談論,叁者樂著睡眠,四者樂著營求,五者樂著豔色,六者樂著妙聲,七者樂著芬香,八者樂著美味,九者樂著細觸,十者樂著尋伺51。
修習禅定要萬緣放下,遠離懈怠和放逸,才能修有所成。《四分律》說:
時諸比丘睡眠,佛言:比坐者當覺之,若手不相及者,當持戶鑰、若拂柄覺之。若與同意者,當持革屣擲之。若猶故睡眠,當持禅杖覺之......若複睡眠,佛言:聽以水灑之......若故複睡眠,佛言:當抆眼,若以水洗面。時諸比丘猶故複睡眠,佛言:當自摘耳鼻,若摩額上。若複睡眠,當披張郁多羅僧以手摩扪其身,若當起出戶外,瞻視四方,仰觀星宿。若至經行處,守攝諸根,令心不散52。
在此,佛陀講述了對治昏沈的種種方法。修習禅定有兩大障礙:一爲掉舉,二爲昏沈。前者初坐時容易生起,後者久坐後容易生起。若想坐禅成就,必須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對治掉舉與昏沈。
十七、集僧方法
僧團是由衆多僧人組成的集體。僧團內的許多活動,如布薩、自恣等,需要全體僧人共同參與,這就要集僧一處。《五分律》說:
諸比丘布薩時,不肯時集,廢坐禅行道,以是白佛。佛言:應唱時至。若打揵椎、若打鼓、若吹蠡……不知誰應打,以是白佛。佛言:應使沙彌守園人打。彼便多打,以是白佛。佛言:應叁通打……諸比丘不知誰應叁唱時至,以是白佛。佛言:聽使沙彌守園人。僧住處多,不得遍聞,以是白佛。佛言:應上高處唱。諸比丘不知爲集未集,以是白佛。佛言:比坐比丘應更相語知53。
律中,將集僧號令通稱楗椎。僧團每逢集體活動,都要鳴椎作爲號令,否則是不合法的。在中國叢林,是以敲鍾、打板、開梆等方式,召集大衆上殿過堂或出坡。
通常,鳴椎是叁通共四十下:先執杵定心,輕打十下,漸漸發聲。中間二十七下,漸稀漸大,乃至聲盡,打後叁下。鳴椎者具儀立念:
我鳴此鍾者,爲召十方僧衆。有得聞者,並皆雲集,共同和利。又諸有惡趣受苦衆生,令得停息54。
鳴椎有兩重含義:一爲集僧,二爲息滅惡道之苦。《付法藏因緣傳》說:
罽昵咤王貪虐無道……生大海中作千頭魚,劍輪回注,斬截其首。續複尋生,次第更斬。如是展轉,乃至無量。須臾之間,頭滿大海。時有羅漢爲僧維那,王即白言:今此劍輪聞犍椎音即便停止,于其中間苦痛小息。唯願大德垂哀矜憫,若鳴犍椎延令長久。羅漢憫念,爲長打之55。
以上就是寺院打幽冥鍾的依據。
十八、袈裟縫製
叁衣通稱袈裟,別名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袈裟此譯不正色染,或稱壞色,是賢聖沙門的標幟,其製作也有嚴格規定。
(一)求財如法。《四分律》說:
若邪命得,若谄曲得衣,相得衣,激發得衣,經宿得衣,舍墮不作淨56。
製作衣服的財物,不可通過邪命手段得到。
(二)財體如法。《四分律》說:
得錦衣,佛言不聽畜57。
體即衣體,指製作的原料。細薄的绫羅錦绮,過于奢華,用來製作僧衣是不如法的。《僧祇律》說:
一切生疏毛發樹皮衣、草衣、皮衣並不成58。
而樹皮、茅草、皮革等材料,看起來不夠莊嚴,用來製作僧衣也是不如法的。
(叁)色如法。《四分律》說:
時六群比丘畜上色染衣,佛言:不應畜。時六群比丘畜上色錦衣,佛言:不應畜。錦衣白衣,法不應畜,應染作袈裟色畜59。
上色是指五正色,即青、黃、赤、白、黑等純色,不適合製作袈裟。又曰:
若比丘得新衣,應叁種壞色。一一色中隨意壞,若青若黑若木蘭60。
叁種染壞色中的青是銅青,如舊銅色,黑是雜河底留泥染成,木蘭是樹色,皮赤黑色。比丘當以此叁種壞色製衣。
(四)量是非。《四分律》說:
安陀會長四肘,廣二肘;郁多羅僧長五肘,廣叁肘;僧伽梨亦爾61。
又雲: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62。
《五分律》:
複有諸比丘短小,不知雲何作衣,以是白佛。佛言:聽隨身長短作衣63。
這是說衣服的大小應根據身材而定。
(五)條數多少。《四分律》說:
諸比丘不知當作幾條衣?…
《僧尼日常行事漫談(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